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鱼贩王光尧被人拿着报纸找上门: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

1949年鱼贩王光尧被人拿着报纸找上门: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
2024年11月29日 17:22 新知荟聚

来源:尚华花雪

1949年10月的一天,湖北省石首县调关镇的鱼贩王光尧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就出摊卖鱼。

作为一位老鱼贩,王光尧卖鱼的手法娴熟、对待顾客周到热情,大家都喜欢到他这里买鱼,因此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这一天,他又在像往常一样在摊子前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干部服的人急匆匆的来到了他的摊位前,一张口就是:“老王,大喜事呀!”

王光尧抬头看了他一眼,发现这是镇上的工作人员,于是便顺口答了一句:“有什么喜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工作人员看他这幅漫不经心的样子,也不禁急了,脱口而出道:“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了大官了”,说完还一边将手中的报纸伸到了王光尧面前。

可听完这话的王光尧这次连头也没抬一下,斩钉截铁的说道:“你搞错了,王尚荣不是我儿子。”

那么,这位当了大官的王尚荣到底是不是王光尧的儿子?真的是工作人员搞错了吗?

真假父子

1949年10月,湖北石首县调关镇的政府工作人员遇到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读书看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这一天,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如平常的翻开了机关印发的报纸。

此时,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但在边疆地区仍然还有零星的战事尚未结束,报纸上也会时不时进行跟踪报道。

就在工作人员看的津津有味时,突然,一则有关湖北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报道的是青海军区一位湖北籍贯的副司令员正在西北前线指挥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值得注意的点就在于,这位副司令的家乡正是湖北调关镇,而他的名字叫做王尚荣。

王尚荣,王尚荣……,工作人员在将这个名字反复咀嚼几遍后,突然想到了什么,他记得镇上卖鱼的老人王光尧有一个参军的儿子就叫这个名字。

想到这里,他立刻飞奔着找到了王光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可没想到的是,却得到了对方的矢口否认,坚称王尚荣不是他的儿子。

“你搞错了,我儿子不叫王尚荣,他叫王尚寅。”卖鱼的老人王光尧再次重复道。

听到王光尧这样说,工作人员也不由得愣了一下,然而又将手中的报纸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向王光尧建议道:“一样的籍贯,名字也只差了一个字,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不如写封信问问,万一人家就是呢。”

听了工作人员的建议,王光尧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回去之后就真的写了一封信,写好之后,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人寄出去。

对于这件事,王光尧心里原本是没有多大期待的,自从儿子参加了红军之后,家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十几年来始终音信全无,尤其是听说国民党将红军“全部剿灭”了之后,他就更认定这个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不过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不久之后,一封来自青海的信竟然真的寄到了家中,在信中,名为王尚荣的副司令大方承认,自己就是王尚寅,只不过由于革命需要改了名字而已。

听到儿子尚在人世,而且还当了副司令,王光尧惊喜交加,心中也更加期待着和儿子的重逢。

壮士十年归

古人曾写道:壮士十年归。但是,对于王尚荣来说,从离家到回乡又何止十年。

1951年,时任青海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王尚荣回到了家乡,自从两年前接到父亲的那封书信后,王尚荣的思乡之情就一刻也没有断过.

然而,彼时的他正在西北战场上指挥着千军万马,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最后一击,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事关国家与民族的解放事业面前,他又岂能轻易离开?更何况,他还是一名指挥官。

西北战场的战事终于完结之后,王尚荣立刻又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让他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接到命令的王尚荣不敢怠慢,立刻就要收拾行装从西北赶往南京,按照这个行程,王尚荣原本是没有机会回家的,可就在临行之前,老领导贺龙突然找到了他。

作为多年的老战友,贺龙知道王尚荣家里的事情,于是就向他建议道:“现在距离开学还有些时间,不如趁这个机会回趟家,以后再想回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面对老首长的建议,王尚荣认真的点了点头,于是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得知离家多年的儿子终于要回来了,王尚荣的父亲王光尧心中既期待又高兴,但当这个一身戎装,身材高大的儿子真的站到自己面前时,父亲却只觉得熟悉又陌生。

人们常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王尚荣离开家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懵懂少年,而归来时已经是位高权重、已过而立之年的司令了,怎么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

王尚荣出生于1915年,他的家庭是那个年代中国最普遍的家庭,唯一强于他人的一点是,王尚荣的父亲王光尧有些经商头脑,支了一个小摊,依靠着卖鱼为生。

因为这个缘故,王尚荣在6岁时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后来又进了当地的国民小学,但是贫寒的家境并不支持王尚荣继续读下去,所以,在小学里学习了几年之后,他只能被迫辍学,孤身一人来到湖南的华容县谋求生机。

