“你错了没?”让孩子认错不是目的,认识到错在哪里才是目的

“你错了没?”让孩子认错不是目的,认识到错在哪里才是目的
2020年10月19日 22:14 社会趣事盛宴

有了孩子之后,家长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育儿问题,比如说孩子屡教不改,明明每次都认错了,但之后还是会犯,就这样每次犯每次说,陷入了死循环,这是因为他们记性不好吗?

很多宝宝其实每次认错态度也挺好的,很认真听爸爸妈妈说也不顶嘴,但就是会继续犯错,相信很多父母都会碰到这种尴尬的情况。

01、为啥孩子"屡教不改"

如果子女们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可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可能是教育的侧重点有问题,孩子屡教不改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可能是父母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一犯错就对其进行打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被人们推行,但是这种方式除了能逼孩子说一句"我错了",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甚至起到反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四成的孩子对打骂表示抗拒和不服,甚至想要报复;近三成的儿童选择回避和忍耐;近二成表示出了厌学厌世,想要离家出走的心态,能够悔改的孩子只有极少数。由此可见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其意识到错误事倍功半,实在不是一个好法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子女越来越皮,越来越管不住,还跟会对家长还手,学会打人。

其次,可能是子女听不懂父母的"大道理",迫于压力道歉。有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但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达不到听懂的程度,上文说的态度很好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每次听父母讲话都是一脸懵懂,自然不会意识到哪里错了。再加上家长处于优势地位,孩子为了不再惹父母生气,自然会敷衍说自己错了。

最后,父母没有承担起作为榜样的责任。有些家长只是说教,却从来没有自己认真执行过。自己平常犯错误就不会积极承认,反而搅混水,绕来绕去的回避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就学会家长的一套方法了,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也是正常的。

02、如何帮孩子改掉“屡教不改”的毛病

错误的方向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会影响家庭和睦,所以家长们要学习科学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正。

1、批评错误,赞扬正确。

可以参考我国著名大家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法。陶先生在担任学校校长期间处理过这样一件同学冲突:王同学把泥块扔在别人身上。陶校长让王同学放学后找他,在其准备挨训时,陶校长给了王同学一颗糖,赞扬其积极守时,然后又拿出第二颗糖,赞扬其听从劝诫,在被制止时就立刻停止扔泥的动作,接着陶校正又告诉王同学自己已经查清楚了,王同学是因为保护女生、守护规则而砸人,把第三颗糖奖励给了他。王同学非常感动,为自己砸同学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并请求陶校长惩罚他,此时陶行知又将第四颗糖奖给他,因为其正确认识到了错误。陶校长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一种鼓励教育,取代了大众意义上的批评教育,王同学犯错之后,并没有受到教训和惩罚,反而获得了鼓励和奖赏,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控制情绪,彼此冷静沟通。

情绪在的时候,不妨大家都静一静,控制好情绪之后更容易产生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孩子犯错父母气的不行,就可以让孩子先会自己房间,等情绪收好了之后再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路和语言整理,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碰到问题时,孩子们的反应通常都是害怕和逃避,但是作为家长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情绪的控制更利于控制局面。尤其五岁前的宝宝,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如果在他们感觉害怕和慌乱的时候家长脾气很大,他们就会更加害怕、更想逃避,这再说什么大道理都没用。

3、引导孩子承担责任。

让子女意识到犯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以身作则,以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比说很多句都有效。父母背后的镜子是孩子,直接做给孩子看会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就算记不得,也会形成思维惯性,其次结合一定的规则,让其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比如孩子故意把玩具弄坏,家长们不要给他们买新的,最直接的惩罚就是他们没有玩具玩,这样其就不会再故意弄坏玩具了,因为他们知道要承担弄坏玩具的责任。子女不愿意收拾自己的东西,父母可以带他们一起收纳,如果孩子不乐意,就做出一个惩罚规定,提前规定不收纳的后果,让其承担责任。最后如果自己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家长们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带孩子道歉,同时告诉他们伤害别人的后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