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一直要求我写这个主题。
但如果仅就这一主题(一元钱,世界够用吗?),我认为,不值得写。
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数量,只是一个单位问题,日元与人民币的比率,大概是20:1.
500块人民币,大概相当于150万老挝币。
我们假定,中国的人民币,没有现金了,全部是电子支付。
发行一个新币种取代原来的人民币,这个新人民币与旧人民币的比值是一万比一。也就是你现在有一万,马上变成一亿。
那么,你会变成你想象中的亿万富豪吗?不会!
就象你带着你的全部身家去老挺,你的全部财产100万,一下就变成了30亿,你变富了吗?也没有吧!
我们再一次假设,发行一个新的人民币,全中国就只有一块钱。
假设中国的货币总量当下是100万亿(随意写的别杠),你现在有一百万现金资产,那么,变成了多少呢?
那你电子帐户上的现金,变成了0.0001元。
这时,原来卖十万一辆的车,现在变成了0.00001元一台。
你看,只要可以无限分割,一块钱,不够中国人用吗?当然也够。
同理,1元钱,够不够全球人用呢?
只要都电子化,无限分割,或发行新的币值0.000000001的钞票,都是够用的,这不过是一个单位换算的问题。
这个问题,甚至都与经济学无关,只是一个数学常识。
但是,货币数量够不够用,人为增加货币量会有什么后果这是个经济学问题。
是不是商品数量越多,就要印更多的钞票,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可以谈一些基本的原理,说复杂,那是可以写一本书的,这本书主要的内容不是讲货币原理,而是要批驳市场上花样百出的各种货币不够的理论。
比如奥派与其他学派的观点,最大的不同就是货币数量是不是中性的。
比如费雪和剑桥学派就认为是中性的,意思是,货币量增加,不过引发了物价相对比例的上升,不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但奥派不同意,奥派认为:货币只具备一种功能,就是在当下或未来为货币持有者换来资本或消费品。货币量的增长只是减少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而无法造福人民。政府及其掌控的银行系统倾向于增加货币供给,增发的货币往往先到政府自身、中央银行、银行新贷款客户、政府服务承包商和政府官员手里,最早收到增发货币的人会受益,而处于利益链下端、晚得到增发货币的人或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则会成为受害者。从更深层意义上看,货币膨胀是一种隐秘的税收和财富再分配手段,能将大部分人的财富转移到政府和支持的利益集团。
当然围绕着货币数量论,有很多经济学问题,有过大量的争论。
我这篇小小的文章,自然不可能写这么多,那我就用一些讲简单的原理吧。
先是要了解货币是什么?
货币就是交易媒介,他不是生产资料,不是机器,可以用来加工消费品,他也不是消费品,不能吃,不能当被子盖。
他甚至可以是任何东西。
在监狱里,香烟是货币。在古代贝壳、麻绳都当过货币。
太平洋一个岛国的部落,甚至用大石头当货币,甚至大到移动不了。只需要在上面刻上人名,就变成他家的货币了。
所以当地人有没有钱,看家门口的大石头数量,就明白了。
货币的出现,是为了交易的便利。
交易的本质,是物物交易,你生产了衣服,我生产了粮食,我们之间相互交换,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存在耦合问题。
那就是,我有衣服,我要换牛奶,你有牛奶,但你不要衣服要粮食。
这时,两人之间要交易就无比困难,有了货币,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卖掉牛奶,得到货币,于是我拿上货币,去找另一个人买粮食。
通过货币媒介,大规模的交易,才得以完成。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物物交易,货币是一个协助我们完成这种交易的工具。
仅仅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就能明白:
货币本身不是财富(满足自己欲求的手段),只是交易的工具,货币当然要有,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但是,数量不重要,有就可以了,能达成交易之目的就可以了。
只要可以分割,那么,数量多与少,并不影响货币交易媒介职能的使用。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货币数量不够呢?
主要来源于几种观点:
第一,那就是对货币购买力度量的企图
比如,有人认为,货币就是拿来衡量其他货物价值和价值变化的一把固定尺子。
这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时候10块钱能买的东西就应该是固定的,它相对于别的货物的购买力不会变。
我们读过的教科书里,可能都有这么一句话,货币是度量商品价值的工具。
然而,货币购买力是变动的。
因为市场上随时发生变化,人世间也随时有各种变动。哪有什么固定的价值尺度?
每一次具体的价格形成,都是货物库存、货币库存以及人们对货币和货物需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这里面的货币关系就藏在具体的价格供求里面,根本分不开。
导致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因素也有很多。
比如,人们的主观偏好突然变了,突然不喜欢吃糖食了,导致含糖食品大跌,比如,生产效率提高了,导致某一商品大跌,液晶电视跌到了500块一台,还比如,货币的需求突然增加了,因为发生的灾难,大家节衣缩食。
这种试图把货币与商品的价值绑定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的无知。
本质上,这种想法要实现,得让每一个人成为机器人才可以,偏好不变化,需求不变化,行动全部一样。
当然世界上很多国家还在搞这种东西,比如物价指数,一揽子农产品价格指数等等。
明明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形成的行动结果,你却试图要将他平均化,当作一个指标,这是无比搞笑的。
我今天想吃牛肉了,你今天想吃猪排骨,我们俩的行动,能够平均一下吗?
一些经济学家,总希望达成一个标准,那就是币值的稳定
欧文・费雪就是支持这个想法的,他觉得就像物理里有固定的度量单位一样,经济学里也得有。他们就希望政府去盯着一个物价指数,要是指数下降了,就往经济里多放点钱;要是指数上升了,就把钱收一收。
让货币购买力稳定真有什么价值吗?
