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角落里,疯长的“蛋圈文化”

隐秘角落里,疯长的“蛋圈文化”
2024年03月04日 22:51 极点商业

当《蛋仔派对》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社交货币”,“蛋圈文化”便悄然而生。

作者|刘珊珊

编辑|杨 铭

当一名小学学龄期女童,在号称“可爱Q萌”的游戏中被不法分子盯上,遭遇如同噩梦般的“隔空猥亵”,所涉游戏是否有责任?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1月报道,2023年9月22日,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法院以猥亵儿童罪,一审判处孙某某有期徒刑7年。

一双经由热门低龄游戏,伸向未成年人的猥亵“黑手”,至此浮出水面:2023年4月,江苏泰州姜女士无意间在女儿手机中发现一些裸照和视频,仔细查问后才知道,女儿在游戏《蛋仔派对》里结识了一名“出手大方”的网友,在游戏里为她购买游戏道具、皮肤,但要求小姜女儿拍摄发送自己的裸照或视频作为交换。

姜女士果断选择报警,同年4月20日,在上海某餐饮店中做厨师学徒的孙某某被逮捕。

根据孙某某交代,《蛋仔派对》里有一个未成年玩家聚集的游戏广场,孙某某主动搭讪未成年女孩并加好友,表示可以赠送道具、皮肤,并提出一些要求……这些涉世未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未成年,就此一步步落入孙某某精心布置的陷阱中。

从上述案件看,《蛋仔派对》游戏中备受未成年玩家追捧的“氪金”道具、皮肤等,是此类犯罪关键诱饵。

作为网易旗下打造的“8+”类糖豆人游戏,《蛋仔派对》在2023年席卷低龄群体,也是网易2月29日晚公布的2023年收入首度突破千亿财报重要支撑。

此前,“显微故事”曾提及,在圈层化日趋大众的今天,这款游戏内形成了一种让未成年群体难以割舍,却逐渐走向畸形的“蛋圈文化”。

这里,笔者结合半年来的观察,尝试厘清所谓“蛋圈文化”究竟是什么,流行背后原因是什么?平台又如何“默许”了这种“蛋圈文化”?又会给未成年群体,造成什么隐秘而深远的影响?

01

“精准狩猎”下的攀比之风

根据36氪数据,《蛋仔派对》目前拥有5亿年轻用户。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蛋仔派对》00后用户占26.3%。从身边观察可以看出,这款游戏的主力玩家有大量的小学生。

海量的未成年人,正是构建“蛋圈文化”最庞大的用户群。

研究《蛋仔派对》不难发现,作为一款休闲游戏,《蛋仔派对》为了刺激用户的攀比和虚荣心,其从收入模式、营销模式、UGC内容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置”。

来源:网友提供

“蛋仔最低段位为鹌鹑蛋,其次为鸽子蛋,最高为巅峰凤凰蛋、无敌凤凰蛋,只有游戏顶级玩家才能获得这个称号。”一位《蛋仔派对》玩家说,对未成年玩家来说,谁不想成为巅峰甚至无敌凤凰蛋,在小朋友中炫耀?“毕竟,这代表着玩家在游戏中的身份地位。”

如何获得巅峰称号?如果时间、游戏技巧不够,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实现,比如通过地雷、弹球、咸鱼等道具,快速上分——显然,这些道具大多需要充值购买。

再比如,登录加载游戏过程中,《蛋仔派对》弹出的小提示是“关卡玩腻了,去蛋仔乐园逛逛吧”。此后,会自动加载到活动中心——也就是各种抽奖页面。进入游戏大厅后,导向第一个地方是蛋仔盲盒店。

线上抽盲盒得皮肤的方式,更容易让未成年人上瘾,甚至是诱导诸多未成年人无节制消费、攀比心理的“罪魁祸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模拟了人类对盲盒一类产品成瘾的心理机制。盲盒的销售方式,正是斯金纳实验在消费市场的翻版。

在《蛋仔派对》中,抽一次原价60蛋币,也就是6元人民币的“盲盒”,是游戏设置最重要的收入模式——游戏中的配饰、服装、皮肤颜色、表情,包括联名IP道具大多是以“盲盒”形式抽取。

“每隔一段时间,游戏就会推出精美皮肤,通过抽盲盒方式获得。”9岁的芊芊说,她最喜欢的是“盲盒皮肤”设定,最羡慕的是游戏中集齐各种皮肤的姐姐。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抽盲盒的方式并不鲜见,但是《蛋仔派对》是当下中小学生中最火爆的游戏,可能此前从未有一个游戏甚至App,能让如此大量的、来自各地甚至各个阶层的未成年人在这里聚集,因此带来一个新的催化剂——“同辈压力”。“攀比”之风在未成年人蔓延之后,因为“同辈压力”的存在,极易获得病毒式传播。

