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领克设计中心总裁:“少即是多” 有些乏味,极简不是唯一解

对话领克设计中心总裁:“少即是多” 有些乏味,极简不是唯一解
2024年06月27日 20:51 晚点LatePost

新能源汽车设计不会像智能手机那样 “iPhone 化”。

文丨朱丽琨编辑丨冒诗阳

2024 年,当你堵在北京上海晚高峰的车流中,无聊间玩起看尾灯猜车型的游戏,一条泛着红光的贯穿式尾灯一定会让你犹豫。几年前,你也许能脱口而出 “林肯”,现在答案可能是十几个新能源车品牌。

贯穿式大灯直到 2018 年前还不存在,最近两三年已经满街 “撞脸”。理想 ONE 最先把前脸格栅上的灯带和两侧的位置灯连起来——没什么功能性,就是理想为自己寻找的一个强烈的品牌识别特征。很快,多家车企也开始这样做,理想又投资上亿元研发灯带外壳注塑机,做出不带断点的灯带,才算守住这份 “个性”。

新能源车发布会 PPT 上频繁出现 “科技感”“未来美学” 等词汇,暗示无限想象空间,最终都坍缩成有限的几种要素的排列组合:LED 灯带、圆润的前脸、流线型车身、隐藏式门把手……

如今流行的风潮仍然没有脱离 2012 年上市的特斯拉 Model S 的设计框架。这款车奠定了特斯拉的设计语言。

流线型车身和圆润的前脸是为了提升空气动力效率,降低风阻、增加续航;隐藏式把手减少的几厘米凸起也对降低风阻有重要意义。

“Model S 通过设计传达的核心主题是效率。”2009 年,Model S 第一次亮相,特斯拉首席设计师弗朗茨·冯·霍尔兹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在品牌博客中写道。

如今,关于效率的表达正在一步步走向极致。近三年,Model Y 以外所有车型都去掉了实体换挡杆,改用中控屏幕滑动换挡。这个改动引起争议,不少人调侃 “建议下一代车把方向盘也做进屏幕”。特斯拉只是在延续他们十几年来做内饰设计的理念——驾驶越来越智能,相关的按键、操作杆都会变得多余。

也有车企探索 “特斯拉风格” 以外的可能性,宝马坚守 “家族血统”,在近两年推出的新能源概念车上仍然做了双肾格栅,尽管这两个汽车的 “鼻孔” 已经不再具有功能性;阿维塔则是激进地打造 “科技感”,除了中控大屏,还有一条横跨主副驾视野区的 “带鱼屏”,一些版本的后视镜也做成车外摄像头加车内左右两块小屏幕。

成立于燃油车时代的领克也正在寻找新能源时代设计的解法。领克设计中心总裁史蒂芬·罗森(Stefan Rosén)同样追求用设计表达效率。他曾为一个空调出风口的尺寸和工程师团队反复争取。工程师希望它更大,充分满足性能要求。史蒂芬希望它更小,这样才能看起来更现代、高效。

但史蒂芬不认同特斯拉的极简内饰,“如果把一切都移除,会让车内看起来有点空洞。” 他和团队保留他们认为更适合物理操控的按键。他认为未来的私家车也不会像智能手机那样趋于 “iPhone 化”,人们仍然会希望汽车上的硬件可以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less is more” 这个极简主义原则在史蒂芬看来是乏味的。他和团队试图给一辆车带来兴奋感和乐趣。领克车头有一条醒目的平行线日行灯,C 柱上有一对鲨鱼鳍形状的折角,尾灯是横向灯带和纵向水晶灯块的结合,在一众贯穿式尾灯中也能被一眼认出。

“一些品牌的车看起来像你去银行贷款时穿西装的样子。” 史蒂芬挺直腰板,做了个整领子的动作,笑着说,“但我们希望领克的车更像你在和朋友们见面时的样子,更有个性,更加休闲。”

