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浅之说
我们学过许多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是唐朝诗歌领域的两座高峰。但李白和杜甫的诗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透过他的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包容开放,
自信强大的盛唐,但在在杜甫的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艰难。
李杜二人的诗歌风格迥异,除了两人的性格、文风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安史之乱,
李白怒放在盛唐时期,小他11岁的杜甫,却亲身体会着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叛变后发动的一场战争,因为叛将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主,所以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划破盛世表面的繁华,露出了内里的破乱不堪。
安史之乱发生以前,所有唐朝人都在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盛世。那个时候的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发展成为一个的强大帝国,上到统治者,下到普通百姓,无不尽显强国气度。到了唐玄宗的天宝年间,经济发展更是达到鼎盛。
但盛极而衰,几乎是封建王朝一个甩不掉的诅咒。就像《红楼梦》里面所说的:若从外头来杀,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当时的唐朝暗处就潜伏着这样的危机。
开元时期,经济形势虽然看起来一片大好,但“均田制”被破坏,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掌握在大官僚大贵族手里,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流民,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而与苦苦挣扎的底层百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唐玄宗看着国家如此强大,逐渐自满,沉溺于享乐。他宠信杨玉环和她背后的家族,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宫中为杨氏姐妹织锦刺绣的工匠有数百人,她们每年的脂粉钱要花费几百万。
作为统治阶级的第一人都无心于国事,手底下人又怎么会尽心尽力呢?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的李林甫,把玄宗哄得团团转,却在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闭塞言路,排斥贤才,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不仅如此,李林甫重用胡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好不容易李林甫下台了,却又来了一个“不顾天下成败”的杨国忠,杨国忠比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枉顾国法纲常,公然行贿,妒贤嫉能。
如果只是朝廷内部的一些问题,也不至于发生一场巨大的动乱,但当时唐朝军事管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唐朝在边疆实行节度使制,这使得节度使手上既有土地,又有人手,还有兵器铠甲等装备,甚至还能收取赋税,相当于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边军达到了四十九万人,占到了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光安禄山掌管的三镇手上,就有十五万人。
而政府中央军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怎么样,真正打起仗来,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中央和地方军事实力的悬殊,让中央无法对地方形成有效制约。
各种矛盾积压,不断翻滚发酵。
公元755年11月,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统兵15万,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的唐朝和平很久了,几代人都没有看到过战争,即使是天子唐玄宗,听说安禄山起兵造反,仍然固执地认为一定是有人故意污蔑安禄山。毕竟,曾经安禄山和他最心爱的杨贵妃传出丑闻,他也只是一笑置之,丝毫不放在心上。
但这次的信任,只持续了短短六天的时间,六天后,唐玄宗终于明白,安禄山确实是起兵造反了,这才慌忙应对。可此时应对已经滞后,精锐边军来不及赶回,唐玄宗派出去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只能在长安、洛阳等地临时募兵,招来的都是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市井子弟,根本无法对安禄山形成有效拦截,七天之后,安禄山就攻入了洛阳。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唐玄宗再次掉链子,竟然听信宦官的诬告,认为退守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不听号令,竟将二人斩首。
一个多月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伪燕政权。
这时唐玄宗又派出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到了潼关后,拼命加固城防,安禄山几次进击,都不能得手。于是安禄山就派人带着老弱病残的士兵,诱使哥舒翰出兵。这时唐玄宗接到叛将的书信,信以为真,以为哥舒翰畏战,加上杨国忠在玄宗旁边撺掇怂恿,唐玄宗再次犯下战略性错误,逼迫哥舒翰必须出兵。
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河北攻打史思明,取得胜利,哥舒翰选择坚守潼关,和郭、李二人遥相呼应,比主动出击更有效。可圣命难违,哥舒翰只得出兵,果然中了埋伏,带领的20万唐军,逃回潼关的的只有八千人。但哥舒翰不肯放弃,还想招兵继续把守潼关,却被部下强行绑到马上,一起投降了安禄山。
安禄山起兵之初,就是想攻破洛阳和潼关,然后直取长安。本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坚守,差点使安禄山起兵回撤,但二人在关键时候被唐玄宗斩杀。而后来哥舒翰的坚守,又被强行改变。
唐玄宗决策失误一错再错,导致战局愈加混乱。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等人出逃。在马嵬坡上,六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高力士等,逼杨贵妃上吊自杀。
不久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朔方将领们推上王位登基,成为唐肃宗,李隆基在不得已中,成为太上皇。
当时的唐朝有人叛乱,却也有人为保家卫国拼尽全力。757年,河南军节度使张巡发动了著名的“睢阳之战”,他手上只有不到七千的兵力,却足足歼灭了12万叛军,前前后后一共400余场战斗,到最后惨遭杀害时,已经坚持了10个月之久。虽然没有取得胜利,却给唐朝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喘息时间,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
就在这一年,患有眼疾的安禄山渐渐失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对身边人非打即骂,服侍他的人不堪凌辱,和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合谋,合力杀死了安禄山。
而此时另一个叛军主脑人物史思明,还在负隅顽抗,但正如孟子所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他也和安禄山一样,四年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从此成为一盘散沙。又过了两年,史朝义走投无路,上吊自杀。到此,持续了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但唐王朝生的这场重病,虽然表面看来已经无恙,但内里却已是元气大伤,千万生命丧生于战乱中,而安史之乱后与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杜甫在诗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本人,就是半生飘零的典型代表,他文才傍身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又是何等艰难?
有土地的农民也好不到哪里去,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劳动力,导致国库收入空虚,统治阶级只能从税收中得以填补,对人民的赋税压榨更重。这种横征暴敛的行为,导致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虽然这些起义只能算小打小闹,但对于尚未恢复的唐朝来说,力量却是被进一步削弱。
随之而来的是军事实力直线下滑,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的兵力调来救急,导致边防实力空虚,吐蕃人趁虚而入。到了公元790年左右,唐朝失去了西域安西北庭,从此陷入内忧外患。
这场战乱,由此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司马光评价这件事:“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此战乱迭起,兵革不息,
民间生灵涂炭无处申诉,前后二百余年。此后宋朝更是害怕武将,重用文臣。而中原王朝军事积弱的现象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这场战乱用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对一个国家来说,光有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当权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放任父母官躲在权利的保护伞下胡作非为。
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还少不了优良的规章制度,它能够保证整个国家机关从上到下,有序稳定地运行。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而言,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