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放弃智勇双全的樗里疾,立嬴驷为国君,他是怎么想的?

秦孝公为何放弃智勇双全的樗里疾,立嬴驷为国君,他是怎么想的?
2022年06月16日 10:38 情怀与历史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对于秦孝公来说,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位君主。在秦孝公之前,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较弱的诸侯国。但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并推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崛起,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前,《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不久之后,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为何放弃勇敢多智的樗里疾,立嬴驷为国君,他是怎么想的?一首先,就秦孝公来说,最终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嬴驷,也即大家熟悉的秦惠文王。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秦孝公的儿子中,还有一人可以竞争君主之位,他就是樗里疾。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赵氏,名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出自战国七雄中的韩国。秦人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也即在秦国百姓的心目中,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除了智谋上堪称一流,樗里疾还是一位南征北伐的武将。比如秦惠文王在位时,樗里疾经常率军攻打魏国、赵国、楚国等大国。

可是,秦孝公却选择立嬴驷为国君,放弃勇敢多智的樗里疾。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孝公之所以没有传位于樗里疾,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并且在年龄上小于嬴驷,而嬴驷则是秦孝公的嫡长子,也即出身的不同,是秦孝公放弃樗里疾的重要原因。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王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比如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天下,以此建立隶属于周王室的诸侯国。在周朝时期,宗法制中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因此,就嬴驷和樗里疾来说,嬴驷作为嫡长子,继承秦国君主的位置,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樗里疾智勇双全,但是,樗里疾既不是秦孝公的嫡子,也不是长子,自然没有资格和嬴驷争夺秦国君主的宝座。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所有诸侯国都遵循的。比如赵国的很多君主,就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王位的。因此,这就需要说到嬴驷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了。三另一方面,虽然樗里疾勇敢多智,甚至在嬴驷,也即秦惠文王之上,但是,就后者来说,却拥有作为君主的果断。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秦惠文王便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处死。虽然秦惠文王处死商鞅,是饱受争议的。但是,因为当时商鞅的威望,完全在秦惠文王之上,已经是功高震主了,所以,在笔者看来,出于巩固自己位置的考虑,秦惠文王必须要除掉商鞅。

在果断除掉商鞅之后,秦惠文王不仅坐稳了秦国君主的宝座,还继续推行商鞅变法,这让秦国的国力得以继续增强。更为关键的是,秦惠文王在位时,果断消灭巴国和蜀国,并重用张仪等出自山东六国的人才,这促使秦国得以继续向中原之地扩张。四最后,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的果断一面,无疑是秦孝公选择他继承王位的重要一面。除了性格果断之外,嬴驷相对于樗里疾,还具有知人善用的优点。秦惠文王在位时,任用张仪分化山东六国,也即离间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之间的关系,派遣司马错等人消灭巴国和蜀国。至于樗里疾这位智勇双全的人才,也在秦惠文王手下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比如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凡此种种,无疑体现出秦惠文王知人善用的优点,这显然是作为君主的重要品质。

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西楚霸王项羽。但是,刘邦知人善用,拥有韩信、张良、萧何等人才的辅佐,这促使其得以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同样的道理,秦惠文王虽然不如樗里疾勇敢多智,但是,他会识人和用人,这就完全可以胜任秦国君主的位置。总的来说,嬴驷在位时,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始皇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樗里疾也获得这位兄长的重用,成为秦国历史上的名将。对于嬴驷和樗里疾,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