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其炎症分型是备受瞩目和深入研究的焦点。近几年发表的国内专家共识以及2023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2023)依据“免疫-炎症”介导特征将哮喘分为:2型哮喘和非2型哮喘[1]。随着对哮喘炎症途径的探索,可治疗靶点不断涌现,为哮喘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其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细胞介素(IL)-13受到广泛关注。
TSLP在炎症级联反应中位于上游地位,可介导2型炎症反应和非2型炎症反应[2]。研究证实,不论研究对象的基线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如何,靶向TSLP的治疗均可降低其年急性发作率[3]。IL-13则是2型炎症下游的中心环节,与黏液分泌、气道高反应等密切相关[4]。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哮喘患者,靶向IL-13和IL-4共享受体亚基的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年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和哮喘控制,还可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用量[1]。
而同时阻断TSLP和IL-13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疗效更强。基于此,Lunsekimig(SAR443765)被设计并研发出来。其研究进展如何?又有怎样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将梳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结构独特,Lunsekimig可双重阻断TSLP与IL-13
Lunsekimig是哮喘治疗领域首个双重阻断TSLP与IL-13的纳米抗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
✓ 纳米抗体[5-8]:体积小,仅有传统单克隆抗体的十分之一;高稳定性,耐PH值变化、耐高温;纳摩尔至皮摩尔级别的高亲和力;高溶解度;与传统单克隆抗体相比,与人类重链可变结构域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临床副作用可能更少。
✓ 5个位点[5,9]:包含2个不同的TSLP表位、2个不同的IL-13表位以及1个人血清白蛋白表位(以延长血浆半衰期)(图1)。

凭借这一独特的纳米抗体结构和5个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Lunsekimig可同时阻断炎症上下游通路,有望带来更好的抗炎效果。相关研究展现了Lunsekimig优越的治疗潜力。
潜力初显,Lunsekimig疗效与安全性的初步探索
根据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4)上公布的体外实验结果,与单独靶向TSLP或IL-13相比,Lunsekimig可更有效地抑制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产生[9]。此外,Lunsekimig可显著降低血浆IL-13和TSLP水平,从而下调相关基因(retnla和clca1)的表达,达到抑制炎症的效果[9]。
这支持了双重靶向TSLP和IL-13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的假设,也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前段时间发布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5366764)结果揭示了Lunsekimig的疗效与安全性[5,8,10,11]。
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平行设计的Ⅰ期临床试验可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分和第3部分的结果显示,Lunsekimig在健康成人中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无临床意义,且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其药代动力学曲线均呈线性[5]。
第2部分则在需要使用GINA 2020建议的1~3级或第4级哮喘治疗药物[同时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基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25 ppb的哮喘患者中开展。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单剂量Lunsekimig(400 mg)治疗[8,10,11]:
第1周即迅速改善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pre-BD FEV1),平均较基线增加达260 mL;在基线pre-BD FEV1<80%预计值的患者中,这一增加可高达386 mL。
降低血液中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IL-5、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eotaxin-3、TARC]水平。
第8天患者的外周气道阻力(R5-R20)降低0.087 cmH2O/L/s,电抗面积(AX)降低0.20 cmH2O/L;在基线pre-BD FEV1<80%预计值的患者中,R5-R20和AX分别降低0.945 cmH2O/L/s和22.25 cmH2O/L。
治疗后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最常见的TEAE为鼻咽炎和注射部位反应,且所有TEAE均为轻度或中度。
第1周即快速降低FeNO,第4周时FeNO显著降低达40.9 ppb(90%CI:-55.43,-26.39)。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Lunsekimig或可更好地抑制气道炎症、早期改善肺功能和小气道功能障碍,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进一步证实了Lunsekimig的临床应用潜力。
未来可期,LunsekimigⅡb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Lunsekimig的Ⅱb期、全球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NCT06102005)已在美国获得许可并正式启动,预计于2026年6月30日完成[12]。
该研究旨在探讨对于需要使用GINA 2020建议的第4级或第5级哮喘治疗药物且确诊为中度至重度哮喘≥12个月、基线时哮喘控制问卷(ACQ-5)评分>1.5分的患者,Lunsekimig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耐受性。研究主要终点为年急性发作率,次要终点包括pre-BD FEV1较基线改变情况、ACQ-5评分下降≥0.5分的患者比例以及FeNO较基线改变情况等。
值得注意的是,Lunsekimig在国内的临床研究同样进展迅速,今年已先后三次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默示许可。前两次获得许可的是成人中重度哮喘的治疗,而最近一次则是针对成人高风险哮喘的治疗(图2)[13]。这标志着Lunsekimig在这两类患者治疗领域中的开发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也为Lunsekimig的未来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Lunsekimig作为哮喘治疗领域的首个双重阻断TSLP与IL-13的纳米抗体,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结合位点的优势,已经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潜力。近期国内外对其临床试验的批准,也正是对其治疗潜力的认可。期待Lunsekimig在接下来的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参考文献:
[1]苏楠. 国际呼吸杂志,2024,44(04):373-382.
[2]Gauvreau GM, et al.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20;24(8):777-792.
[3]Corren J, et al. Allergy. 2022;77(6):1786-1796.
[4]刘辉国. 国际呼吸杂志,2023,43(12):1365-1370.
[5]Deiteren A, et al. Clin Transl Sci. 2024;17(6):e13864.
[6]Hanlon A, et al. Ther Adv Hematol. 2020;11:2040620720902904.
[7]Mei Y, et al. Front Pharmacol. 2022;13:963978.
[8]Rogliani P, et al.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24;33(1):39-49.
[9]Y. Wang, et al. https://live.ersnet.org/programme/presentation/563171. 截至2024/12/02.
[10]A. Deiteren,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3;207:A6816.
[11]A. Deiteren, et al. https://publications.ersnet.org/content/erj/62/suppl67/oa4296. 截至2024/12/02.
[12]Dose Ranging Study of Lunsekimig Compared With Placebo-control in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sthma (AIRCULES).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102005?term=NCT06102005&rank=1. 截至2024/12/02.
[13]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 截至2024/12/02.
[MAT-CN-2419789-version 1.0 -批准日期:2024年12月]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