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由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为无数医者所尊崇。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曾经在《中国医籍考》里评价《伤寒论》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还有一名大名鼎鼎的神医华佗。在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对华佗有着高度评价。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张仲景与华佗同被称为神医,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却对他只字不提
,关于张仲景的资料,在别的史书中也不多见,连张仲景的生卒年代都只能大概估计,这又是为何?
▲华佗剧照
01
在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中,首先提到过张仲景:“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与王叔和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医学家皇甫谧,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经提到过张仲景,并且将他与华佗并论。
由此看来,至少在西晋时期,张仲景都是和神医华佗齐名的。
张仲景最出名的经典便是《伤寒杂病论》,但这部书的原稿已经无迹可寻,正是由王叔和从一些残页中整理出了《伤寒论》才得以流传。王叔和在此书提及,张仲景本名张机,字仲景,是南阳人,曾经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画像
除去民间传说,在各类书籍上,关于张仲景的事迹也很少。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曾经讲到过张仲景的一个诊治案例。患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当时王粲大约20多岁,张仲景说王粲到40岁左右会出现眉毛脱落的症状,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出半年便会去世。张仲景为王粲开了一副“五石汤”,说要按时服用此汤药便可痊愈,但王粲觉得张仲景危言耸听,并没有当回事,没有服药。后来事情果然就如张仲景所说一样发展,王粲的眉毛在20年后脱落,并在187天后去世。
除了这些以外,张仲景便罕有出现在当时别的史料上了。那么为什么同为神医的华佗在国史中有传记,而张仲景却没有呢?特别是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中更是只字未提,对此刘知己还曾经对陈寿的史书提出质疑,认为他在编撰史书时遗漏过多。
▲《三国志》书影
02
但陈寿所编撰的《三国志》已是当时同时代中所有史书中的佼佼者,要不然也不会将其列为正史。所以理性的分析一下,陈寿没有为张仲景立传肯定是有原因的。而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为政的角度看,张仲景没有什么政绩,也就是说在政坛上没有地位。一般来说能够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都是当朝当代的名臣勇将,或者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平民。
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张仲景可以说没有政绩。虽然张仲景曾担任过长沙太守,但长沙太守只是一个地方郡守,而地方郡守前后有上千人,但真正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却不多。所以抛除医生这个身份,仅作为长沙太守而言,陈寿不会为他立传。
▲陈寿雕像
03
第二个原因,从行医的角度看,张仲景的医术不够资格立传。这种说法与张仲景以“医”闻名于世的事实截然相反。但首先要明确一点,医术不等于名气,而张仲景在当时名气不大。医生这个行业在封建社会地位很低,在当时更是“贱业”。神医华佗本来也没打算当医生,是想当官。
而华佗之所以被陈寿专门列入《三国志.魏书.方技传》,除了他医术精湛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华佗与很多名人打过交道。
华佗曾经为曹操、陈登、李将军等人看病,大将陈登便是因为没有得到华佗的药所以死了,而且华佗的死亡也跟曹操有直接关系。曹操是当时的大人物,与华佗之间的交往也能反映曹操的性格。反观张仲景,他所诊治的名人只有王粲,基本可以说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
▲王粲画像
第三个原因,从留存资料看,张仲景的资料太少。史家为人立传,必然要有丰富的资料,陈寿在撰写蜀汉历史时便提到过:“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由于蜀汉没有史官,所以有一些重要人物没有办法立传,只能写下名字。
而后是裴松之等人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极大地补全了一些缺失的内容,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也有很多关于汉献帝时期的历史补全。但他们也都没有收录有关于张仲景的资料,这只能说明张仲景留存于世的资料确实太少。
结语
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地位,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升高的,一直到宋元时期,张仲景才被称为“亚圣”,而“医圣”的称呼是直到明代才有,此后一直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
《针灸甲乙经序》
《中国医籍考》
《脉经》
《三国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