所谓“同辈压力”,是指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避免被排挤,而选择按照同伴规定的规则,去思考或行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根据一项来自Steinberg和Monahan (2007) 的实验结果显示,青春期之后,青少年获得更多的自我信念和认知,“抵抗同辈压力”影响的能力逐渐增长,但在14岁以前,未成年人更易受同辈压力影响。

来自Steinberg和Monahan (2007) 的实验结果:14岁以前,未成年人更易受同辈压力影响

《蛋仔派对》所建立的强大社交机制,无疑加大了未成年人的“同辈压力”——通过“蛋搭子”的“CP组队”方式,满足未成年社交需求同时,通过虚拟道具去刺激未成年人的攀比、话语权欲望。

在知乎,一位答主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春节期间回老家,村头巷尾小孩扎堆不是为了放炮仗,而是全凑在能蹭网的地方打《蛋仔派对》。很多小孩都花1288元充值购买龙年载具,最让他吃惊的是组队充值——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游戏充值还能组队。

比如,一个小孩多充点,能带着没啥钱的小孩一起享受福利,形成“充值就是高人一等”的消费倾向。最离谱的是,谁有龙年载具,谁充得多,谁就可以命令其他小孩做其他任何事情。

这种地位,甚至答主请他们喝奶茶吃钵钵鸡都没用。因此,很多小孩都不惜用零花钱、压岁钱,甚至父母、长辈手机偷偷“充值氪金”。

来源:某种草平台

为满足攀比、虚荣心,很多未成年不惜“疯狂氪金”的例子常见于报端。

“北青网”报道称,9岁女孩偷奶奶身份证,玩《蛋仔派对》充值17万元;“新黄河”曾提及,11岁男孩在《蛋仔派对》抽盲盒,花光家里4万多元积蓄。《新京报》的案例更为惊人,一个有数百位家长的联络群里,590余个孩子充值490余万元,充值数额多在2000元到1万元不等,其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未成年人处于社交能力发展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和关系。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需求。”一位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重庆大学相关人士说,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极度认同感和参与感,如果班里同学都在玩某款游戏,而他们不玩,就会感觉自己没有朋友、没有圈子,从而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

最后,又会因为攀比心和虚荣心,沉迷其中。

更重要的是,像《蛋仔派对》这样的休闲游戏,为吸引更多未成年人充值,《蛋仔派对》几乎以平均10天一次的联动方式,囊括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猪猪侠、果宝特攻等小学生喜欢的IP进行联动,推出“盲盒”抽奖,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营销推广力度,进行裂变式的传播。

就这样,当虚拟社交、盲盒抽奖、裂变式传播、游乐园生态以及低龄儿童钟爱IP限定款皮肤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蛋仔派对》的“精准锚定”异化着未成年人的社交行为,在“同辈压力”之下,畸形的“蛋圈文化”渐渐滋生。

02

在“蛋仔”中乞讨的未成人

如果零花钱无法支撑其消费道具、皮肤怎么办?很多未成年人想到的方式,则是利用《蛋仔派对》的组cp机制,在游戏中网络乞讨,甚至求领养。

在社交平台,一位用户以“蛋仔这个小孩别跟我索要礼物”发帖,一位宝宝蛋加了他,“狗皮膏药式”的索要多次礼物。即便删除了好友,三番五次依然能收到索要礼物的消息,不胜其烦。

来源:某种草平台

《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称,“蛋仔派对专区”里,有不少用户自己蛋仔账号、真人照片、联系方式等,发布征友帖“求领养”,其中不乏自称未成年的用户自报诸如“本人女,14岁”“找个可以领养我的”。

类似案例在《蛋仔派对》公共频道、网易大神社区内更是常见,为了“索要礼物”,有未成年和小学生毫无保护分享个人隐私,“蛋圈文化”开始进一步滑向擦边和软色情。

在“公共频道”,大尺度开黄腔软色情现象普遍。根据“极点商业”此前体验,其“公共频道”短短几分钟内出现大量“擦边球”言论,如“姐姐你对象不会吃醋吧?”“你要把我啃秃了”“你吃我的什么”……

从最新观察来看,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大量用户晒出自己遭遇“开黄腔”“性骚扰”“隔空猥亵”的真实经历,发帖投诉和担忧。

来源:某种草平台

“蛋仔可是年龄8+的游戏,小朋友这么多,性骚扰这么猖獗,合适吗?有没有想过这对小孩会留下多长久的伤害?”不少用户就愤怒质疑:官方平台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进行有效监管?

