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高瓴资本“折翼”的这家上市公司,为何死磕抑郁症?

令高瓴资本“折翼”的这家上市公司,为何死磕抑郁症?
2024年12月12日 15:31 金融人事

| 编者按:若欣林等创新药获临床医生认可时间漫长。

作者:陈崇善

近日,首个”中国制”抗抑郁化药1类创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获得了在国内大型医院及10余万家医保定点药店销售且纳入医保报销的机会。

(若欣林)

若欣林是唯一一个国产从药物作用原理到实际疗效都经过验证,能够同时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3个靶点产生作用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在未纳入医保的2023年,若欣林就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CNS(中枢神经系统)新药,当年就有2.5万名患者服用此药。到2024年上半年,若欣林销量同比再涨2倍。进入医保后,这款药的市场潜力或将加速释放。

国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近3亿人,国内约有5000万名抑郁症患者需要规范用药治疗。若欣林的研发药企——绿叶制药乐观地预计,该药的销售潜力将达到数十亿元。

一款药助推一家药企“飞黄腾达”的故事,在医药发展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就在近期,诺和诺德凭借创新药司美格鲁肽“大杀四方”,市值达到4900多亿美元,高于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以此类推,若欣林助推绿叶制药成功“腾飞”,似乎指日可待。高瓴资本可能早就预测到这一现象,在2021年2月就斥资24亿投资绿叶制药。

如今若欣林进入医保,且绿叶制药三大CNS产品也接连获批,“利好”不断,资本市场却突然不买账了。

从若欣林被纳入医保的11月28日起,一直到12月10日,其股价已连跌9天。而在同一期间,恒生医疗指数却涨了2.28%

(绿叶制药股价情况,截图于雪球

针对绿叶制药,为何投资者如此执着地以脚投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很会观察”拟通过若欣林的财务信息,以及国产创新药的销售现状,抽丝剥茧,分析出其中原因。

(一)市场潜力巨大?

绿叶制药隶属于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是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制药公司。其前身为亚洲药业,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2012年完成私有化,从新加坡退市,2014年改名绿叶制药,登陆港交所。2021年2月,高瓴资本投资24亿入股绿叶制药,成为第二大股东。

(如今,高领资本仍位于股东之列,截图于绿叶制药2024年中报)

绿叶制药的产品主要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代谢等疾病领域。据其2024年中报,截至6月30日的营业总收入为30.75亿元,净利润约为4.4亿元。

2024年上半年的业务亮点,主要体现在CNS领域收入同比增长21%达8.2亿元。这当中,若欣林实现了210%的增长,一举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抗抑郁新药之一,绿叶制药因此跻身国内CNS第一梯队。

(绿叶制药文宣中,若欣林虽为新药,但位列C位)

一直以来,CNS药物开发都十分困难。塔夫茨大学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曾对1995-2007年期间的274种CNS药物和1168种非 CNS 药物临床进行研究分析,发现 FDA 最终批准上市的CNS药物的成功率不到非 CNS 药物批准率的一半(分别为 6.2% 和 13.3%)。

若欣林从2010开启临床前研究,整整研发了约12年,于2022年11月获批上市,是目前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对3个靶点产生作用的药物。

若欣林所在的CNS 药物赛道潜力巨大,据WHO预测,未来20年内,CNS疾病有望成为第二大致死源。我国CNS 市场存在较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在较多细分治疗领域目前没有很好的特效药,未来市场增速将长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我国CNS药品市场。数据来源:药融云)

细分到抗抑郁药物赛道,其市场空间也十分大。在PDB数据库精神障碍用药治疗大类下,专门设有抗抑郁药治疗小类。2023年该治疗小类国内药品终端市场的销售总额高达103.92亿元。

放眼全球市场,潜力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3年,全球抗抑郁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166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抗抑郁药物销售额将以3.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届时规模将达198.8亿美元。

若欣林此前销售不错,其样本医院2023年第一个完整销售年录入近2029万销售额,而2024年1-6月,若欣林的销量同比再涨2倍。如今进入医保,获得了在国内大型医院以及全国10余万家医保定点药店销售且纳入医保报销的机会。绿叶制药乐观地预计该药的销售潜力将达到数十亿元。华安证券近期研报也表示,“看好公司在CNS领域孕育的长期价值。”

若欣林的未来看似美好,其实不然。它不得不面对的境遇是,国内创新药的销售现状十分困难。

在第十五届中国医药战略大会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研究员苏红坦言,国产创新药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从企业已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2024上半年30个创新药半年销售额合计仅224亿,而且多集中在抗肿瘤领域。在非肿瘤领域,今年上半年仅华领医药的降糖药多格列艾汀销售额超过一亿元。

作为非肿瘤领域的若欣林,能够突破这一创新药销售现状吗?

