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里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 靠着墙根纳凉 坐在门前聊天

老北京胡同里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 靠着墙根纳凉 坐在门前聊天
2022年08月29日 12:29 爱历史V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城镇小巷的统称,原本是“衚衕”,后来简化以后为“胡同”,并沿用至今。

关于“胡同”一名的来由,在日本人多田贞一所写的《北京地名志》中认为,源于蒙古语“浩特”。还有人认为“胡同”与蒙语中“水井”的发音相近而来。

但不管胡同之说从何而来,它都已经成为了北方民居中的代表,北京胡同更是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

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蒙古人将自己在草原上紧密安放的帐篷布置格局移到了北京城里,这样的民居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能在有战事发生的时候,迅速的将人们聚集起来抵抗或撤离。

沿着胡同,人们在边上修起了四四方方的四合院。最终大片的四合院与过道形成了北京城里错落有致,数量众多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经过元、明、清的发展,到民国时根据《北京地名志》上的记载,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

最终这些胡同在北京城里组建起了一个个充满了老北京回忆的家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过去与现在,也积累起了北京人对胡同挥之不去的深厚情感。

胡同里写着“小器作”的店铺,可能今天的人们对这个词已经很陌生了。这里是制造并修理硬木家具、细巧木器的作坊,当时大部分的“小器作”就是这样散布在胡同里,而且都是靠父子传承一代代的传下来的手艺。

坐在胡同墙边乘凉聊天带孩子的北京大妈

坐在门前台阶上聊天的胡同孩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