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私募市场的分化与收敛

深南|私募市场的分化与收敛
2021年06月12日 19:27 香港奇点财经
ESG+FinTech专家奇点财经

奇点财经推送于6月12日

作者:深南,奇点财经特邀专栏作者。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职多个券商金融工程部等买方机构,现任职某私募主要从事FOF研究与投资工作。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人及组织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4月底的私募市场数据,其中存续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20家,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61307只,存续规模4.80万亿元,环比增长7.79%。而去年同期(2020年4月底),存续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887家,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44277只,存续规模2.62万亿元,环比增长0.41%。短短一年时间,管理人家数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存续规模增长了83%,尽管数据可能存在母子结构双重计算、净值增长等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私募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

行业格局:分化加剧

私募市场快速发展,管理规模也是“冰火两重天”。从协会数据可以看到,超过100亿的私募80家左右,其中前10家管理规模占行业管理规模就超过20%,分化持续加剧。笔者刚好看到2018年某三方出版的一本讲述私募行业发展的书,其中提到20家里面还有6家出现在近期协会公布的百亿以上私募里面,有部分已经不常被提及,侧面反映私募行业进化的不断加速。

过去一年,量化私募的快速发展是令人惊艳的,不光有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量化私募出现,而且前10大管理规模中占据了4席,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量化私募行业类似科技行业,投入跟迭代都具有较高护城河,后来者切入还是阻力不少,感觉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无论是主观,还是量化,品牌溢价都在呈现,私募行业是未来资产管理的一篇蓝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能头部里面名单还会出现变动,但是国内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走向国外成熟发展模式的路径会愈发清晰。

财富管理:方兴未艾

私募行业的发展加速了财富管理的发展。现在除了直销之外,私募代销主要集中在券商、银行以及第三方财富。头部私募由于自带流量,是各个代销渠道的座上宾,部分私募经常会封盘或者通过提高基金封闭期来筛选客户。

对于券商行业来说,很多也是通过代销来撬动私募业务发展。代销能力也是分层的,头部券商在代销能力方面还是具有优势。除了代销,如何撬动更多的对价到券商,就是考验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了。对于头部私募来说,券商代销的边际效应有限,头部私募更需要券商的其他服务及工具把产品业绩做好,比如投研、交易、场外衍生品、跨境等。这方面,头部券商具有优势,一方面是综合性服务,另外一方面是牌照优势,比如场外衍生品分为一级及二级交易商等,部分券商天然就提供不了这类服务。券商在服务私募的过程中,财富管理与机构服务一体两面,很可能会出现“头部寡头化、颈部平庸化、尾部边缘化”的特征,分层、分化还会加剧。

券商作为服务商,除了对私募资产端重视,在资金端维护高净值客户方面,也是煞费苦心。现在很多券商基金销售也侧重由首发转为保有,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针对高净值客户的定制FOF,有不少券商也在尝试。高净值客户很多时候不止在一个渠道开户,所以定制类服务也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有力抓手。从招行跟贝恩公司每年发布的私人财富报告,也可以看到少量的人掌握了大量的钱。如何服务好这一部分人,通过定制服务来拓展其资产配置特别是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可能是一个途径。但是,券商定制类FOF其实还是挺考验团队的,包括产品设计、策略研究、商务对价、系统赋能、售后服务等等,这个舍得投入的券商,可能也会抢占高净值流量入口。至于说定制类FOF产品的业绩,在现阶段,我觉得无论是券商还是其他机构,底层资产大部分还是权益类为主,另类或者其他可投的还是较少,也不能要求太高。

定价收敛:回归常识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市场不总是有效,但也不总是无效,而是处于两者切换状态(Regime-Switching)中,猪可以爬上树但不可能飞上天。

第一层次是市场定价效率的回归。

市场价格中枢的回归,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比如之前银行代销的固定指数增强产品,随着发行量的增大及券商衍生台的对冲压力,固定增强部分就自然而然下来了。

第二层次是产品业绩的回归。

No pain,No gain!收益、风险、规模不可能三角,这个是常识。理解策略的风险溢价及周期性属性,对于评价产品非常关键。比如图1的是部分头部主观私募代表性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及回撤幅度,长期来看这些产品年化都在10%以上,但是也需要接受短期的较大回撤。比如图2是部分头部量化私募代表性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收益分布,也是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背后是管理规模过大、市场流动性不足产生交易拥挤(近期镰刀韭菜比持续在高位)导致alpha衰减,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层次是客户定价的回归。

还是那句老话,到了现阶段,投资者不要太奢望过高的超额收益,而是应该去拥抱贝塔,也不要总想着占管理人的便宜。现在营销也容易走入极端,要么只讲优点不讲缺点,要么只强调短期而忽略长期,对投资者人的预期管理没有做到位。现在每周五的预估净值,对于管理人来说像是一场灵魂拷问,几家欢喜几家愁。市场噪音太多,投资者自己还是需要做一些过滤,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相信常识的力量。

私募行业的大发展,加剧了资产端(私募管理人)、资金端(客户)、服务端(券商)的分化,分化也会导致差异化发展路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随着私募行业的管理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发展规律及(超额)业绩收敛,也会趋于回归常识。(本文编辑:王晓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