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饭圈化的另一面:要让饭圈成为“金圈”

体育饭圈化的另一面:要让饭圈成为“金圈”
2024年08月14日 13:06 躺平指数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就这样结束了,和上届相似的是,巴黎奥运会依然在全网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效应;并且,这还是疫情之后的首次夏季奥运会,各路网红和媒体的深度参与,让它得以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全视角的景象,多个社交媒体上每天前十的热搜词中,起码有一半跟巴黎奥运会直接相关。

如果要问我们,这届奥运最大的意难平是什么,那恐怕就是这个了:

几个积极参与奥运赞助的企业,特别是体育用品和装备类的企业,没有受益于奥运会带来的流量热度,看他们已经跌至低点又平平无奇的股价表现,你甚至会产生这奥运会压根就没办的错觉

什么情况?上届东京奥运会由于疫情影响,各个角度上热度都远比不上这届,而当时这些体育企业的股价创下了近几年的高点;这届,无论是中国代表团的成绩、产生的话题还是引发的关注度,均超越以往,但在资本市场中却仿佛是施展了“水花消失术”一般,悄无声息。

简单比喻一下,你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整个体育产业就像一个小脸盆,而奥运会带来的流量就像一条江,每四年都会降临一次的泼天流量,太小产业链根本承接不住。于是,整个奥运周期对运动员、对比赛本身的投入,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波澜,对于宏观经济来说,看不出任何撬动作用。

是中国没有人喜欢体育么?错,根本原因是场景太少,企业参与体育的方式太单一,商业的转化上限就低,自然没法让市场相信,奥运带来的流量会转化为更高的业绩

从这次奥运会乒乓球孙颖莎对阵陈梦的女单决赛时,现场“饭圈化”的现象就可以看出,中国不是缺乏运动人口,也不缺乏喜欢运动的人,而是没有良好的引导、没有充足的赛事,让这些粉丝很难有一个日常的渠道去追捧自己喜欢的明星;这些粉丝的“野蛮生长”,让他们和运动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更不要说推动体育产业了。

而破局的关键其实并不难,破除了思想的包袱,就能看到体育蓬勃发展的希望。

01体育有必要产业化吗?

相比我们对于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认识,对体育产业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甚至会把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商业化,就等同于体育产业化;还有很多人甚至根本认识不到体育产业是有必要的,动辄将体育产业推到现行举国体制的对立面上。

我们现在熟悉的体育,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萌芽发展,在多媒体革命时代成长壮大,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走入了全球人民的生活,和汽车一样是一门长链条的现代化产业。

在当今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经历“逆全球化周期”时,体育是唯一一个还在坚持真正全球化的行业,培育体育产业逐步壮大,在我国并不是“是与否”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讨论,无论是对内拉动内需,还是对外出海提升影响力和商业回报,体育产业都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家级顶层文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对于体育产业的目标定位是要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33008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5.9%。这一数字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43.2%;当年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13092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09%(美国则为超过3%)。

但这还远远不够。不说跟美国这样的体育产业巨头国家比较,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需要两年时间实现体育产业翻倍增长,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中国的体育人口有约5亿人,比美国总人口还多,理论上,中国完全可以诞生出比美国更大规模的体育产业,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将更多项目和赛事推向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推向市场并非“全盘市场化”,作为中国体育的基本制度——举国体制,是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体育取得惊人成功的关键,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之前,骤然要把所有项目推向市场,只能导致体育事业的退步,中国足球就是前车之鉴。

有一些项目,虽然在国外没有成功市场化的先例,但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巨大,关注运动的人也非常多,相对来说职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又很低,这样的项目天然就比足球更加适合市场化的探索,也有潜力撬动更大的经济资源。

以印度为例,该国市场价值最大的体育项目是板球,这是一个连奥运项目都算不上的运动门类。2023年,迪士尼参与拿下了印度板球联赛4年的转播权,斥资高达62亿美元,平均一场比赛的转播价值达到1510万美元,不仅高于英超,在全球体育赛事中仅次于美国橄榄球联赛(一场1700万美元)。