开黄腔软色情现象泛滥背后,类似孙某某的“隔空猥亵”的违法事件,在《蛋仔派对》或许并非个案。

比如,有用户就在社交平台晒出截图,称自己作为未成年用户,在《蛋仔派对》公共频道被多位玩家“造黄谣”。由于《蛋仔派对》里好友大多是同学,并且“黄谣”是公共频道出现,对自己生活、学习产生了严重影响。

“未成年往往不懂其中危害,这非常可怕。”一位观察人士认为,背后透露的是,少部分未成年为了道具和皮肤,失去思考和判断力,认为只需要晒擦边照,甚至配合喊一声“哥哥”,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道具和皮肤。

这样的游戏社交环境中,开黄腔软色情、网络暴力和欺凌,甚至是试图情感操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03

层出不穷的“定向”诈骗

皮肤和道具对于未成年人强大的吸引力,也引起了不法分子的关注。自《蛋仔派对》上线以来,游戏中相关诈骗案例便如影随形,且呈现日益猖獗之势。

去年11月,南京网警发文《家长们请注意!警惕“蛋仔派对”背后的陷阱》指出,骗子也抓住了这款游戏的吸引力,为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制”了系列骗局。

宁夏“平安东宁”警方政务号曾提及一个典型案例:银川市一居民报警称,其孙女用手机刷短视频,看到有人自称可以免费刷“蛋仔派对”的游戏皮肤,后按照对方所说步骤进行操作,先后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进行转账共计27万余元。

广东东莞同样发生了涉及数十万金额的蛋仔派对诈骗案例。去年6月,广东东莞陈先生儿子因为玩《蛋仔派对》遇到了骗子,对方以领取“蛋仔派对免费皮肤礼包”为诱惑,连吓带骗,将36万元巨款转走了。

此外,“淄博网警”、“锦州网警”等数十家警方机构专门发文提醒,各地涉及《蛋仔派对》案件多发,骗子往往打着“免费赠送游戏皮肤、道具”等名义,引诱青少年一步步上当受骗,损失金额数百元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2024年以来,《蛋仔派对》未成年人玩家被骗案例,仍然不绝于耳。3月1日,据成都日报报道,张女士女儿小霞(化名)经常通过平板玩《蛋仔派对》,看到有免费领皮肤的页面,便加了陌生人好友,在对方的引诱下修改了密码,最终被骗2万余元。

从根源来看,还是未成年人对于游戏内皮肤的病态追求,成为了骗子的‘靶子’。”上述观察人士表示。

《蛋仔派对》相关的诈骗案例,其手段不可谓不拙劣。恰恰是大量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聚集、攀比氪金成风的游戏环境,让哪怕这样的拙劣手段都能够轻易取得成功。换句话讲,骗子们盯准这个游戏下手会让诈骗相当有效率。

《蛋仔派对》无疑成为骗子们的“风水宝地”。

04

隐秘而危险的“蛋圈文化”

当《蛋仔派对》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社交货币”, “蛋圈文化”便悄然而生。

目前,业界对“蛋圈文化”并无准确定义,可以肯定的是和IP打造——奥特曼、熊出没等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文化现象相比,完全没任何关系。

结合上述内容,以及“极点商业”对“蛋仔派对”长期观察来看,“蛋圈文化”可以大概定义为:在同龄人大量聚集的《蛋仔派对》游戏中,未成年玩家为了获得稀有皮肤道具等,滋生出的一股不良风气,包括“疯狂氪金”、“在线乞讨”、“色情擦边”等一系列畸形现象,甚至衍生出“隔空猥亵”“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从观察来看,“蛋圈文化”和“饭圈文化”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具有高社交性、认同感以及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特点。

“蛋搭子就是交朋友。”小西说,每次上线之前,她都会拿出电话手表“摇人”,“然后同学朋友们就会想方设法上线,相约在游戏大厅,这是我们找到认同感和交友重要方式。”

和曾经的“饭圈文化”一样,所谓“蛋圈文化”也在攀比氪金、网络乞讨求领养、擦边软色情、网络暴力欺凌等一系列荒诞现象中,变得畸形。甚至,成为“隔空猥亵”“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滋生土壤。

如果说,精准狩猎未成年人,只是商业上的手段。那么在赢得更多收入的同时,《蛋仔派对》却在社会责任上,缺失明显,甚至有误导之嫌。

从官方最新宣传来看,“蛋仔”构建的是一种“00后潮流文化”——甚至是“父母一起玩的游戏”。其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未成年人、家长可以信任的游戏。

问题是,《蛋仔派对》这并非一款只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低龄游戏,也没有进入门槛限制,在未成年人和家长“信任”同时,轻而易举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他人利用,甚至被骗子频频盯上。

从商业角度来看,生态飞速扩张的《蛋仔派对》的确成功了,也毫无悬念成为网易游戏营收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网易最新财报,2023年网易总营收1035亿元,其中游戏业务营收入达816亿元,较2022年增长9.4%,增幅领先于整体及其他业务。而网易旗下在线游戏净收入约贡献游戏业务收入的92.9%。丁磊在财报中明确提到,增长主要由《蛋仔派对》等手游带动。

这显然离不开大量未成年和小学生的涌入。

不过,对网易这样一家成立26年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商业成功并不代表一切——背后,是上海消保委点名《蛋仔派对》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是上万家长在各大平台维权无门的愤怒投诉,是各大媒体对日渐畸形“蛋圈文化”的持续披露。它失去的,不仅是家长和社会信任,更是一家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