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全球数亿人,尤其是在中国,CRS的患病率高达8%,约有1.07亿患者[1]。CR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多种并发症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密切相关。随着对CR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鼻用激素(INCS)逐渐成为CRS全程管理中的核心药物,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从CRS的临床诊疗策略、INCS的治疗作用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等角度,探讨鼻用激素在CRS全程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CRS的临床诊断与全程管理策略
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诊断方式根据症状结合鼻内镜和(或)影像学检查共同诊断。CRS的主要症状是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次要症状是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且至少有一个主要症状。鼻内镜可见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息肉。鼻部影像学检查包括鼻窦CT和MRI,鼻窦CT扫描可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炎性病变;MRI则对不同类型CRS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CRS的全程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健康教育。药物选择有INCS、口服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抗组胺和抗白三烯药物、其他药物(黏液溶解促排剂、减充血剂、中药、鼻腔冲洗等)。其中,临床推荐INCS作为CRS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疗程不少于12周,一般每天使用1~2次,每侧鼻腔至少100μg,需长期持续用药以维持疗效,至少使用12周[2]。
药物治疗INCS无效后,内镜鼻窦手术是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鼻腔鼻窦不可逆病变,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促使黏膜炎症消退,促进黏膜腺体和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围手术期应以手术为中心,原则上应包括术前1周至术后3~6个月的一系列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对于术后患者通常在第一次清理术腔后开始用INCS,根据术腔恢复情况,持续用药3~6个月。术后随访持续时间近期1年,远期至少3年[2]。
健康教育一方面主要围绕CRS发生发展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预后等进行,使患者对疾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CRS预防控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宣教,例如生活方式干预、疾病与精神心理的关系、用药依从性、手术后复发、治疗的长期性与慢病管理等[2]。
INCS治疗CRS的机制与应用
CR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结构细胞、免疫细胞和炎性介质。患者常伴有调节性T细胞抑制及Th1/Th2/Th17混合型免疫反应,局部免疫球蛋白E(lgE)水平升高,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等。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导致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减退、面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
INCS可作用于CRS的主要发病机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其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减少炎症介质、抑制细胞因子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细胞及溶酶体结构稳定性、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等,从而抑制促炎性基因转录、抑制黏膜重塑,进而缓解临床症状[3-7]。
从机制到临床疗效,INCS获得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荟萃分析显示,INC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CRS患者的症状及疾病严重程度。一项Cochrane综述纳入18个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表明INCS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症状评分和内镜下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8]
■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组研究纳入167例
CRS
患者
旨在评估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的疗效和耐受性。结果显示接受
INCS
治疗的患者早晨综合症状评分平均下降1.85,而安慰剂组下降1.02,p=0.005;晚上综合症状评分分别下降1.78和1.02,p=0.012,说明
INCS
治疗可显著改善
CRS
的症状
[9]
■
在国内上市的众多INCS中,布地奈德是目前唯一具有鼻息肉适应症的
INCS,其
能够显著减小鼻息肉体积,改善鼻通气。研究显示,对于
合并鼻息肉的CRS(CRSwNP)患者,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在用药后36小时内即可快速改善鼻部综合症状
[10]
对于症状严重的CRSwNP患者,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同样有效。研究显示,
对于中-重度鼻息肉患者,
布地奈德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鼻息肉体积评分及鼻部症状评分
并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
[11,12]
随着INCS的疗效及安全性得到验证,其在指南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
2007年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研究小组
EPOS
和英国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
BSACI
指南以及2014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
AAAAI
指南对
INCS
推荐等级为A,对长期使用持谨慎态度
[13,14,15]
;
■
2012年EPOS指南中
INCS
的治疗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推荐级别A,证据质量由Ib
-)
升级为Ia
[16]
;
■
2012年中国指南提出
INCS
治疗疗程不少于12周
[17]
;
■
2016马来西亚指南提出
INCS
应用疗程建议16~52周
[18]
;
■
2018年中国指南中
INCS
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
CRS
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
[2]
;
■
2020年EPOS提出
CRS
在抗炎治疗方面有高质量证据支持,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19]
由此可见,INCS是CRS药物治疗体系中最基础和重要的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确切。
INCS在CRS围手术期管理中的价值
尽管手术治疗在CRS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手术本身并不能改变鼻窦黏膜的炎症本质。因此,药物治疗应贯穿于CRS的整个围手术期,而INCS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尤为重要[2]。
术前使用INCS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并改善手术视野质量。一项回顾性系统综述,纳入了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有1309名患者,研究预用药、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对CRSwNP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中炎症和术中出血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使用INCS相比,术前使用INCS可显著缩短平均手术时间、降低预估术中失血量、改善手术视野质量[20]。
术后复发率高是CRSwNP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挑战,10年内平均复发率为62%,其中变态反应、微生物作用、纤毛系统功能紊乱、手术本身因素是术后复发的诸多因素[21]。研究表明,术后长期坚持鼻腔冲洗、使用INCS等是CRSwNP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22]。术后长期使用INCS能够有效预防术腔感染、减少术腔粘连和息肉形成,并加速黏膜上皮化,显著降低息肉复发率[23],提高息肉治疗有效率[24],减轻术后疼痛[25],改善患者嗅觉功能[26]。对此,指南推荐,术后患者应在第一次清理术腔后开始使用INCS,并根据术腔恢复情况持续用药3-6个月[2]。
结 语
CRS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治疗策略不断演进,INCS在CRS的全程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CRS初期药物治疗到围手术期的应用,INCS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够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随着对CR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INCS在CRS治疗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hi JB, Fu QL, Zhang H, et al. Allergy, 2015, 70(5): 533-539.
[2]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54(2):81-100.
[3]Meltzer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8;102:39.
[4]Minshall et al.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8;118:648.
[5]Bickel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99(suppl 1):S401.
[6]Frieri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1998;81:431.Ciprandi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1;86:433.
[7]Umland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100:511.
[8]Macias-Valle L, et al. Ear Nose Throat J. 2021 Jun;100(5):295-301.
[9]Lund VJ, et al. Rhinology. 2004 Jun;42(2):57-62.
[10]Jankowski R, et al.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1 Apr;127(4):447-52.
[11]Tos M, et al. Am J Rhinol. 1998 May-Jun;12(3):183-9.
[12]Vendelo Johansen L, et al. 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1993;18(6):524-7.
[13]Fokkens W, et al. Rhinol Suppl. 2007;20:1-136.
[14]Scadding GK,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08 Feb;38(2):260-75.
[15]Peters AT,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4 Oct;113(4):347-85.
[16]Fokkens WJ, et al. Rhinology. 2012 Mar;50(1):1-12.
[17]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年,昆明). 中国医刊. 2013;48(1):103-105.
[18]Orlandi RR, et al.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2016 Feb;6 Suppl 1:S22-209.
[19]Fokkens WJ, et al. Rhinology. 2020 Feb 20;58(Suppl S29):1-464.
[20]Pundir V, et al. Rhinology. 2016 Mar;54(1): 3-19.
[21]Vlaminck S,et,al. Am J Rhinol Allergy. 2021 Jul;35(4) 449-457.
[22]吴湘明,等.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1;28(1):38-44.
[23]Gulati SK.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1;53(3):207-209.
[24]李雅琼, 等. 陕西医学杂志, 2018;47(7):858-861.
[25]吴俊涛. 基层医学论坛. 2017;28:3874-3875.
[26]吴玉建. 系统医学. 2021;6(20):76-78.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