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hinese Congres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9,简称“CCAI 2019”)将于在9月21日-22日在青岛胶州召开。侯增广教授将出席大会并担任聚“智”汇“能”机器人论坛共同主席。
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核心骨干,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入选者、IEEE Fellow。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IEEE神经网络汇刊最佳论文奖、亚太神经网络学会杰出贡献奖等。主要从事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医学和健康自动化领域的康复机器人与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
康复机器人拥有广阔市场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6年底,我国60岁老龄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3亿。并且,中国将于203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我国许多老人都面临中风和其他各种疾患的困扰,而康复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已有2000多万肢体残疾患者,而其中只有相当一小部分(约30多万人)能得到肢体康复训练,而康复训练的效果也不甚相同。心脑血管、肿瘤、肢体骨折等住院患者中,大量患者需要康复治疗,而目前国内这些部分的工作还非常欠缺。我国现有7000余家康复医疗机构,但能提供康复训练的仅占不到1/3。现有的传统的康复训练室中普遍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设备,人机交互功能很差,而康复本身对人机交互的要求却很高,医生们对高端医疗设备及技术普遍有着急迫的需求。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04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份额为2.2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将高达32亿美元。侯增广指出,康复机器人在中国存在很大的市场和商业契机,但我国起步较晚,还缺乏成熟的、市场普遍认可的产品。
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另一方面是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或生活能力下降的人恢复和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能力,甚至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比如对于脊髓受到损伤的患者,科研人员就是在研发基于肌电信号的康复机器人。它可以利用传感器精准识别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用人工产生的电脉冲信号代替生物神经电脉冲信号来刺激肌肉,让它完成运动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机器人只能在某些局部的治疗上代替治疗师,普遍还达不到治疗师的水平,但随着功能的完善和数据的增加,相信在未来康复机器人在某些功能上可以超越治疗师。
侯增广教授指出,当前在康复机器人领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人性化、个性化上的设计还远远不足,多平台之间缺乏协同控制,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还比较弱等等。尽管已经有多个团队提出了许多康复机器人的样机,有的进行了临床试验,有的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但康复机器人真正进入实用化、进入批量推广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还需要资本的驱动以及规范化的市场。人工智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而如何把生物智能融合于机器智能,这是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也是康复机器人研究者们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CCAI 2019官方网站...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