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别折腾、别死扛

未来十年,别折腾、别死扛
2024年04月27日 19:08 格隆新语

内卷大舞台,有种你就来。

1179万新人即将到达战场,请各单位及时查收。

私企、国企、高校……集体沉默。

只有工厂眼巴巴望着:来我这!来我这儿!

(抱歉,你已被移出群聊。)

工厂:???

01

先想想怎么搞钱

临近毕业季,表弟在群聊里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尤其在社交平台上看了别人分享的经验后,更迷茫了。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迷茫是好事,说明小伙子终于开始思考了。

应届生明面上有三条出路:考研、进体制内、去私企。

说是三个,其实就俩。

除了医学之类的特殊专业,读研等于是把问题往后退,过两年还是要选择后两者。

在过去,大学生毕业肯定是优先找工作,考研是次一级的选择。

本人是2017年毕业的,印象中同届校友、往届学长,选择考研的确实是少数,大家基本都是大三就开始找实习,早点积累工作经验。

这也符合下面图表中的数据。

但最近几年情况反过来了。

恰好也是从2017年开始,中国考研人数以十分夸张的速度暴增。今年虽然降了点,但依然高达438万。

438万,1179万,这个比例有点吓人了。

可以想象有多卷。

读研本身,自然是没啥毛病的。

多在校园待几年,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还能继续享用几百块一年的宿舍、廉价的食堂,以及仅存于学生时代的青涩爱情。

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时间。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不太把时间当回事。

但社会不这么想,用人单位更不这么想。

学校里教的,和企业要的,不是一回事。

你22岁去找工作,大家是允许你什么都不会的,而且很乐于教你。

但25、甚至快30岁的时候,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尤其是,当你发现有些同龄人已经事业小成,你只会更焦虑。

更难受的是,你当初考研的时候,某些行业还挺热门的。结果等你硕士毕业,这个岗位都没了。

社会变化的速度比你翻书的速度还快。

当然,考上了,并读完研、读完博出来,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中国社会对高学历还是有些偏爱的。

那万一考不上呢?

考研,与其说有多大价值,不如说已经成了一种执念。

我最近潜伏在一个互帮互助学习群,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大龄青年,从大四就开始考研/考公,结果五六年都没考上。

这两拨人每天都聚在一起闲聊,相互打气。

我一点也不觉得励志。

读研是条好路子,但前提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谁都知道,研究生学历能给自己镀金,也是给自己将来就业增加必要的筹码。

但不是所有人的家庭条件,都支持你用至少两三年的时间,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人都是现实的,年轻人要先想办法尽快找到工作先养活自己,而不是一直拖累你压力越来越大的父母。 

为什么今年考研人数有所下降?

不是大家不爱读书了,而是在自欺欺人几年后,大家开始接受现实。

之前应届生想的是考个研,在学校里多躲个2~3年,等经济恢复后,再拿着一纸硕士学位走向社会大施拳脚。

可这两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打了无数人的脸。

就业越来越难,使人倾向于更关注短期的稳定,不如早早走向社会占个坑位。

而不是先投资一笔费用,博未来更长周期的回报。

普通人生存的四要素是阳光、空气、水和人民币。

搞钱,不寒碜。

02

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学生如今的困境,学历贬值是一方面,社会太卷了是一方面。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目前,全国普通大学录取率超过75%。

假设每个人平均18岁高考,拿历年出生人口乘以0.75,可以算出,至少在未来十年,全国每年依然有千万以上大学毕业生。

十年,就是一个多亿。

一亿多新鲜出炉的大学生啊,他们的出路在哪?

一句话:萝卜多,坑少。

更难顶的是什么呢?

萝卜不再是曾经的萝卜,坑也不再是曾经那些坑。

比如今年退休的老人,基本都是60后,60年代每年的出生人口都超过2500万。

他们大约在40年前参加工作,比如1984年,当年的应届生数量是28.7万。

当时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是多少?1%多一点。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当年社会上只有1%多一点的工作岗位,是针对大学生的。

而2024年新来的这一批,大学生占比75%,对应1984年刚走的那一批,对应得上么?

不光是今年这一批,你哪怕是再往后推10年、20年,依然对不上。

直到世纪初,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的就业岗位,都是民工,少数是体制内工人,极少数是坐办公室的白领。

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就是如此,需求自然也是如此。

如此一错配,就导致白领和蓝领的价值倒了过来。

谁都知道,物以稀为贵。

以前咱们是白领少、大学生少,所以才个个金贵。

搬砖、拧螺丝的农民工?保姆?泥瓦匠?去人才市场一招一大把,根本不值钱。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

现在呢?大学生早就烂大街了,有手艺、能卖力气的反而变得稀有。

于是你发现,在大学生刚毕业底薪3000的时候,贴瓷砖的月入过万,水电工月入两万,住家保姆更是不忍言。

但即便如此,这些“脏”活累活,依然不受人待见。

大多数人,宁愿向往办公室白领几千块的窝囊费,也不羡慕工地2万的血汗钱。

这都是约定俗成的观念所致:人分三六九等了。

不信随便找个老师傅问问,哪怕他的收入挺高,依然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接班。

结果等孩子毕业了,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才发现回家跟老爹干活才是正道。

这种家庭、这种职业,都还算比较好过日子的,起码有门手艺。

最难的是那些单纯卖力气的。

去年有个段子,北漂骑手奋斗20年供儿子大学毕业,父子俩成了同事。

前有“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后有“一生父子情深,两代快递人”,对比何其强烈。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种新闻,会感到气愤?

说明白点就是,社会上不是没有足够多的岗位,而是有些岗位压根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剩下那些也没有那么多针对大学生。

这个其实谁都知道。

为什么大家无法接受现实?

收入,收入,还是收入。

我们经常能看到工厂招工难的新闻,也经常有专家恨铁不成钢“年轻人不肯脱去长衫”云云。

为什么招不到人?因为钱少。

同样的道理,如果外卖骑手真的人均月入过万,“两代快递人”根本不算负面新闻,这是反映盛世繁荣的好事啊。

很多厂招聘时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实际的潜台词是“计件,不交社保”,熟练工每天干满12个小时才能拿到这么多。

而且只有旺季才能拿这么多,没活的淡季,无法加班,工资自然就下去了。

相比之下,外卖骑手勤快点能赚八千到一万,要强多了。

为什么如今外卖被干成了高学历行业?

说明越来越多年轻人其实早就脱去长衫了,他们的面子真没那么薄。

只是低端产业转移出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水往低处流,我们已经不在低处了,但有些厂子、有些企业,仍旧要靠吃洼地的人口红利才活得下去,这才是当前劳动力市场错配的真实图景。

产业转型、产业升级都需要时间,必然存在漫长的阵痛期。

痛的不止是行业、经济,更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现实是残酷的。

大部分的前1/4人生都在上学,无论你曾怀有怎样的理想,最后的结局都是找个班上。

为啥想去读研,还不是因为找不到好工作?

是吧,如果有一份好工作,谁还去考场上卷?

但你得明白现在选择的余地是越来越窄的,适当降低预期未尝不可。

有人已经接受现实,有人还在逃避,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上香不是不可以。

但你烧几块钱的香,就想让菩萨办几百万的事儿……菩萨也亏不起啊。

突然想起《三大队》里那句旁白: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

到哪个山头,就唱哪支歌。时代是不断向前的,不能总以过去的标准评判。

不论你学的什么专业、毕业于哪所大学,总要先学会生活。不能在校园里掌握生存之道,就必须在校门外认清社会。

只会做题和不会做题的,两种人其实一样。

毕业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也不是高能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坑,才是根好萝卜。(全文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