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需要管”,而是父母“想要管”。
父母要学会把握建立规则的度,让孩子在一定空间内自信自由地成长。
——鹿妈
◆◆◆
数学提分太慢、公式不会用、解题速度慢?
怎样平稳渡过三年级和初二的“分水岭”?
9月19日上午9:30 点击预约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高考阅卷人、浙大数学系博士贼叉
教你如何应对数学新课标
让孩子轻松战胜数学恐惧!
▽▽▽
作者 | CC爸妈
来源 | CC爸妈(ID:cc-bama)
有个朋友发私信说:
觉得孩子跟同龄人相处时有点“讨好”,跟别人玩,他总是让步的那一个。
分玩具,哪怕很喜欢,她也会先让给别人;
玩游戏,别人一直当大王,他次次当小弟。想抗议,别人稍微挂个脸,他就又放弃。
看着孩子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真的很着急,真的很怕今年上了小学会被欺负。
虽说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天性温良,不愿和别人起冲突,如果孩子性格本身如此,那无可厚非。
但如果孩子是因为“讨好”、“迎合”、“不引发冲突”的谦让,确实很让人心疼。
孩子性格上的“讨好” ,除去天生的因素,多半和父母养育模式有关。
1. 限制越多,越容易养出讨好型孩子
现在物质生活变好了,基本上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我们能提供的,都会满足ta。
但提供是一回事,是否满足又是另一回事。
暑假我经常带孩子们下楼入孩子群,我发现讨不讨好这件事,无关乎家庭经济条件,而在于养育模式。
从前觉得,拥有很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讨好行为。但实际上有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性格反而更讨好。
深究原因,就在于,父母「高给予」的前提下,也伴随着「高限制」。
给孩子买最贵的零食、衣服、给最多的压岁钱。
但同时,也会给出最密集、最苛刻的条件:
垃圾零食不去碰!
巧克力每天只能吃一个!
不要玩泥巴把衣服搞脏!
反而让孩子在一群娃里,变成了最容易讨好别人的那个。
“也给我分一根辣条吧?我帮你去扔垃圾?”
“能不能给我一张烟卡,求求了。”
孩子眼睛里放出的羡慕的光,祈求的语气,看得旁人都心疼。
父母的“条件越多”,孩子的满足感就越低,面对诱惑,就越容易低下头、弯下腰,去讨好。
还有一种限制,体现在孩子能不能放飞自我、自由做自己的程度上。
很多人对家庭环境整洁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我的队友,更是洁癖。
他不太能忍受孩子们把家搞得乱糟糟。
在这件事上,我俩battle过很久,才达成共识,允许我们家可以乱糟糟成这个样子,只是玩完孩子要一起收拾。
我是这样说服他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脑袋里一直想的是:
我把地面弄脏怎么办?
我拿螺丝刀戳洞洞搞一地纸屑怎么办?
我毛绒玩具拿出来这么多摆得太乱怎么办?
那在整个玩耍过程中,孩子得有多焦虑?
这所有“怎么办”,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顾虑:爸爸/妈妈生气了怎么办?
我不想我的孩子,在家里还活得小心翼翼、担惊受怕。
孩童的天性本就是有这样“乱糟糟”的一面,父母四面八方过多限制,就容易让孩子谨小慎微的活着,于察言观色中,争取最大的自由。
一个“忘乎所以”,迎来的就是父母的批评、指责:
搞得这么乱?
扔得哪都是!
你怎么又这样啊?
说了多少遍都不听\记不住?
父母很生气,孩子也很恐慌。
这种随时被挑剔的氛围,会让孩子如履薄冰。
做任何事前都要优先考虑爸爸妈妈会不会生气,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他们。
你稍微挂一点脸,ta就知道自己又触犯了天条。
如果想给自己多争取一点点权益,就立马得摆出讨好的姿态去化解你的怒气:
“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
“爸爸,你不开心吗”?
“妈妈,有个事儿我不敢说,我怕你生气,你能不能别生气?”
你以为娃很懂事,很在意你的感受、很体贴?其实人家只是无奈,在求得一种生存方式。
慢慢的,孩子就习惯这种“察言观色”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用讨好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平息别人的情绪。
而在家习惯讨好父母的孩子,在外面大概率也会讨好其他人。
2. 限制越多孩子越没自信
限制的背后,是否定。
每一次的限制,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你令人不满意!
这会造成两个结果:
孩子做事畏手畏脚
暑假带娃去草原,孩子们都是疯了一样在草地上跑,或沙地上打滚,或蹲着看地上叫不上名字的虫子……
防潮垫都给我跳出俩大洞
旁边车队的小孩,看到他俩一直想加入,但他一过来,他妈妈就喊:
别往里跑啊,草地里扎,虫子也多,别往里走!
