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投诉高企,业绩承压下滑,昔日消金巨头捷信转型阵痛

争议投诉高企,业绩承压下滑,昔日消金巨头捷信转型阵痛
2021年02月25日 20:00 资管科技ZG

作者:顾盼

出品:资管科技

P2P又上热搜,原因无他,又是投资者维护权益。

曾为P2P平台“网利宝”代言的杜海涛,在相关平台暴雷后被一名山东投资者起诉了,2月4日,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在此之前,从未有向明星代言人追责的先例。

P2P平台虽然在2020年已经清零,但是退场之后尽是一地鸡毛。而手持消金牌照的“正规军”是否就此迎来春天?

作为首批设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的捷信消费金融,如今规模依然稳居行业第一,十余年发展下来,跑马圈地风光无限,不过近几年,捷信消费金融不但业绩承压,而且面临转型的阵痛以及更加激烈的竞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消金行业已经进入一条全新的赛道。

业绩承压,让出净利第一宝座

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10日,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捷信集团(Home Credit Group B.V.)的全资孙公司,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投资集团,捷信业务遍布全球9个重要消费金融市场,截至2020年6月30日,捷信集团的总资产为225亿欧元(约1770亿元人民币),拥有40多万个贷款服务点。

捷信消费金融是捷信集团在中国区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截至2020年6月30日,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877.82亿元,贷款余额为773.62亿元,注册资本为70亿元。

捷信消费金融是通过发放商品贷获客,随后向客户提供不同产品如捷信回购、自主支付消费贷、日常消费分期等,其中自主支付消费贷是主要业务之一。

在融资渠道方面,捷信消费金融早在2015年便获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截至最新发行的捷赢2021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已经累计发行金额435亿元。

2017年-2019年、2020年6月末,捷信消费金融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2.55亿元、182.16亿元、173.22亿元、75.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2亿元、13.96亿元、11.4亿元、0.53亿元。

在前两年营收净利同比增长后,2019年开始出现下跌,2020年上半年,更是出现大幅下滑。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91%、12.25%和8.34%、93.32%。

这直接导致曾在2018年业绩排名第一的捷信消费金融在2019年被招联消费金融反超,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的净利润为14.66亿元。捷信集团称主要是由于税收增加以及监管政策变化导致贷款服务费等收入大幅减少。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骤降,发放贷款量也同比下降14.28%至773.62亿元。不过捷信消费金融不是个例,2020年上半年,包括招联、中邮在内的大部分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均出现放款量和余额的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2019年年中,捷信消费金融便开始着手转型计划,例如2019年6月提出“敏捷转型”战略,2020年2月份发布“2020-2023战略”,将加大科技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融合,以及构建“线下+线上”深度融合模式。

有观点认为,公司转型或遭遇阵痛,未来业绩会持续下滑,线下维护和线上运营都将持续增加成本。

内外投诉,居高不下

捷信消费金融多年以来一直以线下模式为主,如果说早期的转型是被市场形势所逼,那么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捷信消费金融或者说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都明白,线上模式的重要性。

不过,大船调头难,捷信消费金融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数万名线下员工,自成立以来,捷信消费金融便是依靠大量的线下地推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巅峰时期的员工数量超过8万人。

2017年开始,捷信消费金融便开始在长沙、深圳、天津等地进行人员优化,相关媒体报道显示,2019年3月-9月期间,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员工减少了1.5万人,2019年年底员工已经减少至4万名。

2020年2月份,疫情期间,捷信消费金融发内部信称转型之路已经开始。捷信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基因不强,线上转型难免遭遇挫折,利润开始下滑,裁员或许也是必经之路。

但是,关于捷信消费金融“强制”裁员、“变相”裁员的消息并不少见。

2018年,捷信长沙分公司多名员工突然接到通知,以业绩不佳为由被要求签订离职申请书,但是公司拒绝支付赔偿金,此前已经有上千名员工遭到“变相”辞退。律师表示,用人单位如果以业绩不佳等理由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未给予用人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机会,则涉嫌违法。

2020年,又有网友称捷信消费金融因受到疫情和监管影响,拟将部分线下销售岗位的员工输送给美团,若员工不接受工作转移,则视为无条件离职。不过很快,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做出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完全是谣言。

进入2021年,捷信消费金融在2月4日和2月20日两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分别为4.28万元、9958元;另外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裁判文书数量超1万件,其中劳动争议有226件。

其次,无论是主攻线下还是转型线上,消费者权益都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

但是,近年来,捷信消费金融多次因“高利贷”等问题被用户投诉,一直处在投诉旋涡。根据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的相关投诉已经超过4万条,仅2021年2月份的投诉情况来看,主要围绕年化利率过高、高利贷、退息等问题。

早在2013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曾经曝光捷信公司给大学生放高利贷,年费率超过50%。2021年以来,黑猫投诉平台信息显示,关于高利息的投诉依然不断。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转型艰难,竞争激烈,金融科技是新赛道?

昔日巨头开始了转型之路,但可以看到的是,消费金融已经进入了一条全新赛道,前有P2P转型而来,后有互联网巨头加入,“金融+科技”竞争正酣。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获批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包括蚂蚁金服有5家公司获批筹建。这5家消费金融公司分别是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苏银凯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其中小米和北京阳光已经开业,其余三家正在筹建中。

从股东背景来看,新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重庆小米消费金融的股东包括小米集团和重庆农商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的股东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和中青旅控股。

另外三家筹备中的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由蚂蚁金服、宁德时代、南阳商业银行等机构设立,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将由中国台湾的凯基银行、江苏银行、二三四五、海澜之家等设立,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将由富邦华一银行和唯品会发起设立。

在科技金融背景之下,面对互联网、实体企业等行业的入局,传统消费金融公司该如何应对?

对于捷信消费金融来说,无疑还处于转型阵痛期。有数码门店的负责人曾表示,使用捷信分期的用户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用花呗和白条,并且指出捷信分期产品的劣势,信用高的用户使用捷信分期月息高,信用分低的人使用捷信分期较难通过。

不过招联消费金融似乎未受影响,2020年上半年总资产虽环比下降0.6%,但仍据行业第一,其秘诀或许在于强大的场景获客能力以及早已开始的数字化转型。背靠招商银行,招联消费金融APP已经渗透购物、旅游、教育等丰富的场景,借助母公司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线上运营等。

2020年疫情使得线下消费“停滞”、蛋壳公寓、教育分期等场景金融频频爆雷,监管措施的趋严,如助贷规模被规范、催收行业被严打等,使线下模式进入瓶颈。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注定走上转型。

新玩家的入场一方面会有助于行业良性竞争,但另一方面,玩家越来越多必将导致优胜劣汰,只有抓住先机并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新赛道上站稳脚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