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全球受访者担忧疫情带来经济困难的比例为82%,中国为70%

央行报告:全球受访者担忧疫情带来经济困难的比例为82%,中国为70%
2022年09月30日 16:46 WEMONEY研究室

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

未来一段时期,数字人民币的覆盖面继续拓展;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稳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持续增长,首贷户进一步增加,信用贷款占比稳步提升,互联网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综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满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融合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保险普惠性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支农支小功能继续提升。

01.国际比较:较多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

《报告》提到,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Findex)数据,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增长明显,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

一是全球账户拥有率不断提升,中国账户拥有率达到近九成水平。全球76%的受访者拥有账户,较2017年提高8个百分点。中国89%的受访者拥有账户,较2017年提高9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84%)。

二是疫情推动全球数字支付迅猛发展,中国保持高位增长。全球64%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疫情导致线下接触难等因素起到了助推作用。中国86%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80%)。

三是全球储蓄参与率略增,中国储蓄参与率明显上升。全球储蓄参与率为49%,较2017年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储蓄参与率为61%,较2017年增加11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54%)。中国受访者在正规金融机构储蓄的比例从2017年的34%增加到2021年的45%,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36%)。

四是全球借贷参与率增加,中国增长迅速。全球借贷参与率为53%,较2017年增加5个百分点。中国借贷参与率为56%,较2017年增加11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55%)。中国受访者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参与率从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比例,这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在提升正规信贷可得性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五是全球超半数受访者存在财务担忧,中国担忧养老的受访者比例低于高收入经济体。全球受访者中担忧不能支付严重疾病或事故产生的医疗费用、没有足够钱养老、不能负担每月开支、不能支付教育费用、疫情带来经济困难的比例分别为74%、69%、64%、49%、82%,中国受访者担忧比例均低于全球,分别为68%、52%、48%、35%、70%。其中,中国受访者对养老开支的担忧比例低于高收入经济体(59%)。

六是全球大部分受访者能在30天内筹集到应急资金,中国受访者能在30天内筹集到应急资金的比例超九成。在应急资金方面,全球88%的受访者能在30天内筹集到应急资金,仅有32%的不存在筹集困难。中国92%的受访者能在30天内筹集到应急资金,与高收入经济体(93%)接近;60%不存在筹集困难,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46%)。

02.呈现九大新特点: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不断丰富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方式不断创新,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二是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更加完善,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创新做法,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和贷款覆盖面同比增加,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是银行账户服务体系更加优化,简易开户举措有效提升小微市场主体、流动就业群体的账户可得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开户时间进一步缩短、开户流程更加优化,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较快增长。

四是疫情应对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数字化成为金融机构重要转型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促进金融服务范围持续下沉拓展,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等快速增长,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稳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不断丰富。

五是在金融服务渠道保持广泛稳定覆盖的基础上,传统银行网点更趋智慧、智能,各渠道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多远程服务、上门服务等。

六是保险普惠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农业保险保费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平稳增长,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七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增强,农产品期货期权数量稳步增长,公募基金账户覆盖面持续扩大。

八是征信、担保等支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持续增长,政府性融资担保效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

九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渠道保持畅通稳定,线上金融纠纷调解快速发展,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03.未来展望: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视角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态势。

在使用情况方面:账户和银行卡的可得性和安全性更好兼顾,流动就业群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户服务进一步优化,数字支付普及率持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覆盖面继续拓展;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稳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可得性、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不断健全,银企对接更加有效,产品创新更加活跃精准,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持续增长,首贷户进一步增加,信用贷款占比稳步提升,互联网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综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满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融合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保险普惠性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支农支小功能继续提升。

在可得性方面:银行网点数量总体保持稳定,智慧转型持续稳步推进;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渠道不断优化,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深入实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改善;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覆盖面继续拓展,融资担保放大倍数稳步增加,对“三农”、小微等领域的融资担保规模持续增长。

在质量方面:社会信用意识持续增强,居民、小微主体信用档案建档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征信市场、地方征信平台有效促进信息整合共享,非信贷替代数据作用进一步彰显,金融机构与普惠群体信息不对称难题持续缓解;动产融资范围稳步拓展、更多“三农”、小微企业依托动产开展融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完善,消费者金融素养稳步提升,以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普惠金融“三驾马车”为一体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