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李佳蔓
微信ID | yds_sh
题记:数据,新时代的石油;智能,未来的引擎。中国产业数字化,一场没有硝烟的竞速赛,已悄然拉开序幕。
从“十二五”的初探到“十四五”的深耕,中国正扬帆起航,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决心。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已突破32ZB大关,预示着“数联网时代”的曙光初现。
中国企业正站在数字化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安于现状,还是勇立潮头,答案正悄然书写在历史的长卷上。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海尔、长虹、美的以独特的步伐,踏出了一条条通往未来的数字化之路,从“不触网,就死亡”的警醒,到“智改数转”的深化。
“数联网时代”启幕:中国产业数字化攻坚战正酣,
谁将领跑数字浪潮?
2022年11月,国务院的一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如同春风化雨,吹散了众多企业心中的迷雾。它强调“一把手”负责制,倡导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契合的组织架构,制定详尽的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一时间,数字化培训蔚然成风,企业上下,从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皆沐浴在数字素养的洗礼之中,共同绘制着企业治理的新蓝图。
全球宏观环境的波谲云诡,加之消费者需求、气候变化与技术的三重驱动,让全球商业版图悄然生变。中国企业,若仍固步自封,沿用旧有模式,恐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黯然失色。加速转型,成为抵御风险、稳中求进的不二法门。
如今,数字化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议题。企业不再局限于技术革新,而是将数字化融入骨髓,视其为重塑竞争力、开拓新市场的关键钥匙。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埃森哲2023年的调研揭示,尽管过半企业已向转型领导团队充分授权,并认识到共同使命的重要性,但在员工技能提升上仍显乏力,仅三成八企业实现了高效人机协同。这一数据,如同警钟,提醒着我们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人才与技能的缺口不容忽视。
同时,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云、安全等关键技术上的投资意愿依旧偏低。面对未来一至两年的规划,仅四成六企业计划增加对AI和自动化的投资,云技术与安全领域的投入亦不容乐观。这一现状,无疑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增设了重重障碍。
据《产业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披露,我国数字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至3000万,且呈持续扩大之势。传统产业,如医药、汽车等,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往往被互联网、金融等热点行业抢占了先机。芯片企业更是直言,招聘市场供不应求,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不得不以高薪吸引人才,成本骤增。
在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的今天,其价值愈发凸显。数据流动量的每一次跃升,都带动着GDP的稳步增长。围绕数据要素,一场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正悄然兴起。
然而,数据资产化的道路并非坦途。确权、评估、交易、会计处理等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四川、江苏等地的初步尝试虽显成效,但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仍需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考验。
数据资产化的热潮之下,是添柴加火,还是适当泼冷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一语中的:“数据资产是新生事物,需以制度规范护航。”他强调,从数据的采集、使用到价值评估,每一步都需精细布局,方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数据资产化的实践路径,犹如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从数据治理到资产评估,从合规确权到市场交易,每一步都需精心雕琢。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提出的“数据元件”概念,为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新思路,其德阳实践更是成效斐然,为全国树立了标杆。
在AI 2.0时代,数据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产力突破的关键。商汤科技徐立所提的“尺度定律”,揭示了模型性能与数据量、算力之间的深刻联系。小模型在高质量数据的滋养下,亦能绽放耀眼光芒,逼近乃至超越大模型的边界。
中国移动高同庆则展望了AI带来的三大趋势:技术通用化、人机深度融合以及新型应用的广泛落地。随着大模型的参数边界不断拓宽,AI服务正从云端流向边端,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然而,在AI与数据并驱前行的同时,新的挑战亦如影随形。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警示,人工智能打破了攻防平衡,数据流通的风险激增。行业需探索以AI驱动安全的新路径,为数字政府打造智能防护网,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与合规。
智驭未来:海尔、长虹、美的的数字化五部曲
早在2000年达沃斯论坛的余晖中,海尔创始人张瑞敏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不触网,就死亡”的惊世之语。同年3月,ehaier.com悄然注册,海尔的电商之路就此悄然铺陈。然而,直至2010年,当物流与服务体系渐趋成熟,海尔才迈出实质性步伐,首次尝试线上转单,虽仅一线之隔,却见证了海尔对时机的精准拿捏。
2012年,海尔商城扬帆起航,恰逢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购买转化率与复购率,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海尔人。0.8%的转化率,13%-15%的复购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海尔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于是,“货到付款”服务应运而生,青岛试点的成功,如同星火燎原,迅速覆盖全国,付款率飙升至71%,海尔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这一刻熠熠生辉。
信任,是电商世界的基石。海尔深知,唯有赢得用户信任,方能稳固市场地位。于是,“创客计划”应运而生,内部员工成为首批推广者,凭借对品牌的深厚情感与信任背书,复购率飙升至62%。海尔的信任圈层,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从员工到亲友,再到更广阔的社会群体,海尔商城的信任网络日益坚固。
海尔的电商策略,犹如经营一片鱼塘。eHaier完成首次成交,顺逛PC端与WAP端促进复购与用户迁移,最终汇聚于顺逛APP,形成持续激活用户的闭环。这一过程,不仅是用户的迁徙之旅,更是海尔电商生态的深度构建与持续优化。
