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国内商业医疗险市场最大的新闻之一,莫过于高端医疗界的“顶奢”Bupa要退出内地市场,新闻一出很多人开始吐槽这家公司,还有唱衰高端医疗。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
(1)为什么Bupa在国外市场依旧稳定,在国内却经营不善要离场?
(2)以前投保Bupa的客户怎么办?
为什么Bupa要退出中国?
Bupa的退出其实有它的根本原因——医疗险的死亡螺旋。
现代保险的运营逻辑是集中多数人力量转嫁个人风险,投保人缴纳一笔保费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需要尽可能吸收足够多的客户群体,吸纳足够多的保费,然后保险公司拿到这些钱进行有效投资管理。当有人出险,就可以给予赔付,实现了个人建立保障的意义。
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需要在吸收数量、理赔率、投资管理、疾病/死亡发生率、精算厘定、盈利等几个维度做到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平衡,才能对于客户、保险公司产品双赢的局面,不然资金池就不能长期运营下去。
而医疗险这个险种,运营和管理的难度远比寿险、重疾险更难,要求更高,也是最容易产生“死亡螺旋”的险种。死亡螺旋的逻辑可以参考下图,大致意思是赔付率、涨价、健康人群退出数量这三者之间,无论哪一项有明显的增长,都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增长,进而再催生进一步增长,循环往复,直至这个系统崩盘。前些年的相互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Bupa几乎踩中了这里的每一项:
(1)Bupa是高端医疗里价格几乎最高的存在;
(2)其他家高端医疗这两年产品升级,Bupa也面临不小的市场竞争,2015年进入内地,在国内运营多年,也不过8000多位客户,每一位或者一个团体客户的退出,对整个健康人群基数的影响都很大;
(3)Bupa的理赔端又比较宽松,不该赔的也有获得顺利赔付的案例。外加国人的脑子都比较好使,就医习惯和国外不同,也有不少不必要的就医和理赔,比如配眼镜这项福利,不少人每年都一定要用掉,实际配镜频率远高于平均数;
这一进一出都出现了问题,必然加速了死亡螺旋的发生,因此离场只是时间问题。
Bupa退出中国后,原来的投保人怎么办?
虽然Bupa离开了国内市场,但由于这批客户是高端医疗的适配群体,外加购买力在线,有不少高端医疗运营商和保险公司愿意承接原来Bupa的客户,具体的承接方式有几种:
1、Bupa香港市场依旧存续,客户可前往香港,通过Bupa设在香港的机构投保,仍可享受Bupa的全球直付网络及相关服务;
2、转保内地愿意接受Bupa客户的其他高端医疗供应商;
3、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什么体检异常或者就医记录,又或者目前的身体情况和第一年投保Bupa时一致,可以直接做替换,投保新的产品,不需要转保。
第一和第三条,都可以独立操作,我们今天主要讲一下第二条。愿意承接Bupa客户的保险公司或者供应商有不少,比如安盛、中间带、平安健康、复星联合、利宝、京东安联等。
下面具体说一下几家的承接方案:
1、安盛天平
1999年法国安盛和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就开展了高端医疗险产品线。后来财寿分家,安盛天平成立,也一直是中高端医疗险市场的头部梯队,高端医疗产品种类丰富,承保人群数量广,10多年来产品运营不错,续保稳定。也是此次承接Bupa客户的主力军,客户在选择转保公司时,也最认可安盛,不同的保单给予了不同产品的对接方案:
规则:安盛要求转保需在原保单到期前,至少提前两周提出申请;转保人员需填写转保申请书,并提供历年来的原保单凭证,特别是第一年的保单,看是否有除外或者加费。
注意:转保会有一定加费,但没有等待期,核保宽松,转保成功率高,后续续保预期稳定,还是大多数朋友的选择。
2、平安健康
平安健康虽然在高端医疗这个领域经验不如安盛,但鉴于平安健康在医疗险领域长期的深耕,是医疗险领域的三好学生,如果符合条件的Bupa原保单,也可以选择其来承接:
规则:客户需要在BUPA原保单满期日前60至后30天内完成转保至平安颐享/平安互联网颐享产品。
注意:不支持原保单未到期的中途转保(除非是即将超过可转保的首保年龄)且被保险人提出转保时,须在原BUPA高端医疗保单中保障至少60天。转换的最高生效年龄不得超过平安互联网颐享/平安颐享产品的首保生效年龄。
3、中间带
中间带不是保险公司,是类似MSH一样的医疗服务供应商,在国内也运营多年,和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了不少高端医疗的明星产品,也是部分其他保险公司的医疗服务商,比如中间带是安盛的智选住院、安盛高端医疗四川地区的供应商,开发了臻高端、臻荣耀、新燕宝、喜燕宝等高端医疗线产品。
目前可以承接BUPA原保单的产品是中间带的琥珀,并提供约核保服务,在线申请,并进行健康告知即可。
流程:在健康告知第1题“请问你是否BUPA转保用户?”选择-是,并回答健康告知第2题告知是否有重大疾病,其他问题无需再回答,提交后即可进入保单资料页上传BUPA上年电子保单、病历材料,上传后等待人工审核即可,流程简单。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家,复星联合、利宝、京东安联等公司也有相应的承接政策,但相较于前面三家,选择的客户相对少些,但也都是可以的,如果前面的核保政策不是很友好,或者加费不愿意接受,也可以多家尝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保险公司和供应商的转保承接政策也对客户原来投保Bupa的渠道有区别对待,一般给予优势承接转保政策的都是优质的原渠道。从投保的严谨、如实健康告知、足够大的业务量等综合因素来判断,这也是良性发展的最好体现。
原Bupa的客户,最晚到2024年11月底,差不多就全部到期了,所以还剩不到半年时间,可以提前提交转保申请,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合理选择适合的转保产品。
我们也不必因为Bupa的离场而不看好高端医疗市场,死亡螺旋对于每家公司每款医疗险都有可能发生,只是说时间早晚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要评估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只要保险公司各个端口严格把控,良好运营,持续盈利,减少逆选择,就可以尽量规避和推迟死亡螺旋的到来。
(1)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在医疗险领域深耕多年的保险公司,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数据,并且不是将医疗险作为获客工具和玩票性质;
(2)选择存续时间足够长、保费规模足够大的产品,盘子越大,产品停售的概率也相对小一些;
(3)选择每隔1-3年都有适当产品责任升级,更新的产品,这样一直在进步的、保证产品属于市场头部的产品,老客户流失率也低;
(4)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优先选择健康告知或者人工核保相对严格的产品,这类产品风控严格,承保进来的大多数也是优质客户,逆选择也少;
(5)不要把期望集中在某一款医疗险上,除了建议重疾险+医疗险同步配置外,有条件的朋友,同时配置2款以上的医疗险,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什么不止要一份医疗险?说说我的建议
(6)另外,投保渠道的选择也很重要。以防选中的医疗险真的解散,再转保时优质的原投保渠道一定会有最有优势的转换方案。
正确看待并接受因为医疗通胀控制赔付率等原因带来的合理涨价的产品,即便是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保证续保的根本原因也是费率可调,和高端医疗的涨价本质上没区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