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面墙,我成功敲开孩子心里紧锁的门

改变一面墙,我成功敲开孩子心里紧锁的门
2024年06月06日 10:47 显微故事

近期网络上有不少吐槽“父母式装修”的话题,这些话题本身的原因来自于上一辈和年轻一代对家的理念不同,导致家装布局往往只满足了一代人的需求,并没有照顾到下一代人的感受。

不合适的家装会逐步影响居住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状态。

幸运的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父母正致力于改变这个情况,她们希望在家居设计上考量亲子空间,聆听孩子们的想法,渴望一起构建出能让所有人都感到舒适的家。

本期显微故事关注到了这一代年轻父母,他们善于倾听孩子的愿望,珍视陪伴孩子的有限时间,渴望在各种信息渠道上寻求家装设计的帮助,和孩子一起共创出属于他们最美好的居家时光。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常宁宁

编辑 | 卓然

这一代亲子关系,比想象得更复杂

作为从业15年的室内设计师,叶琴看到过太多“中国式家庭的亲子矛盾”。

不少找她来咨询家装设计的有娃客户,尽管家庭背景各异,但需求点却高度一致——希望通过家装设计,改善亲子关系。

她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三口之家。

夫妻是大学时的同学,毕业后计划结婚,如今住的房子是在孩子出生前就购置的三居室,夫妻将采光最好且靠近洗手间的次卧留给了孩子。

墙上用的浅绿色涂料是男方找了不同的油漆师傅反复尝试才调出来的,屋内书桌、置物柜的高度也是经过计算后设计的,“就怕孩子以后用起来不舒服”。

但这个充满爱意的房间,在女儿眼里却显得“很无趣”。此外,随着女儿的成长,房间内的一切开始变得局促不堪。

最初安全考虑没有安装门锁的房门,则是小宋一切不满的根源,“虽然我是自己的房间,但家里随便来个人都能经过我房间,毫无隐私可言。”

叶琴遇到的另一个二胎家庭客户则更为棘手。

他们有一个140平的四居室。以分配房间为例,老大是男孩子,正在备战小升初,需要安静;老二是妹妹,才3岁,正值好奇心探索强的年龄,需要开阔的空间。

一开始他们按自己对孩子需求的理解,把更安静一些的小房间留给了哥哥,而面积相对较大且带有阳台的房间留给妹妹。

结果,这个分配让哥哥觉得很憋屈。他不断强调“自己是哥哥,先到这个家庭,应该优先选房子”,对此夫妻二人只能以“早知道就不买大房子了”来自嘲。

“家庭间的亲子矛盾未必是房子的大小决定的”,叶琴说,“无论大小户型,不合理的设计都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小户型也有小户型的困境。13岁的女孩蓝心怡在上海和父母一起住在70平的两居室,父母一个在律所工作,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每晚都要加班,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聊聊的时间只有早餐。

餐桌承担了家里绝大部分的重任——家里的水果、杂物均要放在上面,用餐前匆忙规整出来供大家吃饭,用完餐再把杂物摆回来。

“吃个饭和打仗似的,搞完这些,家里人只想尽快吃完饭上学上班,很难在一起好好聊聊”。

两代人共处的家庭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三代同堂的家庭了。

“我们家140平,但住起来却感觉像只有40平,”35岁的杨萍一谈家里那点“琐事”就滔滔不绝。

由于最初装修时没考虑过要父母同住的情况,原先的设计都围绕夫妻和孩子的需求,结果孩子出生后,忙不过来的夫妻俩才意识到还是需要老人来家里帮忙,临时才把原先书房的位置改成老人的起居室。

“老人觉少,6点就起来了,接着7点多叫孩子起床去幼儿园,叮叮咚咚早上我们夫妻睡不踏实,晚上老人10点就要入睡,我们可能刚下班,吵得他们睡不着”,经年累月,家里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脾气也暴躁起来。

“可以说,许多家庭矛盾,就是因为空间不合理导致的”,叶琴解释,有限的空间、不合理的布局和动线,都会成为父母和孩子双向沟通和交流路上的绊脚石。

生活是家的主角,好的家装要“看到每一个人”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高度的城市化,如今人们对家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复合化。

家不再仅仅容纳家庭成员日常起居的“容器”、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某些程度上来说,它更是像是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桥梁。

“每一个家的基础单位都是家庭成员,尊重彼此的意见才是良好家庭氛围的根基,”在上海从事室内设计的郭润泽解释说。

郭润泽来自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他的记忆中,父母在商讨家事时经常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让他从小就渴望长大,因为这样他就能搬出去,自己做主。

做室内设计师的初心也来自于此,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家庭“打破那道看不见的墙”。

成为家装设计师后,郭润泽从不急于听取客户描述想要的风格,而是仔细询问他们的家庭结构、希望营造的氛围。遇到表达不清自己需求的孩子,他还会坐下来与他们交谈。

他印象最深的是为一对高知夫妻进行家庭改造。

这对夫妻购买新房后,花费巨资聘请了一家有经验的家装公司进行全面设计,考虑到夫妻的审美偏好、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未来孩子的需要,这家公司采用了极简风,在细节上也十分用心,例如在尖锐的转角处做了圆滑处理,以防止孩子受伤。

