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战略转型已近完成,站在扭亏为盈的全新起点

平安健康:战略转型已近完成,站在扭亏为盈的全新起点
2024年08月21日 15:38 躺平指数

8974万元,同比扭亏3.4亿元。这是平安健康(HK:01833)今年上半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和扭亏幅度;此外,包括公司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在内,公司全部实现了同比和环比扭亏为盈,这也是他们上市6年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如果你把他们和另外两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京东健康(HK:06618)和阿里健康(HK:00241)比较,会发现平安健康实现扭亏为盈的时间点要更晚一些,同时由于处在公司战略转型末期的缘故,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增长幅度都弱一些,很容易就会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

可严格来说,以药品销售为绝对主力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业务逻辑上,已经和平安健康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了;用简单的形容来区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聚焦在医药这个关键词中的“药”侧,而平安健康则背靠平安集团的整体势能,向“医”这一侧的管理式医疗服务企业转型。

因此,不妨把这次扭亏为盈,视作2021年公司开启战略2.0时代后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随着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革新和发展,深耕医疗健康和居家养老领域带给平安好医生的,保守估计将会是一个不亚于药品零售规模的赛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平安好医生来说扭亏为盈只是一个起点;现阶段,重要的不是盈利本身或者盈利多少,而是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01“支付方视角”

理解如今的平安健康,就需要知道在2021年时,他们进行了一次彻底地改革,紧密融入了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深化落地管理式医疗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被叫作“平安健康战略2.0升级”。

当然,了解平安健康的战略道路选择之前,需要介绍一个关于医药大健康行业的分析逻辑,那就是“支付方视角”。这不仅是行业本身特点带来的特殊视角,同样也是理解公司开启战略2.0之后业务变化的必然要求。

整个医药大健康行业中,可以按照不同的角色分为三方,一方是需求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患者,或是需要某种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个人;一方是供给方,包括医院、药房等,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机构;最后一方是支付方,就是为医疗服务或者商品付费的人或者机构,如国家医保和商业保险,以及需求方个人。

和其他行业不同,大健康行业的特殊在于,由于行业本身具有公益和公共事业属性,支付方和需求方的重合比例是很低的

根据国家医保局2023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医药费用中,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为68.1%,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分别为63.2%、72.4%、80.8%。这种情况其实就说明了,虽然每个个体是医疗健康行业的需求方,但在大部分场景中,他们承担的支付比例相对较少。

因此,需求方(患者)和支付方(医保)之间不重合,二者的利益和诉求就未必会在所有时候都能保持一致。考虑到像平安健康这样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他们的支付方更多是企业或者保险资金,因此从商业可持续的角度讲,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单独只考虑需求方一侧的诉求和利益,而是需要综合支付方统筹考量

这时,平安健康的最大的竞争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背靠平安集团。作为整个平安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旗舰公司,平安健康得以无缝对接集团旗下F端(保险、银行)等等的个人客户和B端平安集团的企业级客户,本身就知道支付方想要的是什么;同时,结合自身在医疗领域积累的knowhow,这些资源就是他们持续增长的土壤。

于是,以“支付方视角”去看平安健康,就能发现他们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能理解为何他们的业绩呈现出许多看似“矛盾”的状态,也能对公司的未来前景有个直观了解。

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战略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19.7%,超越平安健康的总收入增速,说明了战略性业务目前极高的成长性;另外,F端收入为11.2亿元,同比增长3.4%,B端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暴增59%,二者合计占据总收入的87%以上,说明目前的战略调整过程中,“腾笼换鸟”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营收在下半年和全年有望回归中高速增长。

再次用“支付方视角”去审视平安健康战略业务的高速增长,就能看出管理式医疗对于支付方的巨大优势。管理式医疗是医疗支付方与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者合作,通过健康风险管理、服务流程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等方式共同参与医疗服务的平衡,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的成本、效果最佳化的一种方式。

通俗点说,就是在日常的服务中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一来,更早地发现并治愈病症,节省了患者需要支付的医药费用,也就等于减少了支付方(平安集团)的成本;另一方面,更降低了患者可能受到的痛苦,增加治愈的可能。既能降低医疗成本,最终降低保费,又能保障患者健康的方法。