从串联到并联,海尔的流程变革,实现了用户全触点交互。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全程参与的共创者。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让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创新活力。
新零售的风起云涌,海尔以OSO(Online-Social Network-Offline)模式应对自如。顺逛微店,作为社交网络的桥梁,连接线上与线下,激活用户价值,实现70万店主的入驻与6亿平台交易额的突破。海尔的新零售探索,不仅提升了销售效率,更开创了家电零售的新篇章。
美的则亦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从数字化1.0,重塑流程。
2012年,美的在方洪波的带领下,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征程。历经三年,“632”策略的实施,让美的的业务流程焕然一新,内部数据标准统一,为后续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互联网+”的风潮席卷而来,美的顺势而为,推出“智慧产品+智能生产”的双智策略。智能制造工厂、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让美的的生产系统全面移动化,开启了家电制造的智能时代。
2016年,美的完成从数字化1.0到2.0的跨越。从层层分销到以销定产,美的的供应链体系更加灵活高效。T+3订单模式的实施,让生产与需求无缝对接,库存压力骤减,资金周转加速,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8年起,美的将目光投向工业互联网。小天鹅智能生产车间的成功,标志着美的在物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八大产业集群的协同作战,构建了美的的产业生态圈,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美的为分销商搭建的公共平台,实现了返点与订单存货的透明化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代理商的服务质量,更让美的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持续引领行业前行。
而追溯长虹的数字化启航,要从“一五”说到“十四五”。
长虹的故事,始于1958年,那是中国“一五”计划的辉煌时期,长虹作为国内唯一的特种雷达生产基地,承载着国家的重托与期望。岁月流转,从“十二五”到“十四五”,长虹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逐步构建起智慧家居、特种装备、数字产业、新能源等多元化业务版图,稳居行业前沿。
数字化转型,是长虹在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从ERP系统的上线,到“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新三坐标”战略,再到智能制造“C+3订单”管理模式的变革,长虹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近年来,长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投入超3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8%。这一数字背后,是长虹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长虹构建了“应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与制造技术”三层技术创新体系,与电子科大、中物院、华为等一流高校、院所、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从FLASH放疗设备到高速背板连接器,从人工智能“云帆”大模型电视到200英寸巨幕激光影院,长虹的创新成果遍地开花,不仅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更收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殊荣。
作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长虹在智能制造领域同样走在前列。从设备自动化改造到产线升级,再到工厂智能化改造,长虹不断推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的数字化转型。
以长虹智慧显示数字工厂为例,这里建成了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万人机器人保有量达711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100%,物流自动化率达到95%。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长虹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和对生产效率的不懈追求。通过数字化转型,长虹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库存成本节省近1亿元。
长虹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局限于自身,更致力于赋能整个行业。通过自建的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长虹为千行百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工业设备传感连接8.2万台、工业模型8000个、构建工业APP2700个,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销研产供服”全流程数字化贯通服务。
舰队前行,长虹凭何以数字化转型高质量突围之路?
雨点飘洒在长虹控股集团会议室外,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毕可骏,长虹控股集团中央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静静地坐在会议桌前,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访谈。
“从最初的家电巨头,到如今涵盖智慧家居、特种装备、数字产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千亿级跨国集团,长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低调,甚至大家都以为这家老国企过气了。”
深度对话毕可骏,首谈“老国企数字化转型路径”。
毕可骏说,“我们以特有的军工为基,智慧家居为翼,通过精准的战略布局与不懈的创新追求,实现了这一转身。”
第二,谈及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他深思熟虑地说:“长虹不仅追求技术的革新,更重视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全业务链的高效协同,这是长虹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独特舞步。我们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长虹深谙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之道。”毕可骏的话语中透露出自信,“从屏到压缩机,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卓越。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并购整合,我们铸就了难以逾越的产业壁垒。这是长虹的底气,也是我们的实力所在。”
在转型期间,又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长虹如何应对?