这些人人说这样债务人就不会因为货币突然升值而吃亏,债权人也不会因为货币贬值受损了。
但其实呀,要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真想应对未来货币价值变化,在自由市场里有更简单的办法呀,他们签合同的时候可以商量好,还钱的时候按照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货币价值变动指数来调整还钱的数量。
可奇怪的是,现实里大家基本都不用这种办法,商人也不乐意搞这种按物价指数确定币值的货币制度,为什么呢?
商人更喜欢在市场里去预测价格变化找机会,他们更乐意当个企业家去预测未来货币购买力还有别的各种变化,而不是去搞那种挺死板的对冲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那种想稳定货币购买力的想法就是错的,因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于具体货物价格的 “一般货币购买力” 或者 “价格水平” 呀,货币的交换价值和货物的交换价值是紧紧缠在一起的,根本分不开,都没办法准确定义和度量货币购买力,又怎么能让它稳定呢?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恐惧通缩
一般来说,通缩的定义,就是商品价格不断地下降。
有经济学家就说了,这反人性啊,我今天上班拿1000块,明年就变成900了,这不是很不爽吗?
其实这个很简单,只不过人们习惯了通胀工资长期涨。
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当你的真实收入(购买力)在不断上涨时,工资的金额根本不是问题。
这种现象也不会出现,如果正常市场下的长期通缩,那说明大量的钱在投资,会带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还有人说,要是商品价格不断下降,大家就不消费了呀,都把钱囤在手里,这样没人消费,那企业不就完了吗?
当下流行于中国的,主要是这种思想。
包括任泽平在内的一些山寨经济学家,天天拿通缩来吓唬人,他们说,通胀是不好,但通缩更坏啊!
大家都不消费了,就形成恶性循环了,企业就卖不出去货了,产品价格就要狂跌,进一步刺激人们不消费了,没听过吗?越跌越不买。
我倒是要问你了,苹果手机一上市,绝大部分人都能明白,明年就要跌一千,后年得跌三成,大后年得跌一半,你为什么一上市就买?
因为,不同人的时间偏好不一样,未来的价值,永远比不上现在的价值。一年后买进的苹果手机,和现在的苹果手机,在你心里的估值是完全不同的。
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因此,任何时候,都有人要消费。人活着就是为了消费,当下的生命也是活着的一部分。
但我并不是说,通缩不会导致人们减少消费呢?会的。
但请记住,他导致的是人们减少当下的消费,而不是导致减少永远的消费。
既然人活着就是为了消费,那么,他是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是一个时间偏好问题,通缩有利于他把时间偏好降低,也就是更考虑以后。
现在少消费一点,将来可以多消费一点。
那么,经济会不会因此受损呢?不会,不仅不会,还会受益。
企业就可以瞄准人们未来的需求进行生产。
百度在10年前就投资了无人汽车产业,虽然干的不怎么样,但是,他这几百亿要收回来,就算是顺利也得二十年。
只有人们减少当下的消费,进行储蓄,企业家才敢投资这么远的项目。
而在通胀预期下呢?
人人都认为手里的货币一年不如一年的购买力,那么,这时,他们就会放弃未来消费更多的幻想,快点把手里的钱换成物品,早点消费掉。
这时,去投资未来的企业就减少了。
很多产业投资周期非常长,大家习惯了互联网行业,中国企业这些年的成长速度,但在很多领域,比如投资一个港口,一条铁路,一个大规模的化工厂,建设周期加上回本期,几十年是常见的。
没有这些产业的投资,根本就没有未来的消费品的大规模降价。
因此,在正常市场不受干预的情况下,通缩不仅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个繁荣社会的开启,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都伴随着物价的长期下跌。
如果中国改革开放力度持续加强,那十年后,我可以说,一个普通农民,没有学过任何技能,出来打工一个月,就能买台汽车开开。
当然一个毫无经济学知识的人会说,房价怎么不跌呢?
因为恰恰相反,经济越繁荣,抢夺稀缺土地的人,就会越多,推动地价上升,导致房价上升。
由于位置是不能复制的,他不象工业制造品一样可以无限复制,因此经济繁荣会导致地价上升。
简单来说,正常市场下的通缩,是通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那商业周期中的通缩呢?当下的通缩,也是好事。
你感冒了,发烧是好事吗?是好事,发烧是体内的白细胞在对抗炎症,是你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真正让你感冒的,是病毒。
当下的通缩也是如此,他是对超发货币后的正常应对方式,是对通货膨胀这种错误行为的纠偏 。
那是不是会如任泽平所说的,形成恶性循环,大家都越跌越不买呢?不会!
只要价格跌到一定水平,企业家一算,当下这个价格投资有利可图,那么投资就会恢复。
由于在商业周期中受伤最重的是上游企业,消费品企业受伤较轻,只要资本品(生产资料)的价格跌到位,而消费品价格下跌幅度没有那么深,这就会形成新的投资机会。
拿地产来举例,就是房价下跌的幅度高于房租下跌的幅度,只要房价下跌到房租都快接近月供(打个比方,指的是有利可图,回报可观)了,那么,房地产投资也会恢复。
这时,新的投资就将带动土地价格上涨,人工价格上涨。
你如果阻止房价下跌,就是阻止新的投资出现。
但不幸的是,很多国家恰恰在这么做,在萧条期、通缩期阻止价格下跌,要拉动消费。
其结果是,让萧条期变长,甚至象日本一样,持续几十年。
这个问题,当然几句话讲不清楚。
但记住一点就行了,经济世界中,任何货币数量都是适中的。人为的增加或减少,都不过是一种财富转移行为。
否则,开放印假钞也可以刺激经济了。
好了,就简单说到这里,货币问题挺难,要讲清楚不容易,我的水平也有限,争取能用通俗语言讲清楚一点小问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