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办公,洛阳生活!宋朝之前的皇帝,为啥总是经常出差?

长安办公,洛阳生活!宋朝之前的皇帝,为啥总是经常出差?
2024年12月11日 23:11 内容集散地

来源:浩然文史

在宋朝之前,从秦朝到唐朝,很多统一北方的皇帝,都会经常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比如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把首都定在了洛阳,但是几乎每年都要去长安那边,生活一段时间。

再比如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比如李治和武则天这两口子,出差更是极为频繁。这两口子经常会在长安办公,然后去洛阳那边生活。

反倒是宋朝之后,后面的几个大一统朝代,基本上都不再把长安和洛阳定为首都。尤其是后来的元明清三代,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这边。到了这个阶段之后,皇帝就很少再离开京城。甚至于有些皇帝,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京城!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难道说,是因为宋朝之前的皇帝,安保工作做得比较好,所以可以经常出门?而宋朝之后的皇帝,安保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才不愿意出门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这个奇怪的现象,背后真正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安保原因,而是物资运输问题。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当年秦国迁都咸阳的时候开始说起。

在当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作为一个西边的诸侯国,其实曾经多次迁都。最开始的时候,秦国的老家其实在陇西那边。后来经过了多次迁都,到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迁都到了咸阳,也就是后来的长安这一带。

秦国当时之所以选择咸阳,原因其实特别简单。首先,当时秦国的基本盘在关中,所以秦国也不可能把首都,放到洛阳或者北京那边去。其次,在关中这边,咸阳一带的河流最多。后世的长安,一直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铁路或者货车之类的东西,大宗物资的运输,走水路是最方便的。而且,水是生存的必要资源。一个大城市旁边,必须得有一条水源充足的河流,要不然喝水都是个问题。

所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会把首都,放到咸阳这边。

而接下来,秦国这次迁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变成了秦朝。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秦朝依然以咸阳为首都。而且,在秦始皇的安排下,秦朝修建了多条秦直道。这些秦直道,基本上都是直通咸阳。咸阳就像是帝国的心脏,这些直道则是像血管,连通了心脏和帝国其他的地方。

但问题是,尽管秦朝历史不长,这种方案,依然体现出了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运输难度问题。

在古代的历史上,秦直道固然是一个奇迹。但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如果靠马车走秦直道,大规模运输物资,成本依然还是太高。至少这种陆运的成本,要远高于水运。而且维护秦直道的成本,也高的吓人。除了秦朝这种特殊朝代之外,后面其他朝代,其实很难支撑这么高的维护费用。

所以再之后,到了汉朝的时候,秦直道就被逐渐荒废了。如此一来,地方向关中运输物资,自然更加依赖于水运了。

到了汉朝之后,西汉同样定都于关中,而且还是选中了咸阳这一带。不过,因为之前项羽把咸阳城烧得差不多了。所以西汉开国之后,刘邦就让萧何在咸阳废墟旁边,又修了一座新城,这就是西汉的长安城。

而接下来,等到西汉的统治逐渐稳定之后,一个新的情况就出现了。

为了解决六国的旧贵族,或者那些地方豪强,过于势大的问题。在西汉前期和中期,汉朝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那就是强行让各地的有钱人搬家。按照西汉的相关法律,各地的地方豪强,家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迁往关中,前往关中的几座特殊城市生活。

所以在西汉开国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搬家,关中地区,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区。尤其是那几座特殊城市,更是公认的高消费。而高消费带来的,同样也是高品质的生活。很多在其他地方没有的奢侈品,在关中这边都很常见。这样一来,很多有钱人发达之后,也愿意主动把家搬到这边,享受更好的生活。

但这种情况,很快就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物资的运输问题。

要知道,关中地区虽然物产丰富,但能养活的人数,其实是有限的。而随着那些有钱人越来越多,他们消耗的物资也越来越多。这对国家的运输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巨大的考验。

而且更要命的是,在西汉开国之后,四川的汉中一带,曾经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四川和关中地区的水路,彻底断了。在这之后,四川那边就很难再向关中地区,大量运输物资。在这之后,西汉就只能从关东甚至江南一带,通过水路运送物资。

这种运输成本,显然会很高。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的时候,这个成本,更是达到国家都已经承受不起的地步了。

所以,到了西汉后期,汉元帝在位时期,不得不取消了这种搬家的政策,想要降低国家运输成本。可是这个政策取消之后,地方上的有钱人就不搬家了,然后他们就开始在各地的家乡,疯狂扩张。之后没过几年,西汉内部的矛盾迅速变大,最后就出现了王莽篡汉。

而西汉之后,到了东汉,刘秀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结束了乱世。但是刘秀统一中原之后,很快也开始面对首都的问题。

如果刘秀把首都定在长安,那么西汉时期面对的那些问题,他都得面对,而且他一个也解决不了!但如果不定都长安,把首都放在关中以外,关中这块地方,国家又不太好控制。

在宋朝之前,向来都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以后如果哪个皇帝稍微弱一点,关中这边又恰好出了一个比较厉害的权臣,国家马上就会分裂!

