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谈“死亡”:生命无常,不必惊讶,是终究,也是开始

林语堂谈“死亡”:生命无常,不必惊讶,是终究,也是开始
2022年09月26日 23:32 灵枫历史阁V

民国时期,中国涌现了很多文人,如林语堂、张爱玲、钱钟书等等。林语堂可谓是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家,他在平淡的生活里,过出了不平淡的幸福。“死亡”对林语堂来说见怪不怪,无需惊奇与讶异,在他眼中,“死亡”是一种人生来就带有的东西。一、生命无常,不必惊讶生命的美,就源于它的短暂,像烟花燃放一样,只拥有那转瞬即逝的色彩斑斓,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无奈。但这就是生活。

林语堂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文学谱写了一首耐人寻味的生命之歌。昨开今谢的花朵,青春消逝的感觉,都让林语堂感受到了“死亡”的廉价。对于“死亡”,很多伟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在林语堂眼中,“死亡”是天然的,是人一出生就会存在的东西,所以他用笔墨写出了他的感受,让自已的“死亡”观淋漓尽致表达出了。

让人感到有趣是,林语堂从不避讳“死亡”二字,在他写的多部长篇小说中,几乎每一篇都会涉及到“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善始善终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都希望自己来的喧腾走的安逸,但林语堂笔下的人物,不是夭亡就是未婚而终,就比如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第二部分《庭院悲剧》,展现了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

林语堂将“死亡”化作一个“情结”,深深地埋藏的心中,这也让他更为准确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理智告诉我们 ,我们的生命就象风中的残烛 ,寿命使大家平等如一。”这是林语堂对“死亡”清晰的认识。在他看来,生命是充满戏剧化的,一次冲动,一次疾病,一次误解都将会成为“死亡”的引路者。佛说:一叶一菩提,花开一世界。生命短暂的一瞬间,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现实面前,“生命”和“死亡”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二、是终结,也是开始“自然的韵律有一道法则,由童年、青年到衰老和死亡。”林语堂把人的生命比成一年四季,自然循环着,完成了“死亡”之后又重新再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死去代之而来的是成长起来的儿孙。”这样一想,总会觉得“死亡”不可怕,虽然留有遗憾,但内心更多的是坦然。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也展现出了生命的循环。年轻稚嫩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接手取代了长辈的位子,年岁渐高的长者一个个衰老病死,这都是在自然循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笔下的红牡丹的丈夫的“死亡”,在林语堂心里,这“死亡”是个起点,换来了红牡丹的自由,打开了原本拷在红牡丹夫妻之间的锁链,间接的的展现出了“死亡”的自然循环。

三、因为美丽,所以不舍一粒沙子见世界,一朵花里见生命。生命活着终究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体会到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逝去了生命,怎么体会到爱情的美好,自由的可贵呢?没有了生命,一切愿望将成为梦中的幻影。

可以看出,林语堂已经看开了“死亡”,比如《风声鹤唳》中描绘的苹苹的死,他将小小的生命化作摇曳在风中的落叶,虽然孤单但是飘得快活,努力地飘向自己向往的远方,成为永恒。同样是“死亡”,但总觉得没有那么可怕。白驹过隙,上了年纪的林语堂常常流泪,特别是遇到天空晴朗的日子,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看到绿油茂盛的植物。

在他眼中,生命弥足珍贵,他舍不下自己的人生,舍不下这个曾经给他带来“酸甜苦辣”的地方。林语堂时常感叹,“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正是因为他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才让他知道生命的短暂。所以在有限的时光里,只有紧紧的拥抱着生命才能拥有它带来的快乐,才能体会它特有的美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