一些汽车设计师评价领克的车设计元素过多,不够简洁。

领克希望保留丰富的设计语言,为了让丰富不至于变成繁杂,领克设计团队强调 “一只手” 原则,即考虑整体性。在为 5 月发布的最新车型 07-EMP 设计新版座椅后,史蒂芬和团队又花大量精力重新设计仪表板过渡到车门上部的方式,让它和座椅在视觉上更和谐。

领克是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的品牌,和沃尔沃共享平台架构,这让领克用设计实现品牌差异化的诉求更为迫切。这对史蒂芬本人也是一个挑战。加入领克之前,他在沃尔沃工作了 18 年。他有意识地做一项思维练习,也把这个问题抛给团队:沃尔沃的反面是什么?

“对北欧人来说,光是如此宝贵。但我们想,为什么不拥抱 ‘黑暗’ 呢?” 在位于瑞典哥德堡的领克设计中心,史蒂芬和团队逐渐讨论出一个品牌价值关键词:dark,和沃尔沃 “北欧之光” 的理念相区隔。他们从上海夜幕降临的时刻获得灵感:广告牌和各处灯光亮起,霓虹闪烁,摩天大楼被映亮……大都市夜晚的光影对立延展成领克的第一代设计语言。

从 2013 年品牌初创,史蒂芬的设计团队就需要在各种层面寻找平衡:兼顾个性和大众审美、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受众,兼顾中国市场极为重视的乘坐感、后排空间的需求,以及注重驾驶体验的北欧传统。

史蒂芬 2013 年加入初创期的领克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处在爆发前夜。史蒂芬决定从设计第一辆燃油车就不再把重心放在与发动机相关的元素上,比如格栅等。而是在车的前脸设计了平行线形日行灯,适应新能源时代。11 年后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周期压缩,想打磨一个好设计成为奢侈。当一款新车的成败可能决定一个车企的生死,车企更倾向于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设计,鲜明特质的设计愈发稀缺。

一贯以个性著称的领克正在调整设计语言,以期吸引更成熟的人群。这是领克重新在市场中寻找自身定位的结果。

在少年时期,史蒂芬向往法拉利和兰博基尼这样的流线型跑车。现在他觉得,设计这类跑车对他而言没什么难的。最大的挑战是造出一辆满足所有法规、工程和环保要求,面向大众批量生产的车,在所有的限制条件下,这辆车还能让人觉得 “哇,真是美极了”。

“比起那些我年轻时渴望拥有的梦幻跑车,一辆出色的普通量产车现在更让我赞叹。” 这位从业将近 30 年的汽车设计师说。

以下是《晚点 Auto》和史蒂芬·罗森的对话。

晚点 Auto:为什么是特斯拉开启了当下流行的新能源车设计风格?

史蒂芬·罗森:特斯拉并没有发明电动汽车,但他们让电动汽车变得有吸引力。你看 Model S 的设计,车身比例还是相当经典的,看起来像一款传统的豪华轿车。经典的比例搭配全新的驱动系统,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很多车企都在追随这个路线。

不过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设计潮流肯定会发生变化。现在你就能看到很多方方正正的越野车进入市场。多种设计趋势是在并行发展的。

晚点 Auto:为什么会选择保守的经典比例,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做出更颠覆燃油车的设计?

史蒂芬·罗森:保守心态更多来自消费者,而不是设计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的造型有些相似。买一辆车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汽车外观让人感到很陌生,人们会顾虑是否花这笔钱。

如同你穿的衣服,你开的车也在传达个人风格。你不会想要一辆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的车,你想要的是能和朋友、同事相处融洽的车,有个性又不会太过另类。

另外,现在中国市场也越来越重视二手车保值问题。当车龄达到 3-5 年,一款设计太过另类的车型在二手市场的价值会下降很多。

晚点 Auto:很多新能源车追求极简内饰,仪表板上按键都删掉,只留一块大屏。但你反对这种做法。

史蒂芬·罗森: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用流畅、干净的外观设计来表达新能源车型对环境更加友好。这个原则已经被很多公司所采纳。