别碰地上的东西,到处是牛粪,上边有多少细菌……
每个人养育的模式不一样,只要没影响别人,对社会没危害,都是被允许的。
但不同的养育模式下,我们就要接受造就出来的性格差异。
你不能一边限制孩子,啥也不让干,一边又嫌他不闯荡;一边压制孩子的性格,一边嫌她唯唯诺诺不大大方方。
毕竟,只有不被限制的小孩,才能更大限度里去探索,去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任何事,他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被发挥,他的天赋才能最大程度被释放。
他们必然会更自信,更张扬,更勇于尝试冒险,动手能力也越强。
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
孩子被管的越多,意味着他“感知”到自己的错误越多。
你的“凝视”越多,孩子的问题就越多。
干啥都被说,做啥都是错,处处被否定。
他就会觉得“我是差的”,“我做什么都不好”,样样不如别人。
看到这儿,你可能忍不住问了:难道就不管孩子,随着他做一些错误的、没用的,甚至危险的事吗?
孩子当然可以管,也可以限制。
但一定要清醒:我们的限制,是在为什么买单?我们的管教, 是以牺牲什么为代价?
大多时候,父母的限制,并不是基于孩子“需要管”,而是父母“想要管”。
1. 有些限制,来自于父母的高要求
尤其是一些“高质量人类”做了父母,自我要求很高,就忍不住对孩子要求也很高:
吃东西怎么能满地掉渣呢?
玩具收完怎么能不放回去呢?
这么简单的数学题怎么不懂呢?
说了八百遍怎么还记不住呢?
一旦孩子没做到,或是不遵守,轻则埋怨唠叨,重则责备、否定。
自己也气得不行,哀己不幸、怒娃不争!
但亲爱的高质量人类们,我们搞错了一个重点,哪哪都得体,事事都配合,那是您们高质量成年人的标准。
对于孩子,完不成,记不住,出状况才是常态。
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结果肯定是不尽如意。
就像蒙台梭利博士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固定的。
你没有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在孩子成为大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允许他有一个儿童的样子。
允许他可以慢一些,犯一些错,做的不那么好,没长成你期待的样子。
2. 有些限制来源于焦虑
越是爱孩子的父母,越容易踩这个坑。
我有个朋友,孩子小时候身体比较弱,所以养得也比较精细。
零食、水果每天就差按克提供,食物也是按照医院的营养表,经常因为孩子吃了什么、没吃什么跟老人暴发冲突。
大人累,孩子也被影响,敏感易怒,情绪非常不稳定。
养育中的焦虑每个人都会有:
“必须多吃点”!
“一定要洗手”!
“见人打招呼!”
“不要乱发脾气”
但每当我的焦虑,开始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我都会做一件事:
尝试把当下的焦虑,放进时间长河。
然后就会发现,养孩子是一辈子的事儿,眼下的大部分“焦虑”都是一时的。
儿子之前的湿疹,我觉得比天大,后来也莫名其妙的好了。
当初女儿吃饭不好,每天我都觉得她没吃啥东西,一度觉得这孩子是下凡来修仙的,天天担心营养不良,但现在不也一转眼这么大了。
当我们以整个人生长河的尺度来衡量眼下的问题,你会发现,孩子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回家没先洗手,就会变成爱生病的人吗?
不爱吃绿色蔬菜,就没法健康长大吗?
不分享,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娃吗?
性子倔,就交不到好朋友吗?
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不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吗?
这些问题本身,并不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什么后果。
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恶劣方式(逼洗手、逼吃饭、逼学习),才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所以啊,我常说一个词——精简规矩。
拒绝、阻止、批评之前,花3秒钟,想想孩子这个行为,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接受?
玩土、玩沙子、玩水,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衣服脏了、湿了,需要换一下;
上坡、跑太快、走马路沿等,最不济就是摔一跤;
玩太疯、大喊大叫、汗流浃背等,最坏的结果就是嗓子会哑,会累;
拿水杯、倒果汁,帮着盛饭、端碗等,最坏的结果就是打一个水杯,洒了果汁和饭菜。
这些小错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吗?
弄坏的那些物品、金钱损失,完全超出父母可承受范围吗?
并不是。
童年时期大部分的错误,其实不是错误,而是问题,都是可修正、有答案的。
无意识的拒绝之前,咱先有意识的分析下: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哪些东西更重要?
阻拦省下的可能是一点麻烦,但耽误的却是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培养。
真正精简下来,你会发现,其实孩子需要限制的地方,非常少, 而你们的亲子冲突,也会非常小。
一手帮孩子建立规则,明确界限;一手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野蛮生长。
希望我们都可以把握好这中间的度。
数学提分太慢、公式不会用、解题速度慢?
怎样平稳渡过三年级和初二的“分水岭”?
9月19日上午9:30 点击预约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高考阅卷人、浙大数学系博士贼叉
教你如何应对数学新课标
让孩子轻松战胜数学恐惧!
▽▽▽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