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兮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全文字数|约5000字
为了将知识传遍乡里田间,为了照亮偏远地区的教育之路,为了帮助更多深山学子走出大山,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是身患重疾十数年却依旧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用乐观坚强的精神感染着台下的学生。
还是扎根湖区20余年,不遗余力解决湖区乡村教育接送、招生等旁人难以想象的难题,凭借一己之力让一所濒临倒闭的乡村小学起死回生。
又或是执教20年后,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自己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学习新的教学技能,累计写下了10万字信息化教学日志......
无数扎根大山之中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用各自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教育理想。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乡村教育一线传播知识,还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中国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信息化转型的浪潮下,“教书”+“育人”理念与内涵不断更新。
多年以来,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是我国乡村教育振兴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而现实中由于客观性的地域发展差异,不少山区与偏远地区的教育办学条件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乡村办学的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有了长足改善,但落实到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先进教育信息化理念推广上,还存在着一定滞后。
如何保持终身学习能力,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掌握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一众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们新的追求。
作为回应,一批信息化教学的先行者踏上了公益送教之路,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宝贵的活力与经验。
走进大山深处
一辆寻常的小汽车在贵定县乡间的道路行驶着,张江英一边欣赏着车窗外百看不厌的田园风光,一边在脑海中预演着接下来要“上课”的内容。
微课制作的方法、思维导图的运用、活跃课堂的技巧......
与日常在学校里给孩子授课不一样,张江英此行是以“教师的教师”身份,公益送教下乡,给贵州省贵定县盘江小学一众乡村教师,传授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应用。
对于张江英而言,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2018年开始公益送教下乡至今,张江英已经在全国乡村学校间开展了将近160场教师公益培训,累计培训的教师人次达到5万余名,送教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内蒙古、陕西和黑龙江等地。
| 张江英公益送教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彼时的张江英,不仅是一名拥有20余年一线教育经验的乡村教师,还是“国培计划”的受邀专家讲师之一。
所谓“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7年,张江英在一次“国培计划”的培训课堂上,遇见了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的一众教师,其中就包括了来自贵州龙里县第三中学的张正卫。
在不到半个月的培训周期里,作为当地“乡村名师”的张正卫深刻感受到自己与张江英在信息化教学认知和实践上的差距:
一首首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在思维导图工具的帮助下,瞬间变得易懂易记;一个个原本耳熟能详的古文故事,经过精心制作的微课展示,马上变得令人动容......
看着这些自己日常备课时早已倒背如流的内容,此刻重新焕发生机,同为语文老师的张正卫意识到,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远不止是工具上的改变,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魅力,教师自身的教学功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解,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的掌握应用缺一不可。
张正卫知道,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自己在信息化教学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抱着开放学习的心态,张正卫在课后第一时间加上了张江英的微信,希望在“国培计划”培训结束后,也能有机会随时联系张江英进行学习“取经”。
这个机会,很快便来了。
2018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新台阶,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我国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以此为契机,大量崭新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与应用开始进入乡村校园。
对此,张正卫内心既兴奋期待,又夹杂着些许焦虑与紧张,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当时萦绕在张正卫与一众乡村教师心里最大的疑问。
思绪万千之际,张正卫想到了在“国培计划”培训课堂上遇到的张江英——那位精通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专家讲师。
于是,张正卫向张江英发起了邀约,尝试邀请他到贵州分享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帮助更多乡村教师成长。
| 张江英(前排左三)准备向一众乡村教师传授信息化教学的经验
在张正卫的组织下,一批贵州乡村教师通过张江英的教学,很快便学会了自己制作微课,其中有不少教师更是在后来省里举办的微课大赛中获奖,其中就包括了张正卫本人。
张正卫坦言,要是没有张江英的辅导,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及技能提升可能还得迟缓好几年。
张正卫的一次邀约,开启了张江英的公益送教下乡路。
往后五年间,只要条件允许,几乎每一个周末都可以看到张江英的身影奔赴在不同的乡村学校。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江英是以公益的形式进行送教下乡活动,不仅不收讲课费、劳务费等“工作报酬”,就连路费和住宿费也是自己承担,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茫茫大山之中、乡村校园之内,遍布张江英公益送教下乡留下的足迹。
看见中国乡村教师的韧劲
提及张江英,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的张云艳老师内心有着崇拜与尊敬。
张云艳与张江英是在2018年的“国培计划”培训课堂中认识的,她还记得,在一众培训讲师中,只有张江英是来自于一线教师,这让张云艳的内心感到十分触动:
一名乡村教师通过自己对信息化教学不懈的探索和钻研,最终走到了中国最高的讲师殿堂,难以想象这份荣誉背后蕴含着多少付出与努力。
受到张江英在课堂上有关思维导图教学的启发,张云艳更是申报了一个有关思维导图教学的省级科研课题,走上了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之路。
听闻张江英的公益送教行动,张云艳也是第一时间便邀请张江英到当地进行公益送教。
在县教育局的组织配合下,包括张云艳学校以及周边乡镇地区学校合计将近三百名乡村教师,集合在一起接受张江英的公益送教下乡培训。