而根据平安集团最新财报,公司医疗健康相关的付费企业数目达到5.6万,个人客户近2.34亿;而平安健康上半年累计服务企业1748家,付费用户数达到1770万人。两相对比之下,平安健康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待挖掘。

02公立医疗体系之外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式医疗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中,想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却并不容易,需要企业真正认识并捕捉到目前医疗体系中那些尚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还能找到为这些需求付钱的支付方。

在国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业务模式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只不过,在美国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商业保险是整个卫生支出中的主要支付方,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66.5%。因此在美国进行保险+管理式医疗业务的联合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企业,2024年Q2公司营收已经到达千亿级别,总市值则超过5380亿美元。

而在国内,医保基金是中国医疗支出的主要支付方,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发挥着核心作用,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医保基金之外,个人现金支出在最近几年降幅明显,老百姓的医疗压力显著下降,比例在2022年降低至27.7%。但是,在美国占据支柱作用的商业保险,在整个中国卫生支出体系中的比例很低,整体占比仅为个位数。

由此,引出了管理式医疗的第一大痛点——议价权。在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下,政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和资源调配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政府已经掌握药品和医疗服务的定价权。经常听到有关药品集采等等政府出面砍价的新闻,其实就是定价权的集中体现。

既然政府覆盖率高,商业保险覆盖率极低,那在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面前,理论上,像平安健康这样的企业,基本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既然没有议价能力,又想实现对于F端和B端保费支出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寻找差异化的路线,在公立医疗覆盖不到、覆盖不好的地方,提供更有质量的服务

具体来看,就是抓住了“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两大核心枢纽,也是目前公立医疗体系难以高效覆盖的场景。

以平安家医为例,平安健康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升级构筑“11312”一站式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更加主动地介入到家庭会员用户的健康管理中,对家庭的慢病、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贴近每个中国家庭用户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制和打造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弥补了公立医疗体系难以深入家庭的缺陷;同时,针对家庭会员更加细致、耐心地服务,也能让用户感受到与公立医疗服务完全不同的体验。上半年,平安家医会员权益用户数超1400万人,年人均使用频次超4次,较2023年末提升8%。

而在养老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普通老百姓的多元化养老与健康管理意识也在升级迭代;同样,养老也是公立医疗体系难以高效触及的场景,需要与家庭医生结合起来,实现用户住家就能健康养老。

平安健康近年来持续建设集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深化医、住、护、乐等场景服务体系建设,链接60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24年6月,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64城,比去年年末新增10个城市,权益用户数较去年末增长约50%。

此外,公立医疗体系并非“万能”,从目前的医疗卫生支出体系看,个人支出的占比相比发达国家还是较高的。如何进一步降低个人医疗支出,让普通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就需要调动企业的力量。

现阶段,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健康的另一大支付方,中国企业相关可列支费用包括占员工薪酬5%的补充医疗费用、占员工薪酬14%的员工福利费和2%的工会费;对于一些优秀企业来说,能否为员工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和细致的身体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才求职的重点考察方向。

而从业务结构看,企业已经成为平安健康的核心推动力。“体检+”和“健管+”等产品的企业客户,在今年上半年分别增加了48.2%和58.8%,有望在今年内推动更进一步的B端业务增长。

回归到公司业绩,对于像平安健康这样的企业来说,在“公立医疗体系之外”寻求业务增长的最大意义,就等于避免了最严酷的竞争环境,找到了一片有收入质量的蓝海。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获得毛利率为32.2%,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超越另外两家互联网医疗企业10个百分点。

03结语

坦白说,通篇读完平安健康的这份半年报,其实字里行间写的都是“稀缺性”。

体现在经验上,十年深耕医疗健康,已建立了覆盖29个科室的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近2900位专家医生,这份专业性是稀缺的;

体现在生态位上,做公立医疗体系的补充和辅助,既能减轻现在越发拥挤的公立医疗压力,也能带给用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这份差异性是稀缺的;

更体现在能力上,背靠平安集团庞大优质的个人和企业客户资源,这份成长性是稀缺的。

有专业、有差异化、还有成长性,已经非常接近完成战略2.0升级的平安健康,完全可以被视作一家全新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给予和此前完全不同的估值逻辑。重新构筑“好医生”体系的平安健康,将迎来比之前他们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