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三经”之一个《孝经》,并非“二十四孝”一类的东西,《孝经》中对“孝”的行动解释,更多是在道的层面来阐述,以我的阅读体验来看,《孝经》中“孝”的行动包括爱、敬、养、诤、哀。
孝经图
《孝经》第二到第六章,分别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角度阐述不同阶层的“孝”的表现。
天子需躬身示范,身体力行地爱敬父母长辈,爱敬他人,从而得到百姓的一致爱戴,永保天子之位,其父母长辈也就能因其天子之位而永被爱敬。
诸侯需以不骄、不满、不奢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永保富贵、社稷,其父母长辈也就能因社稷在而永被爱敬。
卿大夫的言行必须合乎礼法和道义,才能守住宗庙,其父母长辈也因宗庙在而永被爱敬。
士需用爱敬父母的心思来为君王做事,以此便能保住俸禄和地位,其父母长辈也因其禄位在而永享爱敬养。
庶人用辛勤劳动、奉公守法和勤俭节约来赡养父母,使父母能安享晚年。
总结起来,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金字塔底端的百姓,都要好好的,一直好好的,才能使父母好好地活下去,使过世的父母和祖宗永享祭祀。
《孝经》最后一章,讲哀。
再怎么敬,再怎么爱,再怎么养,也没法使父母逃脱自然规律,当父母离我们而去,我们自然会痛、会哀,哀其实是爱敬的另一种表现,父母过世,对父母的爱敬便化为哀,但哀与爱敬不一样,爱敬没有期限,哀要有个限期。
为什么哀要有限期呢?
因为我们不能以死伤生。
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抚养大,也得到了我们的爱敬养,最后不可避免地过世了,父母这一辈子,已经圆满了,父母在天有灵,也定然希望我们能好好地活着,将家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由《孝经》最后一章来看《孝经》对“孝”之哀的表述,自然不是要讲人如何具体地行孝,而是要讲如何利用人作为载体将文明传承下去。
《孝经》极其看重“孝”,认为“孝”是天地之间最自然的感情,是天之义地之经人之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的发端。
用当一个人“孝”所包含的爱、敬、养、诤、哀等感情和行为来与他人相处,就能得到他人积极的回应,整个社会也就能和谐有序地运行下去,人类就能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繁衍生息、绵延不绝,我们的文明也就能一直地传承下去了。
《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不同,已足够使人感到震撼了,而《孝经》对于“孝”之始终的论述,更让人震撼,《孝经》认为,“孝”的起点是爱自己,“孝”的终点是成就自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
在这段文字之后,《孝经》更进一步指出,“孝”的最终目的是成就自己,并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诗句来告诫世人,想念祖先时,多想想祖先的德行,并修行祖先的德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