在个人工作、日常磨课以及信息化教学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张云艳线上把请求发过去,张江英总能够及时提供援手。
| 张江英通过线上协作辅导乡村教师的日常工作
在张云艳眼里,张江英就像是一位无所不能、精力无限的家人一样,随时随地帮助自己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种种难题,在他的影响下,张云艳也从不吝啬自己对于身边教师的帮助,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
而对于张江英多年如一日的公益送教下乡行动,贵定县一中校长罗继芝感慨良多。
在张江英身上,罗继芝看到了一名教育家的闪光与品质。张江英对于教育的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深深触动了罗继芝,成为她一直以来努力、学习的榜样。
| 罗继芝(中间)与一众乡村教师开教学研讨会
站在一名学校校长的角度,罗继芝深深感受到,在教育信息化转型要求下,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张江英的公益送教下乡行动,就好比一场及时雨般,浸润着一众乡村教师那片渴求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心田。
在罗继芝的观察中,她看到了张江英不仅是在传授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更是持续给一众乡村教师赋予了一股教书育人的能量,以及一种创新教学的精神。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通过大量实例调查配合长期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格拉德威尔对这个“努力”进行了量化:
对于一般人而言,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按照一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来运算,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沉淀,也就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定律”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其对于人们获得成功的保证,而是它高度肯定了坚持与努力的价值。
28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连续5年的公益送教下乡,几乎全年无休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事业中,在张江英身上,存在着就连“一万小时定律”也无法量化的奉献与付出。
教育情怀、精力无限、大爱无疆......这些耀眼的词语,是外界对于张江英个人形象的高度浓缩。然而,对于张江英自己而言,公益送教下乡就像是一件使命使然的事。
| 随处可见中国乡村教师学习的韧劲
最早让张江英产生这种使命“迫切感”的,是自己开始尝试公益送教下乡后,亲身感受到乡村教师团队存在的信息差。
据张江英观察,尽管国家在校园信息化教学硬件投入颇大,但不少乡村教师目前的水平其实并不足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实力,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下。
此外,对于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而言,由于学习渠道和信息的闭塞,很多像希沃白板训练营等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时间难以融入当地。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只需要有一个负责启蒙的人,通过实际教学和讲解,实现从0到1的认知启发,便可以带来极大的转变。
而促使这份“使命感”在张江英心中持续生根发芽的,是自己在送教过程中看到乡村教师们为了提升自己,试图改变现状的投入与努力。
在贵州,一位贵阳的老师,冒着大雨在山里的高速中开了两个小时车,就是为了听张江英的一节课;
在内蒙古,一次公益送教结束后,一位蒙古族的老师专门来给自己送别,一个深深的鞠躬,一声发自内心的感谢,深深打动了张江英。
在每一次公益送教下乡,与当地老师的相处中,张江英更是感受到这些坚守在大山中的人民教师的不容易,因为最初的教育理想、因为想回应学生的期待,他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 多年公益送教下乡让张江英感受颇深
每每提及这些朴素又可爱的人,张江英的声音都会变得哽咽,哪怕已经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将近30年,中国老师这股韧劲依然让自己动容。
张江英坦言,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如今自己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教师成长。
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核,正是隐藏在这份彼此理解与坚守中。
让成长发生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同样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信息化的转型浪潮也并不追求一蹴而就。
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个体固然可以起到榜样模范作用,但时代的发展对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唤。
所幸的是,张江英的公益送教下乡路,并不孤单。在这个过程中,张江英接触并加入了希沃杏坛计划,并与其倡导的“以师育师”教师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 希沃杏坛计划,让成长发生
所谓“以师育师”,就是让老师来教老师,与一般的“名师大家”相比,一线教师的授课和培训显得更加具有实操性,通俗点说就是“接地气”。
相比起高不可攀的教学理论,对于众多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来说,培训完就能马上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是学习的最大价值。
而这正是希沃杏坛计划的要义所在,这项“以师育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汇聚着对教育始终保持探索的优秀教师工作者,并通过信息化的学科融合培训体系,助力更多教师专业成长,以创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 杏坛计划让乡村教师的成长之路不再孤单
在杏坛计划中,希沃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科学的教师能力评估模型、以及体系化的研训活动,同时支持加入杏坛导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沙龙、讲座等活动,让教师齐聚分享教学经验,共创优质课例,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借助希沃杏坛计划的力量,张江英不仅在公益送教中有了更多的教学培训抓手,还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共同追求进步的中国老师。
| 希沃杏坛计划拥有一套完备的教师能力成长与认证体系
截至目前,希沃杏坛计划已经汇集了超过20万名教师、1400多名杏坛星级导师,成为多地教育行政单位认可的教师能力成长及认证体系。
他们凭借爱与热诚,摸索出一条以师育师、共同成长的道路;
他们怀抱坚定信念,力图将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传播到大山最深处;
他们频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人走出大山,并最终消灭一座座长久以来盘亘在城乡教育间看不见的大山。
群山之中,公益送教的赞歌在回响,鼓舞着众多乡村教育工作者;而那些有关付出、拼搏与奉献的声音,终将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传递到无数试图奋力改变命运的大山学子内心深处。
由此,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种子,悄然萌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