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大事!

大家好,我是经观君,一个跟着机构调研的散户,主做短线价投,希望跟大家一起,埋伏在A股的黄金坑里,获得超额的复利收益!

‍因为某些原因,最近对个股的分析会减少。

老读者应该记得,之前我是写个股分析的,每天跟在机构后面屁颠屁颠地跑。一般是机构调研了哪个票,我就去扒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负债率和研发费用、观察同行竞争情况,还得把研报上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东西净化掉。

特别是最后一点,特别累。

股市有金句:研报反着买,别墅靠大海。一是因为研报出来之前,主力资金就进去了;二是因为没有哪个公司会把不好的一面展示给机构。机构自己听到的都是优点,再加上吃了人家的大米,写出来的东西更是比佛光还耀眼。

研报这东西,只有一个地方可取,数据。

不管是公司还是机构,都不敢乱写数据,瞎写是要被请去喝茶的。

我每次想研究一家公司的时候,总是会陷进无穷的数字漩涡。数据虽然不会骗人,但是结论要自己总结啊!

之前有地产公司邀请我写公关稿,我一看负债率那么高,三道红线妥妥踩中了,这还能美化?结果公关跟我讲,坏的数据咱就不提了,专门捡好听的说,比如公司的第二业务发展的很好、公司营收增加了、今年在某四线城市拿了块地之类的。(最后回绝了)

反正吧,这就是公关和修饰的魅力。你看得见数字,但是文字曲解了其意,让人满眼都是利好消息。

所以跟着研报买,肯定不行,我们必须在研报出来之前关注到利好消息,才能跟主力一起吃大肉。

怎么操作呢?我总结一下:

1、机构调研之后,被调研的公司会公布投资者记录表,这个在财富网站上可以查到。

2、如果调研当日或者两日内股票拉升,说明有主力进场,可以跟着趋势投资一波。

3、调研后涨或者跌的概率五五开,很有可能错过买点和卖点,需要及时调仓换仓。

我曾经通过跟踪机构调研买,平均周收益达到了17%。

因为当时是小资金入场,所以每天没什么心理负担,起始资金10W,就是玩。看到哪个票被调研后走势不错,重仓下手,玩了一两个月,账户翻倍了。

一个月资金翻倍,运气的成分大一些:那段时间股市走势不错,正是光伏、锂电起来的时候,机构频频调研,随便买个票都是涨停。那会我还发掘了好几只大牛股,什么锦*科技、国*技术,现在都翻了两三倍了。

小资金求快,大资金求稳。超短线可以暴利,同时很考验人的心理素质。

如果你手里只有10W,你敢拿10W去投资吗?我相信很多人是不敢的,一方面是研究股票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心理素质不行。

这是所有散户的通病,研究能力不够,就很容易买到垃圾股票,心理素质不行,就极易做出情绪导致的错误选择。零和交易就是心理博弈,散户要是不被洗出去,不被震荡出局,不被拉高诱惑,机构怎么挣钱?

股市中能挣到钱的只有两种人:

1、长线价投拿对股的

2、坚定执行策略的

虽然长线价投出了那么多股神,但我个人认为短线更容易挣钱。

坚定执行策略就是为了防止被洗出去。

设定跌了xx%必须止损,就要及时割肉;设置横盘超过xx天必须清仓,就得抛弃幻想...止盈止损点自己设置,但具体策略一定要基于自己对股票的理解去制定,也不要轻易copy别人的风格。

比如我就适合做短线。杨老师经常劝我做价投,但是我听他一席话,完全做不到。我短视得很,喜欢落袋为安。

毕竟巴菲特说过:永远不要亏损。

落袋即止损。

根据大趋势来看,现在量化交易越来越多了。8月份超过百亿的量化私募,已经有20家了;行业内对量化投资人才开出的年薪为600万,未来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

毕竟芒格说过:在鱼多的地方钓鱼。

量化筛选出了人多的地方,形成虹吸,人就会越来越多。

我们组建量化选股的团队,做出量化选股的模型,就是为了在高抛低吸没有定性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目前看来,我们的做法还是挺超前的,在私募机构前面做了量化选股(6月份开始的),更是比公募靠前。

其实,不论是我们跟着机构做的量化模型,还是市场上比较出名的量化ETF,都有一个共同点:组合持仓,分散配置。

我们挣的是复利。即使每天只有2%收益,如果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一年250个交易日,收益将会是140倍。

一年十倍股,可遇不可求;组合得复利,坡长雪球大。

我说过很多次这句话,动荡的市场行情下,希望你们也能记住这句话,不要追热点,做好风控,执行策略,赢取复利。

今天是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三大指数微涨,收拾心情,等待节后战斗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