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完完整整地概括了李立群的一生。
记得第一次对李立群老师有了印象,是在1999年。
那时娱乐、消遣的活动为数不多,看电视几乎成了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的事情。
所以当《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播出后,李立群老师的形象便在脑海中扎了根。
在当时的认知中,李立群老师的真实生活似乎就像“田教授”那样有趣而富足。
可长大后对资料有了一些了解,才发现这位富足有趣的“田教授”的真实生活却满是坎坷和不凡!
1952年,一对由战火促成的夫妻,在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台湾省新竹县生下了一个男孩。
由于家庭贫困,这个男孩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破旧的大棚房中度过的。
不过虽然身处陋室,但男孩的精神世界却很愉悦。闲时不但能听到父亲娓娓道来的传奇经历和那动人心魄的战争故事,还能听到母亲一口板正的北京相声。
除此之外,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每天的三顿饭不一定全部有着落。这也是让男孩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有时候他捡到一头大蒜,却找不到任何下蒜的东西,只能就那样干嚼。
不挑食,爱吃蒜头,这个习惯想必男孩自己也没想到竟然会伴随自己一生。尤其是在上海的60天,这个习惯已被无数人知晓。
而这些无数人也想不到,原来这份习惯并不仅仅是爱吃这么简单。
在度过了有趣而又清苦的童年之后,李立群的人生也并没有一飞冲天!而是按部就班地进入了学生时代。
在这期间,李立群也跟大部分人一样,对学业满是烦躁,对新事物满是好奇。。尤其是比较出风头的,像电影、电视、小品、相声、主持人一类的。不过,梦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很大的距离。李立群的父亲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出路,便决定让他去报考“中国海事高等专科学院”。
在经过了一番波折后,李立群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海专。但他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和喜爱并没有因为考上海专而落下,反而还越发痴迷,尤其是对于铁砂掌这门硬功夫。
在李立群本人的诸多采访中,他对传统功夫的喜爱和推崇常常溢于言表,其中也包括他自身所练的铁砂掌。
这里不去讨论这种传武的真实性,光就说李立群的这种情怀其实与许多老一辈的人类似。
如果说李立群对功夫的喜爱是源自父亲的影响,那么对舞台的喜爱就是源自于母亲了。
在读海专的期间,李立群不仅苦练了一番铁砂掌,也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剧团,为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基础。
不过,梦想与现实又再次在李立群身上上演。
在李立群毕业后,他既没有成为一位功夫大家,也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舞台演员,而是老老实实的当上一名航行四海的海员。
这一年李立群才23岁!
而就在一年后,李立群却放弃了海员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舞台剧的行列。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立群的演艺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从电视到脱口秀、相声,再由相声转到电视、电影,足足坚持了40多年。
在这40多年里,李立群真正做到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地步。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放到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绝对会有着超高的人气和爆棚的流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上海疫情没有爆发的前期,李立群的人气和流量少得可怜。每条视频仅有十几个人为其评论和点赞。
直到上海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之后,这位被封于上海的老戏骨开始被无限放大,流量和人气开始大幅度的攀升,最终迎来了爆红。
都说时也,命也!
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李立群在影视圈跌宕起伏的40载,还是不及在上海的60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