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01
爽文里最常见的一个设定就是,主角出身低微,被氏族欺压,被同辈轻视,结果意外获得机缘。
施舍的乞儿成为绝世高手,帮过的老人原是归隐老祖,救过的女子是世家千金。
主角一路打怪升级,平步青云,最终成功逆袭。
只不过,今天的这个主角不是某个人,而是一座城市,那就是合肥。
近几年来,在区域经济上相当有开创性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合肥,一个是淄博。
淄博模式已经火遍大江南北,各大城市都想复刻出一个新的“淄博”,无论是年初的哈尔滨,还是后来的天水,都被人称为下一个淄博。
在大家纷纷模仿淄博的时候,淄博却在向着合肥靠近。
去年,淄博多次派出考察团到合肥学习,还多次喊出口号,要对标合肥看发展。
为什么淄博要学合肥?
事实上,曾几何时,合肥经济体量还跟淄博相当,当时整个合肥最为响亮的标签是“中科大”所在地。
淄博作为百年工业城市,和现在的合肥其实非常类似。同样是工业立市,41个工业门类合肥如今有37个,淄博有39个。
但并不是相似就能成功——成为淄博难,成为合肥难上加难。
大家都想投出下一个合肥。
近几年平均下来,每个月到合肥考察的考察团都有接近50个,甚至还有不少一线城市的考察团。
尽管现在如此受到关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是中部地区最不受关注的城市之一——
虽然合肥是安徽省会,但是旁边的马鞍山等一众城市都更倾向于“南京”这个精神省会。
承受着长三角强大的虹吸效应,合肥近几年却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在历史上,合肥的地理位置其实相当险要。
淮西有事,必争合肥;欲夺长江,先争合肥。
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合肥本身,而是因为合肥是南京等一众名都大城的军事屏障。
明朝,安徽和江苏被大致划分为南直隶,合肥便隶属于南京直隶庐州府。
南直隶在清朝被改名为江南省,安排了两个巡抚。因为明清时期,江南省经济发展相当迅速,江南省的税收甚至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因此,后来江南省被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东部负责苏南一带,府衙在苏州,西部负责苏北和安徽一带,府衙坐落在南京。
后来,江南省内部再次变动,取江宁(今南京市)、苏州的首字设立“江苏”,府衙仍在苏州;取安庆、徽州(今黄山市)的首字为“安徽”,但是在南京办公。
尽管后来安徽巡抚的府衙曾经迁至安庆,经济和文化中心则一直都在南京。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安徽许多城市把南京视为“精神省会”。
而合肥,既不像南京、安庆一样紧邻长江主航道,也没有徽州的庞大产业集群,既无地理优势,又无商业积累,因此,一直以来不太受重视。
直到1935年淮南铁路建成之后,联通了皖北和皖中,合肥的地理位置才逐渐提升,成为了安徽省南北交通的枢纽。
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毛主席 “合肥不错,为皖之中”的批示,合肥被定位安徽的省会。
然而,由于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安徽省三面接壤,合肥这个省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太受人关注。
千禧年之初,合肥常住人口还不足500万,GDP也仅487.51亿元,是毫无疑问的二线城市,被称为“全国最大县城”。
到2020年,合肥GDP已经破万亿,2023年GDP近1.27万亿,是2000年的25倍还多,成为新一线中最亮眼的城市之一。
这条逆袭之路,合肥走了2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02
相比吸引外资的“深圳模式”、家族企业的“温州模式”,或是传统的“江海码头模式”,合肥的崛起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新的城市崛起模式。
所谓“合肥模式”,就是政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头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相比传统的招商引资,通过给钱、给地、给补贴来吸引企业入驻,合肥模式走的路线更类似“风险投资”,通过国资平台进行股权投资,和企业的联系显然更为紧密。
合肥这种“赌博式”的投资,从上个世纪60年代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落户就已经开始。
在此后合肥的多次“赌博”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中的三次重大胜利。
2008年,其他城市在什么?大搞基建,大修地铁,然而合肥毅然暂缓地铁建设,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押注液晶面板产业,引入了当时不被人看好的京东方,建设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
最后,京东方成为千亿营收的巨头,合肥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2016年,中国全年进口芯片额2601亿美元,存储芯片约占三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也是在这一年,合肥产投与兆易创新合作,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合肥市政府托起整个项目75%的资金。
2019年,长鑫存储做出了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8Gb DDR4,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合肥也逐渐形成了以长鑫存储为代表,包括兆芯电子、大唐存储、康芯威等在内的存储芯片集群。
2020年,蔚来深陷资金危机,合肥市政府充当了“白衣骑士”,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资平台,对蔚来注资70亿元,还共同签署了未来中国总部落户协议。
此后蔚来一举扭转颓势,股价大幅飙升,蔚来中国总部的落户,也使得比亚迪、大众等龙头及配套企业先后入驻合肥, “新能源汽车之都”也逐渐成为了合肥的标签。
然而,“合肥模式”一直都不是只依靠运气和“赌博”的爽文男主般的简单故事。
在引进京东方的同时,合肥也引进了江苏船企熔盛重工集团,甚至花了12亿元改造河道,来迎接这家明星企业。
但后来航运业大幅萎缩,熔盛重工深陷债务危机,很快暴雷,直接成了“老赖”。
在和兆易创新合作开启长鑫存储项目之前,合肥也曾于2013年和北大未名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
结果随着未名集团的破产重组,项目也最终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合肥投资的全国最大船舶柴油机生产基地遭遇失败,搞等离子压错了赛道,投资赛维计划发展太阳能,也失败了。
合肥模式的成功背后,不是投资——成功这么简单,而是通过成功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本地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升级,才能接到机遇,进而成功。
在这三笔成功的投资之前,合肥是先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有着年产几百万台的家电工业园,才会承接京东方。
同样,合肥本地已经有了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才会在关键时刻投资蔚来。
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经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公开解读“合肥模式”——合肥“是产投不是风投”,合肥“逢赌必赢”靠的也不是手气,而是手艺。
2015年,合肥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进行重组整合,组建了三大国资投融资平台——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和兴泰集团。
截至目前,合肥国资累计向战新产业项目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300亿元,仅2021年当年就有9个百亿级的战新产业项目落地。
合肥模式目前的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03
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财政这一地方政府曾经的收入大头锐减,各地财政愈发吃紧,地方债务也逐渐上升。
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老百姓希望保民生,中小企业却亟需减税等等补贴。
“搞经济”亦或是“保民生”,到底该怎么平衡,这个矛盾愈发尖锐,还将长期存在。
而放眼海内外,挑战和压力也仍旧存在,无论是海外对国内制造业的持续施压,还是各大城市亟需的产业升级和转移,都是各地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低线城市来说,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抓住一线城市外溢的产能,或许就能借助某一次东风趁势而上。
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才能抓住通往未来的钥匙。
不管是学淄博,还是学合肥,最终都是为了谋求发展。
暂时地学淄博,长远地学合肥。
一旦有了发展的动力,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全文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