印度的事实已经证明,在人口大国内部流行的运动,依然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于是,类似乒乓球这样,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竞技元素的体育项目,是有很大的潜力推向市场,并取得成功的。

02专业赛事应该崛起

中国的体育想要走向产业化,乒乓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样板。在这个项目上,中国的市场化和职业化的程度还非常低,但各方面的水平又很高,很适合成为一个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样本。

在这一届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量已经和美国齐平,女网单打等多个项目实现了金牌0的历史性突破,总奖牌数更是创下了境外参赛的最高纪录;中国老百姓的关注点不再只是金牌,运动员展现的精神风貌,失利后的无奈和泪水,甚至一个可爱的小表情,都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换句话说,只要竞技水平足够强、足够稳定,看比赛的观众就能放下自己的胜负焦虑,和选手一同享受比赛的乐趣;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自己的方式。在我们看来,这届奥运会呈现出来的,就是体育的“娱乐化”趋势,这种趋势如果得到积极恰当的引导和培养,就是实现产业化的最好动力。

因此,在巴黎奥运乒乓球女单决赛上,面对两位代表中国的体育健儿,粉丝只为孙颖莎加油的行为的确不对,极端的粉丝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体育的氛围,更涉嫌违反法律;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些粉丝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花钱买票给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天经地义,只不过场合的确错了。

打个比方,在NBA的比赛中,库里和詹姆斯各自的死忠球迷,会在联赛里给另一方加油么?当然不会,而且会尽可能地在比赛里干扰对方的心态,喝倒彩也算是其中之一。但比赛一旦上升到代表国家,球迷就统一站在支持美国队的阵营。

极端的粉丝行为令人不齿,但在适当的引导和氛围营造下,也能成为绝佳的市场化动力。8月3日CCTV-5直播的陈梦对战孙颖莎的女单决赛,成为本届奥运会收视率最高的单期赛事,全国网平均收视率4.12%。无论是哪位运动员带来的收视人群,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在代表国家的奥运赛场上,没办法让粉丝尽情为某一个运动员喝彩,那就去营造只代表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比赛场景,让喜欢运动员的粉丝充分享受乒乓球比赛,还能得到在电视机前观看时没有的娱乐体验。

更何况,在整个乒乓球这个产业链上,中国拥有最多的观众、最广泛的运动人口、最专业的教练梯队、最强大的职业运动员和最先进的乒乓球设备产业,引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所有要素条件全都具备,唯一只差了一个:

赛事

是的,体育产业的核心场景就是赛事。围绕赛事,就有转播、有娱乐化的线下消费体验,让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享受比赛;更重要的是,赛事还是打造运动明星最重要的渠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参与到体育产业中。

没有赛事,即便有大量的人喜爱体育明星,也根本就没有一个场景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爱好“埋单”,无论是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还是运动本身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赛事的支撑。

以乒超为例,在10年前,这还是个根本没有人看的联赛。从现在可以查阅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坐拥超级球星张继科的山东队,在2013年的一场乒超联赛中,全场观众甚至只有一位八十岁的老头。

而到了现在,在明星球员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影响之下,乒超球票已经快和演唱会门票差不多,原价800的球票在黄牛手中甚至可以炒到超过2000元的高价。2023年在贵州省遵义市的一场马龙对阵莫雷加德的乒超比赛中,现场观众几乎座无虚席,门票被一抢而空,明星球员带来的热度,甚至让莫雷加德这个世界排名并不高的瑞典球员,也积累了大量的中国粉丝。

打造一个与城市、区域和社区紧密结合的商业联赛,成为新的消费场景,拉动地方就业和GDP;用良性的体育文化培养粉丝,让他们越来越懂球、爱球,还能促进更多元的乒乓球商品消费;而商业化链条的滚动,最终会吸引更多的孩子从事乒乓球这项运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产业化和运动本身都能得到发展。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