所以后来,刘秀想了很久,就想出了一个新方案。那就是把首都定在洛阳,但是皇帝本人,每隔一段时间,都得去长安那边办公!

这个方案出来之后,大家很快发现,效果真的不错。因为和长安相比,洛阳这边的运输难度更低。洛阳周围同样也不缺河流,而且关东以及江南地区,向这里运东西更近,成本更低!同时,皇帝没事就去长安转一圈,也能稳住关中,避免国家分裂。

而且,皇帝去长安工作的时候,洛阳这边的有钱人,是不用跟着的。如此一来,关中那边的运输压力,自然就下来了。

就这样,这套方案出来之后,此后的上千年里,一直到唐朝,大家都开始采用这个方案。不管是定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皇帝基本上都会两头跑。

如果是定都长安,那么关中这边运力紧张的时候,皇帝就去洛阳生活。因为皇帝走的时候,会带一大批大臣过去。这些大臣过去之后,就不需要再给关中这边的运力增加负担。而如果定都洛阳的话,皇帝没事就去长安转一圈,也能牢牢控制好关中。

当然,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情况可能稍微有点不一样。因为在这个阶段,有些政权可能只占有关中,或者只占有洛阳。那么这种时候,皇帝自然就不用再来回跑了。

不过,只要北方被统一,洛阳和关中同时被一个政权掌握。那么接下来,皇帝一定会两头跑。就比如说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就算还没统一天下,曹丕和曹叡在位的时候,一样会经常来回跑。没事的时候,生活在洛阳。关中那边有事,比如蜀国打过来了,就直接去长安。

就这样,这种模式持续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朝在这套模式上,打了一个补丁,那就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虽然造价很高,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运输能力。此后在隋唐时期,全国绝大多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水路,直接把东西运到长安或者洛阳。

就是这样的状态下,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时代,这两口子才会经常来回跑。当时唐朝的首都在长安,所以这两口子就经常在长安办公,但是办公完事之后,就去洛阳生活度假。

不过,到了唐朝灭亡之后,这种情况,终于开始出现变化了。

唐朝灭亡之后,不管是接下来的五代十国,还是北宋南宋,国家都没有全部控制传统意义上的全部中原。尤其是到了南宋,更是没能控制长安。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不存在两地出差的问题了。

同时,在唐朝之后,关中地区的气候,也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唐朝之后,关中地区的降水量迅速降低,导致整个关中,粮食产量暴跌。而粮食产量下降,则是导致关中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上限,开始迅速下降。

在粮食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还想以长安为首都,就必须得大幅提高运输能力,大力从其他地方向关中调粮。这个成本,后来宋朝显然承受不了。

与此同时,关中的粮食产量下降之后,宋朝的统治者忽然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如果关中粮食不够,关中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这样一来,以后关中这一带的战略价值,也就同时下降了。就算有人能占领关中,其实也很难割据自立,因为粮食不够!

所以,这个时候的宋朝皇帝,忽然意识到:再去长安已经没意义了。

而接下来,到了元明清三代,国家的首都基本上都在北京。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就更不可能来回跑了。因为洛阳到长安,距离比较近,皇帝还能跑过来。可是如果要从北京到长安,那就太远了。

最重要的是,到了元朝之后,随着航海技术逐渐发展,后来的几个朝代,已经有了大规模走海上运输物资的能力。海运的成本,其实比河运更低。也就是说。定都北京,运输成本反倒是比定都长安和洛阳更低!

如果再考虑到北京地区,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意义。显然,此后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要更大。所以在这之后,大家就再也不考虑洛阳和长安两地来回跑的这套方案了。

所以说到底,洛阳和长安来回跑这个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运力。如果在汉朝时候,存在火车和铁路,可以低成本向关中运输大宗物资的话。那么汉朝和唐朝的皇帝们,估计也就不会天天来回跑了。老老实实呆在京城,既安全又能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