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电影基本不看字幕,因为它是标配给残障人群使用的!

外国人看电影基本不看字幕,因为它是标配给残障人群使用的!
2024年06月10日 13:20 尖峰探索

有人说只有中国人看影视剧才看字幕,外国人看片居然不需要字幕!

一直以来想必大家都有这个疑问,直到近些年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下,看到很多在国外的网友说,他们发现在国外电影院通常只播放不带字幕的版本,观众就纯靠听来识别台词,而我国这边同样的电影,几乎都会配上字幕。

①电影字幕设备有多神奇?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严格意义上讲,外国影院也不是完全没有字幕,只是没有打在影片底部,以及所谓的开放式字幕。在国外的影视从业者的观念里,只有极少数听力不好的残障人士才需要看字幕,给他们提供隐藏式字幕即可。他们通常会在座位前方架起一个小屏机器,上面可以跟随影片同步显示字幕。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要使用这个机器,观影者的视线不得不在主屏和小屏之间来回切换,才能同时看清画面和字幕,感觉确实有点不太方便。

美国一位残疾患者吐槽到,只要座椅一有震动,这套设备就会跟着一起摇晃,发出吱吱的响声,旁边的观影者心里不是个滋味,就差叫他关掉字幕屏。而且,不拆除安全扣还没办法起身,胳膊也没地方放。

②字幕设备升级后的使用感!

经过上一代字幕设备的摧残后,现在有些影院改用了字幕眼镜,而且可以隐藏字幕增加观影清晰度,也可以直接将字幕投射镜片上,两个功能可以来回切换,视线和干扰旁边观影者的问题通通解决掉。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后,部分残障观影者发现,这个眼镜戴在头上几个小时后,很影响观影舒适度。总而言之,还是不如直接把字打在屏幕上方便。所以,残障人士一直在呼吁通过立法让开放式字母成为影片标配,但业界和影院的反应并不积极。

就拿美国来说,夏威夷部分地区在要求放映带字幕电影版本,其它大洲没有强制规定,影院通常只会每周选点冷门时段放几场带字幕版本,意思一下做个姿态。

③一边是影院集体抵制,一边是所有电影标配字幕

为啥中外的习惯有这么大差别呢?就在去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2023上,有片方和评委还因为电影字幕的事情发生了冲突,评委里有听障人士表示,我们需要带字幕的电影版本。但片方拒绝提供带开放式字幕的版本,最后评委集体退出首映,大家不欢而散。

片方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制作一份带字幕版本需要多花钱,在电影市场里,带字幕的版本又卖不上架,同时还会损害影片的经济价值。

市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喜好。美国之前有民意调查机构专门对电影字幕有过统计,有53%的观众不喜欢带字幕的影片,9%的观众表示不确定,仅有38%的人需要字幕,如果只看白种人,那么字幕支持者则只占33%。

④为什么国外观影者不喜欢字幕呢?

排名前三的理由分别是,第一,字幕容易扰乱注意力,影响观影感。第二,字幕毫无必要,我们能听懂影片中的每一句话。第三,字幕会让画面变得杂乱不堪,很多细节会被字幕挡住。

然而对于我们这种离不开字幕的观影者来说,老外说的理由真的挺难代入其中。有些博主和媒体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语言不同,因为英语、德语、法语都是表音文字,通过少量字母组成大量单词,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单纯靠听来确认对话中出现了哪个单词。因此,字幕对于外国人来说没那么重要,影响画面观感的缺点就更突出了。

而汉字则是表意文字,少量的读音和声调对应着海量的汉字,而且全国各地还有上百种方言,仅靠听可能会引发误解,搭配字幕则可以避免混淆。再加上影视剧里有很多谐音梗,如果不搭配字幕的话,很容易让观众迷惑,错过精彩的内涵。

然后,还有一大堆古装剧直接标文言文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需要字幕的辅助才看得懂,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无法完全解释问题。毕竟英语也有方言,像美国和英国就经常鄙视对方的口音。而且汉语也不总是单个单个字使用的,也会组成固定词汇,结合前后语境,就没那么容易误解。

⑤字幕可能与电影发展有关!

根据学者的统计,汉语的同音意义比例在7%~12%之间,英语也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两者其实差别不大。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是不同的历史轨迹,让大家养成了不同的习惯。最早的电影受技术限制是没有声音的,即所谓的默片。

默片的表演主要靠演员肢体语言,但有些关键对话和剧情是没法通过肢体表达的。那时候的办法正是直接切出一段画面,用整个屏幕展示旁白,为了影片的连贯性,后来电影业又改用带字模具,把一句句台词压印在对应的胶片上,就能让画面和下方字幕同步出现,然而这种技术成本很高,需要对电影的每一张胶片进行处理,不利于大规模发行。

⑥在有声电影中出现,技术沿用至今

有些电影行业为了省钱,也为了表现先进技术带来的沉浸感,制作母语影片时就直接放无字画面,反正观影者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而西方又在电影工业上占尽了优势,上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世界上70%的片子都是好莱坞出品,这种优势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

所以英语观众平常基本上都看的是自己的母语片,字幕的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观众慢慢习惯了纯净画面,没有养成边看边听边阅读的能力。之前曾有人做过民意调查,如果分年龄段来看的话,发现美国的小年轻并不讨厌字幕,30岁以下的人有63%愿意看字幕。经历过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中老年人,则恰好反过来,抵触情绪非常强烈。

其实我们的长辈也有类似的经历,几十年前,我们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比较少,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所以当初的国语老剧老片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带字幕的,包括文言文含量极高的四大名著,父辈们只能纯靠听,这其中还诞生了录音机播放的纯声音,照样听得很香。

⑦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字幕的

其实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批量引进香港片源以及外国片源,那时候毕竟粤语和普通话差异实在太大,外语大家更是听不懂,需要依靠字幕。在此之后出生的人,八零九零后长期练习看字幕,慢慢养成习惯,最后就是变成哪怕看国语片也需要搭配字幕才下饭,不然就觉得很别扭。

我们国内还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外语片有两种翻译方式,字幕为外语再重新用母语配音。按照行业经验,其实二选一就够了。那些自己有一定电影工业基础的国家,因为观众习惯听母语,往往倾向于配音,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皆是如此,那些没有什么母语作品的小国,则会图省事直接加字幕解决。

而我国居然两种方式并驾齐驱,电影院播放字幕版,各大电视台则播放国语配音版,独特的翻译也制造出了不少爆梗。国外的学者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他们推测说,我国是需要通过配音推广标准普通话,同时照顾不识字的老一辈,又需要用字幕让其不同。不懂普通话的方言观众理解台词则把两种方式都用上了。

很多网友觉得,这没准正是受到独特的字幕组文化影响,毕竟很多片源并非官方引进,是字幕组自发翻译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和精力去录台词,然后修改音轨,只能够用字幕组来解决。所以字幕版和配音版都在中国拥有一席之地,也使得我们的看片习惯与众不同。不过话说回来,世界正在逐渐趋同,对于电影院来说,放哪个版本需要仔细考虑,但各大媒体可以全都给你。

很多外国人在网上体验过字幕板之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人表示真的替遥控器感谢字幕组,过去10年他看片时不得不来回调音量,为了听清台词,需要不间断倒退,枪战爆炸倒退看看说的什么。还有人感慨道,在电影院看只能算看过了,回家得看字幕版才算真的看懂剧情了,然后转过头来就痛骂不加字幕的片方,说他们完全不顾观众感受。

通过字幕需求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个国家,人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影需求,至于字幕今后还需不需存在,只能让各个时代的观众自己决定。对此您怎么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