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布局耐心资本,中国银行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加速布局耐心资本,中国银行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2025年04月01日 10:57 财经众议院官微

3月26日,中国银行披露了2024年业绩。这家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的金融巨头,再次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双增长的成绩单。

业绩发布后,中国银行管理层回答了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交流中,高管们不仅解析了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密码,更介绍了过去一年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种种创新性举措。

正是这些创新性举措,让中国银行在过去的一年频频引发市场关注。从豪掷215亿参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到设立规模300亿的科创母基金,再到拿出1万亿专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这家国有大行正源源不断向市场引入新的“活水”。

这些新的“活水”,显然不仅仅是银行业所轻车熟路的信贷投放,而是政策和市场层面所热议和期待的“耐心资本”。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表示,下一步将优化综合经营战略布局,加快投行、资管、投资等综合化专业能力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竞争力。

这无疑表明,百年中国银行,正在一盘更大的棋局上频频落子。

耐心资本“头雁”

在耐心资本布局上,中国银行创造了多个“第一”。

2024年8月,中国银行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这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尚属首次。

据了解,该母基金由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证券担任发起单位和管理人,联合地方政府、产业龙头分批分期设立,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在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区域和节点城市快速布局,积极助力重大科研实力提升,有效服务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

3个月之后,该基金再有进展。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中银证券共同发布合作中银大湾区(深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金,规模50亿元。这是中国银行300亿元科创母基金在深圳布局的首个项目。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中国银行扎实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工作,着力打造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已与全国18个试点城市全面达成基金合作意向,并已完成北京、苏州、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8支股权投资试点基金的工商设立。已储备优质科创企业项目超过100个,重点覆盖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赛道,并完成多个项目的立项和投资审批。

实际上,自去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已经在紧锣密鼓推进耐心资本落地。2024年5月27日,中行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15亿元,与其他国有大行一起参与投资,这也是国有大型银行首次使用自有资金参与集成电路国家大基金投资。

今年1月,中国银行再次出手,出台了《中国银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债合计不低于3000亿元,同时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相适配的专项制度保障,服务产业链各环节金融需求。

有行业人士表示,中国银行频频出手,助力耐心资本供给,为当前市场注入全新动力,这既推动了科技金融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也支持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履行了国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

探路金融服务“新范式”

中国银行扩大股权投资试点,不仅仅是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国银行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出了扶持企业成长的科技金融服务“新范式”。

围绕科技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制定了针对性产品服务策略,推出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持续完善优化与科技型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信用评价模型,打造“全周期覆盖、全场景适配、全要素协同”产品服务矩阵,增强授信能力与科技金融的适配性和精准度。

中国银行还通过持续统筹推进“科创生态伙伴计划”与股权投资试点业务,不断完善以服务科技企业为核心、以股权投资为牵引、“股贷债保”深入联动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据悉,“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吸引了政府、智库、投资机构、科研院所、产业合作方等生态伙伴参与;计划实施以来,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个科创活跃地区构建科创生态圈,与400余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为400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股、贷、债、保、租”多元化金融需求对接服务,赋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发展,以支持科技企业为核心,打造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体系。

截至2024年末,在科技创新综合化金融供给方面,中国银行已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券和投行等综合化金融支持超7000亿元。

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释放科技金融乘数效应。推广科创生态伙伴计划,升级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服务,打造“中银科创智能化系统”等数智创新产品,实现民营企业客群线上批量触达和需求对接。

除了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中国银行还发挥全球化经营优势,借助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1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清算行网络,为有跨境发展需求的科技企业提供结构化融资、跨境并购、供应链金融、外贸新业态金融等方面“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助力企业“引进来”国际科技资源,“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

中国银行表示,该行将充分依托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更好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头雁效应”,持续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提供一体化“商行+投行+跨境”“融资+融智+融商”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银行的大棋局

财报显示,2024年,中国银行新增1.8万亿元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同时,中国银行自身也稳健发展,各项财务数据表现良好。

3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财政部拟以不超过165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认购全部股份,用于增加中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这意味着,中国银行的资本基础将进一步夯实,资本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稳健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中国银行将有能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在业界看来,中国银行加速布局耐心资本,是基于对当前金融形势的深刻理解,是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战略转型。

近日,在2024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解释了战略转型的底层逻辑。他认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葛海蛟分析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重抵押、重担保的传统商业银行信贷难以完全匹配创新发展趋势;

二是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供给相对不足,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三是在金融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金融产品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四是在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依然不足,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金融要素差异化配置、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葛海蛟表示,在国内低利率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要找准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平衡好功能性与盈利性的关系。

正是基于对当前金融形势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认识,中国银行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答卷中不断谋新篇、开新局,近来包括扩大股权投资试点、创新科技金融“新范式”、加速布局耐心资本的系列动作,正是中国银行面对新挑战而展现出的新作为、新举措。

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强化与内外部投资、证券、融资担保、保险等机构合作,加速布局耐心资本,共同培育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银行表示,要坚定发挥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干家、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要更加紧密地将自身发展放在大局中谋划和推动,优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书写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行新篇章。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