(二)“现实很骨感”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仅代表该创新药获得了通行资格,但并不能代表其已经跨进医院的大门,让更多患者用上药。

进医院则需要通过更多的关卡,如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能否审核通过,临床医生是否认可,能否竞争得过同类药品,等等。同时,在控费政策下,医疗机构配备新药的意愿并不高。

单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这一关,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个条件同时具备。首先,虽然一些省份规定了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召开的频率,但很多医院依然很少召开。

即使医院召开了药事管理委员会,也未必选择创新药进入药品目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众多,据PDB数据库,2023年共有24种之多,基本上都是进口药和国产仿制药,若欣林作为唯一国产创新药,很难被选中

另外,国产创新药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很多障碍,抛却曾经一些创新药并没创新,只是打着创新的噱头,将老药改头换面进而给“创新药”带来了不好的名声之外,还有两大现实因素:

其一、国产创新药是新药,缺乏使用标准,会给医生带来收受药厂回扣的更高概率。

其二、会导致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医疗收入的比例)上升。而药占比越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就越低,但是,提高医疗服务收入的比例是医院追求的目标。

退一步说,若欣林若被选中,临床医生也未必会使用。据经济观察报的调查,很多医生都认为创新药品并不一定是好药,他们更认可老药,因为老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真实世界验证。这就意味着,若欣林即使疗效显著,也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形成口碑效应,才会被临床医生接受。

而且,与其他24种抗抑郁药物相比,若欣林在价格上不占优势

PDB数据显示,抗抑郁药2019年平均单价为2.19元,2021年降至2.17元,2022年进一步降至1.95元。到了2023年,大幅降至0.97元,与2019年相比降幅达到了55.71%。

与之对比,电商平台显示,若欣林规格包括40mg*14片/盒和80mg*14片/盒两种,80mg*14片/盒的价格为540元。按照若欣林药品说明书,该药推荐剂量为每日80mg至160mg,起始剂量为每日40mg。粗略计算,服用若欣林的日均花费为38.57元至77.14元。

对于患者来说,抛弃更受信赖的进口药,选用国产的若欣林,花费可能更高;对于医院来说,采购昂贵的若欣林,不仅增加了药占比,临床医生也未必认可,两者均不划算。

(三)出海或是出路

若欣林要快速进入临床使用,无疑要加大推广力度,增加更多的营销费用,而绿叶制药却忙于降低费用,收紧销售及分销开支的预算。

(截图于绿叶制药2024年中报)

这使其上半年产品销售费用大降了9个百分点至31%,而且未来还将推动销售费用持续下降。

目前,绿叶制药除了若欣林,2024年还有3大CNS产品"接力"获批,这些新药都面临着营销与推广的艰难任务,将会挤占若欣林的份额,未来花到若欣林上的销售费用或越来越低。没了营销与推广,且不占价格优势的若欣林,又靠什么在一众进口药中“跑”出来?

若欣林等创新药悲观的前景,叠加过去一年多,医药二级市场整体杀跌,港股的众多生物医药公司低景气度与低流动性,导致绿叶制药的股价今年以来涨少跌多。目前,已从52周以来的最高价3.84港元跌至12月9日的2.45港元。

高瓴资本2021年1月31日投资绿叶制药的24亿元,粗略计算,已经萎缩到了13.9亿元左右,亏了10亿多元。不过,张磊一向坚持“做时间的朋友”,这笔投资升值机会迟早能等到。

至于绿叶制药的未来,依据绿叶制药的规划,以及若欣林这类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发展逻辑,出海,做真正的“出海医药概念股”,或许是其较好出路。

“不出海,就出局”。苏红表示,中国医药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出海”。相比全球前十大药企,国内药企的海外营收占比明显较低,全球前十大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达到62.6%,中国前十药企海外营收占比仅有14.8%。

2024年就是国产创新药出海波澜壮阔的一年。截至2024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30款创新药成功出海。十余款创新药以超十亿美金成功出海,其中5款的总金额超过20亿美金,涉及的适应症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减重等。

绿叶制药一直在谋求国际化,据其2024年中报,业务已经覆盖美、欧、日本、拉美、海合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有50个销售伙伴。其多个产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上市,若欣林就在美国市场获准上市。如华安证券研报所言,绿叶制药海外业务有高增长潜力。

(截图于绿叶制药2024年中报)

只是,目前绿叶制药的出海营收并不高。2024年中报显示,中国内地以外地区的销售额仅4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比重约14%。而且,这笔收入还被置于“其他”项,或非药物板块营收。

(截图于绿叶制药2024年中报)

对于药企出海,尤其是创新药出海销售,目前最为流行的模式是NewCo模式,即本土创新药企通过与海外资本合作成立新公司,实现产品快速国际化。该模式允许本土药企将产品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新公司,同时获得股权和资金支持,能降低自身风险、参与公司决策,并锁定更多远期收益。

这种NewCo模式,究竟适不适合绿叶制药,得它自己试了才知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