在华容县城,王尚荣找到了一个瓷器店学徒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当学徒绝对算不上是一条好出路,不仅要随叫随到,干所有的脏活累活,还要忍受坏脾气老板的辱骂和殴打,如果再差一点,甚至连微薄的工资都拿不到。

在这种饱受欺凌的痛苦中,王尚荣煎熬了两年,直到15岁那年,也就是1930年,这一年,红军在鄂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作为穷苦大众的一员,王尚荣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了一名童子军。

由于出生贫苦,王尚荣的革命意志也更为坚定,在组织中表现的十分积极,因此第二年就被吸纳进了共青团,并正式加入了红三军第九师,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红军战士。

这一年,王尚荣16岁,不久之后,由于国民党集团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围剿行动,王尚荣只好跟随大部队四处转战,从此离开了家乡。

此时的王尚荣不会想到,他竟然会离开家乡长达20年之久,更不会预料到自己会在后来成为威震一方的副司令。

将军百战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十年归,衣锦还乡之前,王尚荣所经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百战死”。

王尚荣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称号,比如“疯子”“王大帅”等,但最令人称道还是他在短短的五年之间就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到了师长。

1931年王尚荣刚刚入伍时,仅是红三军九师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并且还被分配到了担架队,根本没有直面敌人、冲锋陷阵的机会。

然而,即便如此,王尚荣也没有消极怠工,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认认真真的做着本职工作。

某一天,红三军的军长贺龙来到了后方单位视察工作,偶然间碰到了王尚荣,一番交谈之后,他发现王尚荣行为举止都十分干练,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便大手一挥,将其调到了身边培养。

调离担架队的王尚荣先是在团部当了一段时间的文书,后来又到了司令部当参谋,1934年,王尚荣担任了红3军司令部的侦查科长,这也就意味着他不仅拥有了与敌人面对面拼杀的机会,同时还承担了最危险的作战任务。

然而,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足够的幸运,王尚荣不仅没有在战场上殒命,反而还打出了战功,打出了名气,由于敢打敢拼,不要命的勇猛作风,战友们都戏称他为“疯子”。

1935年年底,已经担任了红二军团第五师十五团团长的王尚荣,就充分的向战友们展示了一次他勇猛的作战风格。

当时,王尚荣所领导的15团在湖南的瓦屋塘,与敌人发生了激烈的交火,面对着敌人的强大火力,一旁有人向王尚荣建议道:“咱们应该担任后卫,不应该担任主攻,到前面来。”

听到这话,王尚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大骂道:“什么前锋后卫的,你以为这是在踢球吗,谁要是怕死,就滚到后面待着去!”

说完,王尚荣便一把拔出了手枪,带头冲锋,身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可王尚荣却始终屹立不倒。

打到最后,看着满地红军的尸骸,王尚荣悲愤交加,顺手抄起一挺机枪,猛地跳出战壕,对着敌人就是一阵疯狂扫射,对方哪里见过这种阵仗,纷纷被王尚荣的不要命所震惊,吓得止步不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就在王尚荣与敌人全神贯注的拼杀时,突然,一颗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子弹突然打中了他,王尚荣只觉得腰上一阵疼痛,用手一摸,只见满手的血,他不幸中弹了。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不想下火线,只想着率领部队追歼溃败的敌人,最后还是卫生员上前,强行将他背走。

脱离了危险的战场之后,卫生员连忙为王尚荣包扎,可等到掀开衣服之后,卫生员却愣住了,只见一颗子弹不偏不倚打在了王尚荣腰间的两块银元上,因为有银元的阻挡,所以子弹并没有伤及要害。

看着被打穿的银元,王尚荣不由得笑了起来,因为这两块银元是离家前母亲塞给他的,因为不舍得花,所以就将它们缝在了衣服里,谁知道竟然因此侥幸救了他一命。

伤愈之后,王尚荣很快归队,继续跟随着红军征战,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凭借着赫赫战功,他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被任命为青海军区的副司令,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但是,因为战事繁忙脱不开身,王尚荣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直到建国后,祖国大陆都已经获得了解放,他才终于在百忙之中抽出了时间,回家探望父母亲人。

然而,即便是这次难得的探亲,王尚荣也没有在家中久留,仅仅几天之后,他就踏上了归途,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着。

正因为有无数像王尚荣这样的人为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舍小家为大家,才让我们的祖国获得了解放与繁荣,对此,我们唯有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才能出表达对先烈的追思与敬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