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书》中秦始皇担心李斯反叛,李斯巧妙回答,消除了他的怀疑

《赵正书》中秦始皇担心李斯反叛,李斯巧妙回答,消除了他的怀疑
2020年05月03日 16:25 阿飞说娱史

2009年初,北京大学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文物捐赠,并在海外收藏家处获得了3300多枚西汉竹简,在此之后,这些竹简就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3300多枚西汉竹简,全部都是古代典籍的抄录,包括近20种文献资料,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即“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3300枚竹简中,有一个章节颇令人回味,它便是《赵正书》。“正”是通假字,通“政”,而“赵政”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因为古人与今人不同,姓与氏各有所属,秦始皇为嬴姓,赵氏,故此《赵正书》也可以被称为是《嬴政书》,顾名思义,它应该是一篇与秦始皇有关的文章。

史学家推测,《赵正书》应该是一部借古喻今的议论性文章,其作者可能是西汉丞相张苍。从整体内容来看,《赵正书》以君臣对话的视角,诠释了秦末时期的政治形势与君臣关系,并对此加以评论,其文笔辛辣,剖析度极深,突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与政治底蕴。

除此之外,通过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与《史记》记载不符的地方。《赵正书》曰:“(秦始皇)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以抚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身染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便召来丞相李斯说道:“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满足了,可是自己的儿子向来孤弱,以后该如何平定天下呢?”。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秦始皇应该是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扶苏,可是在赵高与李斯的密谋之下,最终通过暗箱操作令胡亥继位。然而,《赵正书》中嬴政口中的“孤弱之子”却似乎并不是众将拥戴的扶苏,反而更像是毫无政治依靠的胡亥。正是因为如此,关于秦始皇死后谕旨中的真正继承人选,也因为《赵正书》的出现,而从“定论”变成了一个有待争议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正书》中,秦始皇与李斯还有一段更为经典的对话,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研究秦朝历史的资料,更能直接体现出秦始皇与李斯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我们继续向下看:

秦始皇在与李斯讨论时,继上述所言后再次说道:“其後不勝大臣之分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鬬而閩死其下;大臣爭,齎民古。吾衣令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翻译过来就是“一旦我(指秦始皇)死后,将臣们必然会欺负幼主羸弱,继而发生纷争,可是自己的儿子经验不足,难以摆平局势。如此一来,不仅是国家的祸患,也为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始皇的话语虽明指诸臣,其实暗中也包括李斯。作为一代雄主,秦始皇的预见性相当高,他深知手下大臣皆有通天彻地之能,不可能服从刚刚继位的新君。与此同时,这几句话也直指李斯内心,给予其振聋发聩的警告。

李斯为相多年,自然深知秦始皇的用意,不过,接下来的回答却是一个难题。如果直言自己不会反叛,很可能收不到任何效果,搞不好会更加重秦始皇的疑心,若是自己默不作声,秦始皇更会认为其有不臣之心,如今的李斯可谓是骑虎难下,自己的言语,将会直接决定接下来的命运。李斯究竟是如何回答的呢?我们继续来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

李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陛下寿限远未达到,我李斯并非秦国人,我抛弃故国投奔秦国,遵崇陛下您而疏离了自己亲人,如此一切,并非为人所迫,只是因为我认同您的理想。皇帝能够任用我为您的臣子,赋予我权力令我教导百姓,我自觉荣幸备至,怎么敢有其他的想法呢?

从上述描写中我们能够得知,李斯如此回答可谓是滴水不漏,既完美地规避了秦始皇的锋芒,又以自己的发迹为辩论核心,赞扬两人的“崇高理想”,令二人疏远的关系迅速拉进,并浑然天成的融为同一个阵营。此番话语一出,秦始皇自然龙心大悦,继而迅速打消了自己的疑虑。由此可见,作为一代名相,李斯的情商、智商、应变能力都十分突出,实在是令后人钦佩之至。

由于年代久远的关系,关于《赵正书》的内容,各路史学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但是小编相信,随着更多文物资料的出土,萦绕在我们头上的诸多秦代谜团,一定会因此迎刃而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