但我不认为非得如此不可,我依然相信,在设计新能源车型时,你可以加入更多戏剧性、动感的元素。我个人认为,如果把一切都移除会让车内看起来有点空洞,而且可能显得廉价,就像设计师没有投入任何努力一样。

晚点 Auto:特斯拉这样设计内饰,是因为他们设想实现自动驾驶后,人们就不再需要驾驶相关的功能了。未来新能源车还需要实体按键吗?

史蒂芬·罗森:我们设计团队来自欧洲,那里有一种传统就是 “真正地驾驶你的车”。我们会在设计中关注到驾驶体验。我的确认为,有些功能是你会想用按键直接操控的。保留哪些按键由功能性决定,而不是为了好看。

晚点 Auto

:在诺基亚时代,手机还有各种样式。到了智能机时代,手机的设计越来越趋同于 iPhone 。未来智能车也会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吗?

史蒂芬·罗森:我非常清楚你问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未来汽车会不会工具化?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车跟手机不一样。

手机最重要的是开机后的界面,那才是你真正关注和体验的部分。关掉的手机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产品。

与手机相比,汽车仍有大量硬件存在,它的硬件永远不会像手机那样成为一个次要的存在,只扮演辅助工具的角色。未来确实可能出现 robotaxi 等工具化的车,但人们会继续对汽车的硬件形式有很强的要求,私家车仍然拥有鲜明的硬件表现力。我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晚点 Auto:但现在街上的新能源车已经看起来越来越像了。

史蒂芬·罗森:近年来许多新车企涌现,他们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独特身份。这就有点麻烦了。很可能他们在同一时期受到相同设计的启发,各家产品又在同一时间段内密集推出。大家都想做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设计,但最终的表达却高度雷同。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导致新能源车型的设计看起来有些相似,那就是它们有类似的设计需求。比如设计者希望向消费者传达,这是一款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新能源车型,所能选择的就是去掉进气格栅等。

汽车品牌想要传达给消费者的信号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当最初几款车型采用这种设计语言时,它看起来还是很新鲜的。但现在这种设计已经开始变得千车一面了。

晚点 Auto:为什么不同品牌的设计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相似的设计元素?

史蒂芬·罗森:有些设计是技术驱动的,比如 LED 灯带,过去相关技术不成熟,后来设计师发现它很棒,就都想用它。做出看起来非常现代的东西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诱人的。到现在,好像没有这种灯就无法表达新能源的概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新能源汽车最终变得相似,为什么这些车都是在同一时间推出,导致人们以为 “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是一辆新能源汽车应该有的样子”。但是,说实话,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会改变的事情。

晚点 Auto:现在一些车企像是在把 LED 灯带等各种流行设计元素堆到车上,来实现科技感,看起来是一种 “偷懒” 的方式。

史蒂芬·罗森:这是生产周期被压缩的结果。当管理层说,我们必须在一个特别短的时间内推出一款新车时,为了节省时间,设计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选择一些被验证过有效的方法。

晚点 Auto:领克的车上也用了 LED 灯带,怎么避免同质化?

史蒂芬·罗森:有时你可以把旧技术与新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结合起来。我们的 LED 尾灯不是只有一条线。我们放置了有悬浮效果的水晶灯块,并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分开。如果你有创造力,即使和竞争对手掌握同样的技术,你也能想出很多新的表达方式。

晚点 Auto: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厌 LED 灯带这些设计,到时候如何继续保持设计的科技感、现代感?

史蒂芬·罗森:还是靠持续地创新。比如灯带未来可能会变成动态的,成为一种具有互动性的信号,可以通过灯带实现车主和车、车与车、车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晚点 Auto

:很多新能源车一直在尝试去彰显自己,显示自己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看待这种尝试?

