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三分钟热度、敏感脆弱、抗压能力差?
给她选对一个兴趣爱好,能塑造性格,受益终生9月12日早上9:30,点击预约直播间我们请到世界级围棋女子团体冠军 邵佳老师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帮孩子练逻辑、
强思维、磨意志、提专注!
▽▽▽
来源 | 洪恩儿童启蒙(ID:hongenshizi)
“鸡娃18年,高考就考这样?”
就在前不久,一篇关于高考分数的帖子在家长圈一石激起千层浪。
起因是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说朋友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前后投入上百万,但今年高考出分,孩子只考了582分。
话里话外,多少替这位朋友感到不值。
582分,在北京市是个什么水平呢?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北京市2024年高考考生分数分布》显示,582分的考生大概排在全市一万五千名左右。
但从历年北京市属高校的录取档位来看,要想在今年考入京内211院校,分数档位起码要在一万两千名以内。
也就是说,从现有名次来看,这位网友朋友的孩子大概连京内211的边儿都够不到。
回看这18年来的教育投资,且不说大几十万的各种校外培训班、辅导班,光是从1岁就开始的教育启蒙课就能看出,在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方面,父母绝对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也许正是出于对这种“投入产出比”的考量,这种心理落差才更大,以至于这位网友直接到网上发问——“高考这点分,问题出在哪里?”。
当“投资回报比”完全不达预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借着这个话题,一起聊聊。
父母的托举
只能决定孩子的下限
在网友转述的这篇帖子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女孩最终考进了以“顶级教学资源”著称的top级高中——人大附中。
但进入高中之后,一切都变了。
这所学校不光教学资源是顶配,入选学生更是从各所中学选拔出的尖子生。
PET考试、钢琴八级……这些曾让女孩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的资源、能力在这里都变成了大家的基本配置。
对女孩来说,这种打击无疑将其一下击落谷底。
她无法面对“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事实,于是开始产生厌学情绪,彻底摆烂躺平。
很多父母不理解,“就算存在差距,但化悲愤为动力,奋起直追不就好了?”
但个中落差,也许真的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懂。
2021年左右,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的文章在网络上爆火。
作者王食欲以第一人称视角详细讲述了自己在进入北京四中后被周围学霸无情碾压的故事。文章里,每个字都让人触目惊心。
“学习成绩好,在四中算不了什么,这是你应该的,大家比的都是学习成绩以外的事情。”
“数学好的孩子,一条公式能解决十道题。物理好的,一道题能有十种解题方法。英语好的孩子,高一时SAT就已经接近满分了,托福雅思扣个一分半分的,那纯属给考试机构一个面子。”
“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不需要什么重复性训练和刷题。理解了,就能背下来;背下来,就能学以致用。”
曾有博主在点评当下内卷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
“很现实的一点是,中考其实还不到拼智商的阶段,因为到了高中你才会发现,有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真的一文不值。”
很多孩子特别是精英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期待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实现新的阶级突破。
但现实情况是,哪怕有再多资源托举,父母也只能决定孩子下限,决定他们再差也不会跌出阶层现状。
但孩子的上限,只能由他们自己探索。
所以不管是精英家长还是普通父母,都应该明白一点:
植物要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人也一样。
如果一个孩子的上限是80分,那么用100分来要求他,就是一种苛责。
摆脱量化标准
让天赋自由生长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父母们会问“如果孩子的上限只能由他自己决定,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做什么都没用,只能听凭孩子自己的先天能力发挥作用了呢?”
当然不是。
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全摆烂躺平,恰恰相反,正确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才只是个开始。
多年前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高知父母偶然发现3岁的儿子对历史小故事特别“偏爱”,从那以后,这对工科生父母便开始恶补历史知识,拿着小本子跑遍了各大博物馆。
很多历史故事用文言文写成,晦涩难懂,他们就一点一点地翻查汉语词典,确保翻译准确无误,然后再把历史事件、人物改写成孩子能听懂且有兴趣听的小故事讲给他听。
孩子7岁时,父母第一次带他去博物馆。
但实际上,从孩子5岁那年起,他们夫妇就已经在做这件事了。
在大多数同龄人都在赶着上各种课外班、兴趣班时,男孩就跟父母泡在博物馆里看各种人文景点,被父母所讲的内容吸引。
当遇到连父母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时,三个人就会一起看书、彼此协助着一起查资料解决问题……
长大后,男孩考入了某名校历史专业。
在回忆起童年的这段经历,他说是父母帮他推开了通往历史的大门,“他们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解说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简直太有意思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觉得这对父母是在“鸡娃”吗?
也许也算吧,因为竭尽全力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热爱,也算是一种“打鸡血”。
只不过,这种“打鸡血”的方式以适度和尊重为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不焦虑、孩子不痛快,双方都很快乐。
做父母,最忌讳的就是把“学习”和“快乐”放在对立面。
快乐成长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努力学习也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
那些看起来一路高歌猛进、一直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背后一定是“热爱”在驱动,而不是因为生存的焦虑。
真正的出类拔萃,一定是因为自驱力。
去年五月,北京四中道元班因为举办春季舞会上了热搜。
也是在那时,王食欲的故事又被很多人重新提起。
回忆起当年四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王食欲说了这么一段话,在这里也分享给所有的家长朋友:
“其实也并不是所有北京四中出来的人都去了北大清华常青藤,过上光鲜亮丽的人生。
我们也有人去了没那么有名的高校,然后努力毕业、努力实习、努力找个会计师事务所、律所、互联网大厂,赚一些在北京刚够生活的工资。
到了30岁,我们还得想办法抓个人结婚、凑个首付买房、生孩子、还房贷,代购一个贵一点奢侈品包去参加同学会……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普通学生的人生。”
在各种“有用”标准的量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永远会被一种“我不够好”的焦虑追赶,尤其在遇到现实世界的挫败时,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不配活着”的极端情绪。
但是,普通的人生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真实又珍贵的故事,不是吗?
“鸡娃”,起源于父母主观意识中的竞争恐惧。
也许是因为同辈竞争、外部评价标准,甚至仅仅起源于父母在多年前一个未能完成的心愿……
如何不让这种恐惧吞没孩子的自由意志,将是父母要用一生回答的课题。又或许,这个课题将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
孩子容易三分钟热度、敏感脆弱、抗压能力差?
给她选对一个兴趣爱好,能塑造性格,受益终生9月12日早上9:30,点击预约直播间我们请到世界级围棋女子团体冠军 邵佳老师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帮孩子练逻辑、
强思维、磨意志、提专注!
▽▽▽
*来源:洪恩儿童启蒙(ID:hongenshizi),100万+宝妈宝爸根据地,1000+亲子好文。这里有落地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育儿诀窍,致力于让家长育儿更轻松,孩子成长更快乐。*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