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洞房花烛夜,人们习惯把新婚燕尔的婚房叫做“洞房”。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新房的叫法并非如此,而是被称作“青庐”。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话说三国两大枭雄,曹操和袁绍年轻时候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经常结伴外出“侠游”。因为,经常东游西逛,很多所见所闻都非常有趣,两个人时常搞些恶作剧,甚至,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有一次,他们巧遇了一对新人办婚事,且新娘子看起来十分貌美,于是,两人就想了个坏点子。
他们二人偷偷的翻进了这户人家的院子,然后,大喊“抓贼”,以此引出“青庐”内的人。之后,两个人再趁乱掳走新娘。其实,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所以,我们姑且不去评判它的真实性,单从这个故事的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人们的确将举行婚礼使用的临时帐篷叫做“青庐”。
从东汉开始,古人们便在用青布搭建的帐篷中举办婚礼,且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时期。此外,对于“青庐”的搭建,古人也是很有讲究的。在通常情况下,“青庐”被搭建在办喜事人家住宅的西南角,这个位置被视为“吉地”,从轿子里下来的新娘,需从特别准备的毡席上走过再进入青庐。
其实,关于“青庐”的描写,在很多唐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过。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
然而,除了将新婚的婚房称作“青庐”外,古人们还将结婚也称作“青庐”,与“洞房花烛”成为结婚的代名词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对于用“青庐”表示结婚的说法,在中国近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过。比如:郭沫若在他的《卓文君》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卓翁,你该晓得,司马长卿名扬四海,如今尚未青庐,假使他能得女公子为他的内助,那岂不是天作之合吗?”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唐朝以前人们的确是将结婚叫做“青庐”的。
那么,问题来了,“洞房”这个词,在当时又作何解释呢?
其实,在唐朝之前,“洞房”这两个字跟结婚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唐朝以前的时候,“洞房”主要说的是宫廷中装修豪华且比较隐蔽的居住地点,而绝非现在所说的新婚夫妻的卧室。此外,关于“洞房”的描写,在中国古时候的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现。比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及庾信的《三和咏舞》中,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其含义均与新婚之夜无关。与此同时,唐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所以,“洞房”还曾经被用来指代僧人们的山房。
那么,为何后来“洞房”成了新婚之夜的代名词呢?
原来,在唐朝时候,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洞房”一词来形容男女欢好的场地。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就有这样一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于是,这样的说法久了,人们便开始用“洞房”来指代新婚时新人们的婚房。直到中唐时期,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才使得“洞房”一词最终演变成了现在新婚的代名词。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结婚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自由恋爱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新郎新娘结婚之前连面都没见过。所以,很多时候,新婚男女的感情培养,都是从“洞房”开始的,洞房之后才开始谈爱情。后来,在宋人洪迈所写的《容斋随笔》中,更说出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名言。至此,“洞房”才有了新人婚房的含义。
此外,关于“洞房”的文化还有很多,其中,“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闹洞房”这个事情,几乎在中国大江南北都有出现,且从封建社会一直流行到了现代社会。因为,这个习俗通常都是将新娘作为逗趣的主要对象,所以,“闹洞房”又被人们称作“闹新娘”和“耍新娘”。此外,还有“戏妇”的叫法。其实,“闹洞房”这个事情是从先秦时期开始流行的。
关于这种行为的来历,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为了祛灾避难;
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北方人的生活习性。
因为,古时候的北方主要以狩猎和游牧的方式过活,男子们生性勇猛彪悍,所以,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男子们便会在结婚当天,通过忍受棍棒敲打等方式来加以证明。于是,这种行为便成为了现在的“闹洞房”。
然而,不管闹洞房是民间习俗还是故事传说,它毕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选择性的继承与发扬。因为,结婚不管对谁而言都是人生大事,平时,大家都很忙,借着结婚之际,相聚在一起,闹闹洞房也是一种交流的机会。所以,只要不出格、有分寸,洞房还是可以“闹”的。
参考资料:
【《礼记·郊特牲》、《诗经·国风·周南》、《古代婚恋杂谈》、《闹洞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