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的碳中和那本书,今天竟然用到了

几年前看的碳中和那本书,今天竟然用到了
2024年11月07日 18:33 小北读财报

书到用时方恨少。

分析不同行业的企业,分析着分析着就像在分析科技行业,比如医药行业的恒瑞医药,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最近在看的生物柴油行业也是如此。

我主要在看行业的期刊、卓越新能和海新能科这两家公司,而有的公司黑料比较多,比如几年前报道的悬浮床加氢技术生产生物柴油,据说当时鹤壁的产能能到30万吨。

后来就没动静了。

股民是有记忆的,而且当时很多人都是奔着这个遥遥领先的悬浮床技术,重仓、了三聚环保的股票;但是直到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关于这项技术的可量化的数据,比如:三聚生产一吨生物柴油的成本,能因为这项技术,比同行低多少?

为什么我要纠结于这项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呢?

因为我想起来了原来看过的《读懂碳中和》这本书,里面提到了新技术普及的四个条件。

首先是技术可行,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点是成本可控。

比如,对钢铁行业来说,燃料成本是与碳减排关联度最大的生产成本之一,因此,降低燃料成本应成为整个钢铁行业实现碳减排的重点举措。

但是,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假设你是一个地产开发商,未来在建筑材料采购、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环节可能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使用低碳环保工艺生产的绿色水泥和绿色钢筋,采用电动热泵供暖;

二是购买普通水泥和普通钢筋,采用传统燃煤供暖。

如果采用低碳环保工艺,企业需要为这些绿色材料额外支付约20%的“绿色成本”,然而市场上商品房的价格区间是一定的,消费者很可能并不会为这些绿色材料买单,因为他们不可能直观地享受这些绿色材料带来的直接收益。

放在生物柴油的推广上也是如此。

生物柴油跟化石柴油相比并没有成本上的优势,由此导致生物柴油的定价高于化石柴油;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和税收优惠,企业就很难盈利,因为消费者并不会为价格更贵的生物柴油买单。

所以在国家还未强力推广生物柴油的情况下,企业只能自己想办法降低成本,降低使用新技术生产生物柴油的成本。

成本不可控,未来的业绩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吨工业级混合油,即生物柴油的原材料的平均成本,在6000元左右;

当前1吨化石柴油的价格,在7000元左右。

生物柴油的材料成本就要赶上化石柴油了,而且这还没有加其他成本,比如制造费用、人工费用、燃料成本,以及其他原材料的成本,等等。

另外,生物柴油的毛利率真的好低呀。

如下表所示,2023年卓越新能出口的生物柴油的毛利率,只有5.74%;2022年情况好一些,但是也只有10.53%。

至于国内销售的生物柴油的毛利率,那就更没法看,2022年情况较好,但是毛利率只有3.20%。

所以生物柴油要想在国内推广,需要政策的强力推行,这也是碳中和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三个原则,即政策引导。

我国生产的大量生物柴油无法进入成品柴油销售系统,只能在燃料油或锅炉用加热油等低端油品市场销售,或者出口欧盟等地区;但是欧盟、美国、巴西、印尼等生物柴油消费量大的国家,背后都有政策的强力推动。

比如印度尼西亚。

一是强制掺混。

2015年的修订法案,将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强制掺混比例从10%提高到15%,并将发电领域的强制掺混比例提高到了25%。

二是价格补贴。

印尼政府根据国际市场柴油和生物柴油的价差情况,对本国零售生物柴油产品进行补贴,将资金重新分配给国内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

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政策我们国家都没有。

实现碳中和的第四个原则是多边共赢。

这一点就更难了。

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比如,要想进入到加油站的销售体系,势必会影响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利益,有点重新分蛋糕的意思。

要是没有好处,人家凭什么让生物柴油企业过来卖产品,而且生物柴油的掺混比例越高,使用的化石柴油就越少,两者是竞品关系。

所以,推广生物柴油怎样实现多边共赢,这绝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能推动的事情,这是社会的系统性工程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