但孩子出生后,夫妻二人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尤其是带孩子回家后,他们发现孩子的变化——在老家的旧房子里,孩子总是笑容满面、性格开朗;但一回到家里,就会开始哭泣挣扎、显得缺乏安全感。

夫妻意识到可能是家里的装修不适合孩子,但又不忍心重新装修,于是找到了郭润泽来帮助他们改善。

与其他设计师不同,郭润泽没有专注于与夫妻沟通,而是为孩子戴上了Go Pro,让夫妻二人得以从孩子的视角审视这个家。

在孩子的视角中,这个家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高大”和“冰冷”的。

他面对那些充满艺术感的茶几和柜子时,够不到台面,只能触摸到金属椅子的腿;他力气小,搬不动家具;为了保持家里的整洁,他的玩具只能放在一个小角落里;因为真皮沙发很娇贵,孩子赤脚在上面攀爬时会被责骂……

换句话说,孩子在这个家里感受不到安全感。

考虑到装修成本高昂,郭润泽并没有对这个家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是通过软装的方式让这个家变得更温馨。他购买了大色块的地毯,铺在客厅里,扩大了孩子和父母共处的空间;同时更换窗帘、改变墙壁颜色、更换木质家具,让家不再那么冰冷。

后来,夫妻俩特地发来感谢信,感谢郭润泽的帮助。他们说,随着家里变暖,孩子也开始喜欢在家里玩耍。

叶琴也有类似的经历:“对于多胎家庭,可以通过考虑孩子的性别、年龄,在色彩、个性等方面进行调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家的成员,有参与感。”

之前提到的那户二胎家庭,就是在叶琴的“设计”下解决了家庭困境。得知哥哥的不满后,叶琴特意找到哥哥,询问他对房间的看法,让他参与自己房间的设计,并请教他“作为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不便之处”,以此为经验来设计妹妹的房间。

孩子参与房间设计、获得尊重后,再也没有因为房间分配而责怪父母偏心,甚至因为“被看到”,开始承担起哥哥的角色,为妹妹树立榜样。

“好的家装应该听到每一个人,不仅是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还要‘听’到外界专业人士的声音,或在网上搜索家装达人的建议,激发灵感,能有效改善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

房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水泥盒子,是家庭成员赋予了它“家”的意义。既然是“家”,那么每一个成员都是主角,他们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

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良好的环境会“帮助每一个人”

不同的家庭环境也会触发居住者的不同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发表过一个著名观点:“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其意是让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即“环境育人”。

现代家装设计的理念也趋向于此——通过设计引导人们的情绪,营造截然不同的氛围。这种设计未必需要大拆大建,有可能只是挪动一个沙发改变动线,也或者只是改变墙体的涂料颜色,都能有效改善原本紧张的氛围。

明星杨迪和母亲作客抖音家装直播间时,杨迪妈妈就分享过一个改善家居环境的趣事。

杨迪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客厅沙发区。为了方便杨迪和同学们一起在客厅看电视、吃零食,妈妈还特意在饭厅和客厅之间凿了一个窗户,这样到了用餐时间也能全家人一起边看电视边吃饭。

因为杨迪和妹妹爱吃零食,妈妈还特地在厨房准备了一个格子柜,定期给他们放一些水果、零食,供俩兄妹随意取用。

“我觉得正是这样的成长氛围,才让我成为一个快乐的大人”,杨迪说道。

好的家庭空间能“帮助每一个人”,足以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月@抖音家装上线了#人生一住 ,邀请杨迪和母亲、知名设计师、国际星厨等多位嘉宾,一起走进“杨迪和妈妈的暖心会客厅”,聊童年,聊聊亲子家装和亲子关系。

为了解决新一代有娃家庭的家装改造需求,@抖音家装 还发布了《童年有好室》系列微综艺,在剧中我们能发现不少现代人亲子关系的困境。

新一代父母和设计师又是如何倾听孩子感受做出具体的设计调整,让更多用户能参考启发灵感,打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体验。孩子们“验收成果”时的幸福感,观众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得到。

在抖音内搜索话题#人生一住 ,你还能看到其他家庭分享的家居角落、童年故事、亲子时光,此外,还有不少知名设计师也在过程中为父母答疑解惑,针对当下儿童房的家装趋势带来最新的趋势解读。

图 | 朵妹房间改造前

图 | 朵妹房间改造后

“大人有大人的需求,孩子有孩子的玩法,一个能同时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家,才能让所有居住在此的人们,获得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现实中的有效互通”。

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尊重每一个家庭的特殊需求,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空间,也是抖音家装创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品牌理念——看见人、帮助人、满足人,致力于打造中国美好人居。

家的归属感,是目之所及的温暖。

作为父母,真的应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看这个世界。那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看来,却往往是很大很大,很重要的事。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均采用化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