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发现,这个农药就跟人吃的药一样,去买药的人根本不知道哪个药药效最好,渠道商和医生的建议直接影响到买药人的购买决策。问题在于,你不知道推荐你买药的人,是不是首先考虑药效。
这是一个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市场。
比如,有人家黄瓜卖了1万块钱,但是他说赚的钱都给了卖化肥农药的人了;
有人家听了卖化肥农药的人的建议,因为卖药的人说这种药好,但是其实这款药并不好。再加上那一年桃的卖价不好,所以嘞:
桃一共卖了2000块钱,单是农药化肥就花了1200块钱。
种地是一件非常复杂专业的事情,哪种庄稼用哪种药,背后应该有专业知识做支撑。
可是我骑电瓶车到处转了转,发现这些卖化肥农药的店除了承担了卖农药的功能,他们作为渠道商靠价差赚钱,比如卖一袋化肥赚十块二十块钱;
但是,实际上他们也在向农民推荐买哪种药。可是他们专业吗?他们推荐的药真的是最合适的吗?他们会不会为了回扣推荐药效不好的药?这些问题是不是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没人管这些?
如果你卖的药一直都药效不好,那么农民就不来买你的药了;但是在此之前,农民通常吃过很大的亏。
网上搜“农药化肥店”或者“农资店”,你会看到很多类似小卖部且有些杂乱的门店,那就是常见的农药化肥的流通渠道;我们这边的农资店基本都是这种门店,而且多是夫妻店。要问他们是不是赚钱,应该是赚钱的。
毕竟夫妻俩人全职卖农药化肥,有的家里还有孩子上学,要是不赚钱,他们怎么养家。
为什么我看到的农药化肥专卖店,基本都是图片里的这种门头,为什么农药化肥的零售终端是这种类夫妻店?
芭田股份的公司公告里刚好介绍了这一点。
化肥经营方面,1998年之前:国家对化肥实行专营管理,农资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
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和化肥生产企业,在国家和地方统配以外可以进行经销。
1998年出台的政策对对化肥流通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可以将自产化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和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及以化肥为原料的企业,也可以实行销售代理,设点直接销售给农民。
总结来看:生产企业→经销商→零售商→农民。
各级农资公司、经销商、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分销商,在销售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下图是研报里给出的农药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
分的最多的在县一级基层渠道,比如本文所说的夫妻店。
越是在老家溜达,越发现农业的复杂。
本文只是粗浅地聊了下农药化肥零售端存在的问题,更多的问题是我尚未了解的。农药化肥如此,那么,种子呢?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呢?
我们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多变,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条件也不一样。
所以,我还是认为农业是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行业,可是我们的农业并没有实行专业化运营。情况太复杂了。
最后再说一点为什么现在都不敢花钱了。
下图是集市上的一张照片,不知道他们一天能赚到几十块钱吗。
如果你一天赚200,花掉100,还能攒下100。
但是现在你一天只能赚100,你还敢花100块钱吗?
而且在你赚200的时候,你心里对未来是乐观的,你还敢加杠杆,比如虽然赚200,可是还跟银行借了100买房子。这样投资有了,消费也有了,GDP就拉动了。
可是现在人们赚钱太难了,还怎么敢消费呢。
不敢花钱的问题在收入端,不是因为消费补贴不够、假期不够等等,而是我们收入不涨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