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何在两伊战争中落入下风?霍梅尼坚持的这件事是罪魁祸首

伊朗为何在两伊战争中落入下风?霍梅尼坚持的这件事是罪魁祸首
2022年07月10日 11:56 三叔历史观

伊朗的伊拉克曾是中东的两个国情十分类似的国家,它们都属于阿拉伯民族,都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可是,在两伊战争中,伊朗却时常落于下风,其军队损失是伊拉克的数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果呢?其实,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差距不大,导致伊朗落于下风的罪魁祸首,恐怕是霍梅尼坚持的一件事:教士治国。

霍梅尼是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也是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在国外的穆斯林世界里,他被描述为“西方大众文化对伊斯兰教的虚拟形象”。他在伊朗人质危机时支持挟持者,又颁布追杀英国人萨尔曼·鲁西迪的命令,因而闻名。霍梅尼被称为“广受支持、别具魅力的领袖”,什叶派学者视他为“伊斯兰复兴的战士”。在其登上政治舞台之前,霍梅尼是一位神学院的讲师,之后在1962年,随着上任马尔扎的离世,61岁的霍梅尼成为了新的马尔扎,并取得了领导地位。此后不久,伊朗领导人沙阿便宣布实施“白色革命”,即“不流血的革命”,这遭到了国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霍梅尼更是公开抨击沙阿的行为,结果第二天,霍梅尼便被捕入狱。此后霍梅尼不断出狱又不断入狱,但他依旧坚决对的反对沙阿。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沙阿被迫离开伊朗,而霍梅尼也作为伊斯兰革命的领导人而回归伊朗,并带领众人推翻了曾经的君主立宪体制,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但是霍梅尼却没有恢复民主制,而是继续让教士来治理国家,而这也导致伊朗在之后的两伊战争中损失惨重。对此霍梅尼仅说了10个字:“民众的心智是不健全的”。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导致伊朗在随后的战争中死伤无数,而国家也在教士的治理之下愈发的衰落。

教士的文化素养确实很高,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是治国的合适人选。教士治国让教士占据了国内大量的财富,而普通民众则穷困潦倒,国内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长久下去,社会矛盾也就日益尖锐,国家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社会动荡不已,而之后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伊朗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在战争中,伊朗不仅导致经济损耗严重欠下了巨额的外债,而且其人员的损失更是伊拉克的两倍之多。这样的结果与教士的作战方法关系很大。教士身居战场的大后方指挥前线部队作战,而他们丝毫不怜惜人命,让民众用身体去扫雷挡子弹,再加上战场环境恶劣,物资不足,有许多士兵因此而丧命,经过八年的战争,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经济停滞了近二十年之久,如此的教士治国之法,当真令人难以接受。霍梅尼坚持教士治国,其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伊朗发展倒退,国家发展日益衰败,不知道不远的将来,伊朗会何去何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