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便被称作“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礼教。在平时和人相处待人接物时,有许多原则和规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句俗语,这句俗语便是“父不进子房”。 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说尽普通人的辛酸,可惜鲜有人知。
提起父不进子房这句话可能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父母就不能进自己孩子的房间呢?我们现代人讲究要保护个人隐私,古代人也非常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古代进别人房间,特别是进一些女子的闺房,一定要敲门。如果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的话,是不可以随便动主人的物品的,这些规则和原则都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保护。父母给了子女的生命,但子女并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子女逐渐成长之后,会非常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在现代,父母在进孩子的房间时要敲门,不会随便的去看孩子的手机,这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隐私的尊重。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全部,便对孩子的一切都非常关心。其实这种关系是一种过度的关心,有些时候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父母要明白如何去正确的爱孩子,爱孩子并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密不透风的控制。爱孩子是在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让他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成家之后,会和他住在一个屋檐下,帮助孩子带小孩或者是处理其他家务。但此时,处于一个屋檐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的伴侣也会和自己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如果父母行事不谨慎的话,会导致许多不方便的事情发生,甚至会引起一些家庭矛盾,所以这句父不进子房,也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
父不进子房的下一句是官不入民宅,那官不入民宅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在过去的中国,整个社会等级森严。有些人可能代代为官,有些人却是代代为农。在这种阶级固化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官员出现在和他身份并不相同的一个老百姓家中。这样的话,无论是这个官员还是这个老百姓,都会被其他人指指点点。这样的话对官员的仕途会带来一些影响,并且如果官员经常去百姓家的话,百姓肯定要予以招待,这对于百姓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官不入民宅,一是为了保护官员个人的声誉,二是为了保护百姓个人的权益。而这种官不入民宅的现象,也体现了古代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官员的职责就是为民谋利,而官不入民宅这句话至今对社会都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有贪官的出现。而官不入民宅从侧面也表现出为官者要行得正,在自己应有的区域做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这个道理即便放在现在,都对一些官员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而官不入民宅这句话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等级森严封建社会。俗语能流传到今天,自然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要从古人总结出的经验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