史蒂芬·罗森:我相信未来品牌将成为最关键的差异化因素。你需要保持品牌个性特征,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而不仅仅是依赖于车头设计。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品牌个性,比如车身线条的处理方式,是圆润饱满还是利落干脆等等。这些元素才是真正让品牌与品牌之间产生区隔的关键所在。

领克可以在现有品牌基础上扩展演绎。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基础。我相信这一点让一些竞争对手很是艳羡,他们有时看起来就像是在不断尝试做些全新的事物,为了吸引眼球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大声宣传。而我认为,当你拥有一个确定的品牌身份时,你只需坚持它,人们自然会认可你的一贯风格。

晚点 Auto:怎么培养持续做出原创性设计的能力?

史蒂芬·罗森:我会要求团队的每个人不只看其他汽车,而要看向外界。

比如我们车上日行灯的平行线设计,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对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的讨论。我们观察到,这个城市非常依赖于平行线条,从建筑物、窗户再到街道、斑马线。这类图形你在自然中找不到,但能在城市中找到。

晚点 Auto:你自己会从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设计灵感?

史蒂芬·罗森:有时候我和儿子一起打开他的电脑换显卡,电脑里的芯片和一些微型电子设备看起来真的很酷,我会从中得到灵感。

我们的工作规模很大,当我们设计一辆将近五米的汽车时,总是需要后退一步去看。但这些电脑内部的事物都在很小的尺度上,需要你对细微之物给予极大的关注。我也喜欢在汽车上设计出这样的细节,让人在打开车门、进入车内时能看到。

晚点 Auto:你判断新能源车设计在未来两三年会发生哪些趋势性的变化?

史蒂芬·罗森:如今市场上有很多汽车制造商在争夺相同的客户。我不确定是否所有人都能生存下来。正在进行的价格战可能会伤害到一些资金不是很雄厚的公司。

消费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会对从小型厂商那里买车产生犹豫,因为不想几年后坐在一辆没有了售后服务的车里。我认为消费者曾经对尝试新事物持开放态度,但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保守。这也将作为设计趋势的一部分显现出来。

晚点 Auto:领克的设计一直以个性强烈著称。你们面对可能趋于保守的消费者,会做出什么调整?

史蒂芬·罗森:我们在新一代设计语言 “The Next Day” 中增加了一些更加成熟的美学,吸引那些已经购买过一辆领克的用户,或者年龄比过去更大一些的用户群体。

品牌初创时,我们受到都市夜晚的启发,那是年轻人玩乐的时间。我们现在仍然可以为夜晚和乐趣制造汽车,但也可以做更正式一些、成熟一些的车。就像你不能只是整夜开派对,随着清晨来临,你也需要去做些正事,你需要看起来更正式一些。我们正在受到清晨的启发。

“The Next Day” 不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设计语言,这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品牌的延续。只是让时间往前推移,从夜晚到清晨。

晚点 Auto:这听起来像是文字游戏。具体来说,你们从清晨得到了哪些启发?

史蒂芬·罗森:夜晚的城市里,灯火通明的窗户、路牌、一些被照亮的建筑立面呈现出非黑即白的、相当分明的块状光影。这就是我们最初阶段的主要灵感来源。

而在清晨随着太阳初升,你会看到光线色彩渐变,由暗转亮、由蓝转橙。它不是单一的色块,而是拥有丰富层次和生命力。尤其是破晓时分,你能看到影子长长地投射下来,这也为我们处理车上的光影和线条带来启发。

晚点 Auto:领克推出的车越来越多,怎么避免在设计上自我重复?

史蒂芬·罗森:重要的是去质疑自己的观念。我们有时会把一个强烈的领克特征从设计图上拿掉,看看这辆车是否仍然具有领克的风格。我总是告诉设计师们,请挑战你们自己的想法。杀死一些你心爱的东西,尝试一些新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