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啥就疯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现代,是真的“铁饭碗”

范进中举后为啥就疯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现代,是真的“铁饭碗”
2020年09月03日 21:20 帮残小窝

“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先生曾经对课本上的名篇《范进中举》有过这样的评价,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很多普通平民一跃成为达官贵人的唯一方式,也是朝廷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最佳之策,所以很多文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路上摸爬滚打着前行。

《儒林外史》一书中的《范进中举》被选进多本中学语文课本当中,他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悲哀,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表达了对于吏治腐败、科举迂腐的讽刺和批判,同时也赞颂了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

《范进中举》是其中的名篇,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多年考取功名明而不得的穷酸秀才在年过半百之时才成功中举,但换来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得了失心疯。

此篇中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范进中举的艰辛过程,而是把大部分的篇幅放在了描写范进中举后的心理变化和周围邻里亲戚对他的态度,寥寥几笔展现出唯利是图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一看便知,吴敬梓以此来批判科举制度的迂腐以及那些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的书呆子,更是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

事实上,范进的“疯”在前期早有铺垫,他最终的结局离不开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固执呆板,更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对他的洗脑和剥削。他的“疯”是黑暗时代的必然产物,他本人自然也成为官场腐败的陪葬品,那么,他究竟为何而疯?

没有希望 就没有失望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森严,从最初级的童生再到秀才、举人,直至最高级的状元、榜眼、探花一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备考和不断的尝试,有的人终其一生为之而努力奋斗,范进也是其中之一,“寒窗苦读十年”,需要的不仅是过人的耐力和毅力,从现实情况上考虑,也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来作为铺垫,所以才会有“寒门难出贵子”一说。

范进在成功中了秀才之后,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他愈发开始潜心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功中举,从一届平民一跃成为人上人,获得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科举考试制度森严,涉及门类广泛,接下来的考试中,他屡次不第,一番折腾下来,时光不等人,按照平常人的道理,这时就该放弃去寻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娶妻生子,养家糊口。

但范进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只要有机会参加考试,他哪怕是典当尽家中所有的物品也要报名参加,长此以往,范进凡考不中,家里却是越掏越空,他的妻子和丈人都对他有了很大的看法。

他长期受到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丈人胡屠户也对他恶语相向,所以在范进迎来中举的那一天,他才会因此高兴到发了疯,他的期望值过大,所以在愿望真正实现的那一天却难以接受了,乐极生悲,如此是矣。

荣华富贵的诱惑

古代科举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朝廷要依靠这项制度从民间选拔真正有才的大臣,不少出身穷苦的文人也想凭借着科举来改变命运,后者就与中举后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范进来说,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不过是个穷酸的秀才,在邻里乡亲之间总是抬不起头来,想要让家人吃饱饭,就要厚着脸皮去老丈人那里借些粮食,每每上京赶考也要低头弯腰跟别人借钱。

但是在成功中举之后,范进的境遇在短短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一个预备公务人员转变成了正式的公务人员,工资待遇都有大幅提升,拿不稳的工作更是变成了“铁饭碗”。

曾经奚落他的邻居和岳父都对他高看一眼,百般奉承巴结;原来看都不肯看他一眼的乡绅和官员也对他做出恭敬的样子,前半生都在对人点头哈腰中度过的范进遇到这样的待遇怎么能够不疯呢?

如果按照现代的制度来计算的话,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一旦获得这样的凭证之后,不出意外,你就成为了国家公务机关当中人员,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和更高水平的薪资,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够为实现自身更大的目标而努力,离自己所追寻的梦想更进一步。

疯的背后是清醒

范进中举的故事读来可笑,但同时也引人深思。作为《儒林外史》中的名篇,范进一人物是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

事实上,作者想讽刺的并不是范进一人,而是像他一样固执刻板,迂腐不化的文人,正是由于这些文人对于科举的盲目执著才导致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偏差,这项原本用于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官场中人获取利益的筹码和手段,使得朝堂乌烟瘴气,卖官鬻爵的现象大量发生,清末朝堂的没落也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朝吴敬梓所撰写的《儒林外史》,全书56章回中,每一回都是独立的寓言故事,以平实诙谐的笔调生动地描述出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对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看法,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为功名利禄前赴后继,死而后已,但真正所获却并无多少能够流传至今,可见其虚无与浮躁。

这本书一反常态,并没有对社会现象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深刻又独立地批判了作者所认为的社会恶象,跳出以往过程中孔孟儒学主导的历史常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最高峰,揭露社会现象中丑恶的一面,给世人以深思,连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也对此评论到“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样的写实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不断反思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