毕可骏给出了答案:“我们以销定产,精准营销,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订单驱动。这不仅降低了库存风险,更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这是长虹的智慧实践,也是我们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应对。”
至于长虹后期在产业链生态的构建上,“我们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毕可骏表示,“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合力。这样不仅能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更展现了长虹的远见卓识与战略眼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长虹想做一件事,而是“到了那座山,就唱了那首歌”,例如,发展锂电池是因为长虹的电子产品要使用锂电池,一步一步,许多的发展与并购,是顺理成章,而不仅仅是蓄谋已久。曾经的长虹的投资就是“投资”,而现在的长虹投资是围绕在自己的“技术生态”,谋求技术与生态的更完善与“突围”!
他谈到了长虹从财务投资到产业深耕的转型:“我们摒弃了单纯的财务投资模式,转向对主业的深耕细作。通过思科弗拉模型的投资理念,我们实现了投资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回报。这是长虹在转型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家电制造到智慧家居、新能源等多元化布局,长虹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它如何追求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双重革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总得看,长虹的“宏观”转型历程,从家电制造到智慧家居、特种装备、数字产业、新能源等 多元化布局,长虹始终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至于未来,“长虹的转型之路并未止步于此。”毕可骏的话语中充满信心,“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科技长虹、产业报国’的使命和愿景,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谈及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他表示:“例如,曾经的长虹就是把握住了锂电池的发展机遇。通过并购与自主研发,我们成功进军并占据一席之地。这为长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我们在新兴领域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长虹深知数据资产的价值。”毕可骏强调说,“我们将数据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我们为企业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数据驱动未来蓝图。这是长虹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平台化运营方面,长虹同样有着独特的思考。“我们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毕可骏介绍道,“这不仅提升了自身运营效率,更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长虹以军工为基石,智慧家居为翅膀,实现了华丽转身。这一路上,它如何突破自我,铸就产业壁垒,引领行业变革?面对海尔、美的的竞相角逐,长虹又如何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长虹转型风云方法论:从军工到智慧家居,
如何领航数字化转型新纪元?
总结长虹“如此久”的数字化方法,分以下几个“内核”。
长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各类家电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并购整合,在屏、压缩机等核心部件领域形成难以逾越的产业壁垒,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长虹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勇于尝试新兴技术,这种敢于自我革新的精神是其转型成功的关键。长虹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方向,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起步期:引入ERP等成熟管理工具,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业务流程透明度,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成长期:推动产供销一体化,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全业务链的高效协同。深化期:实施以销定产,精准营销,降低库存风险,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突破期: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同时,要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平衡,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从财务投资到产业深耕,长虹摒弃单纯的财务投资模式,转向对主业的深耕细作,实现投资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借鉴思科的投资理念,聚焦与主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投资,形成合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他还有“市场导向与客户需求、开放合作与生态构建”。例如:紧跟市场需求,长虹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战略布局与产品开发,确保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体验,通过CRM系统等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长虹致力于构建产业生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注重制定长远规划,确保转型路径的清晰与可持续。也在持续迭代优化,根据市场反馈与内部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优化转型策略,确保企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结语】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同时,企业是否容易忽略了质量与效益的平衡?在盲目跟风新兴技术时,是否真的理解了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应用场景?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长虹,也是整个家电行业在转型中必须面对的拷问。
长虹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让长虹始终保持在行业的前沿。正如海尔通过智能家居生态的构建,美的通过智能制造的提升,都展现了创新的力量。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构建难以逾越的产业壁垒,这是每一家家电企业在转型中都必须坚守的底线。多领域并进,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海尔、美的,这些行业巨头,各自以独特的步伐探索着转型之路。它们或依托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家居生态;或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然而,每个企业的转型路径都独具特色,难以复制。
那么,长虹,这个曾以军工起家的老国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破晓之路呢?
长虹给出的答案就是:一舰多翼投资“突破”、死磕数字化转型、深谙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之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