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咖啡行业疯狂内卷时,一尺花园却把咖啡做成了城市的“流量枢纽”,开一店火一店。
看似非标的生意,却成功复制到18个城市71家店,多店月营收超百万,好的门店年营收近1900万。
佛系卖咖啡,它有哪些“反常识”的商业逻辑?我和一尺花园合伙人张梦翔聊了聊。
“佛系”卖咖啡
为什么开一城火一城?
在大牌云集的咖啡圈, 一尺花园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不参与价格战,极少宣传自己的咖啡有多专业。然而一杯三四十元的咖啡,却让大批顾客“驱车60公里专程去排队喝”。
在行业盛行“小店模式、轻资产扩张”的当下,它却专注于开大店,“1000平左右是标准面积”,实际选址时并没有上限,位于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门店,室内面积超过2000平。
选址也和其他咖啡馆大相径庭,避开人流密集的市中心,而是选择一些近郊远郊的古宅、工业遗址、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等“冷门区域”。
比如浦东红窑店(原1969年制砖厂)利用拱形门洞和烟囱打造工业怀旧场景;松江广富林店藏身300年历史的范景文故居;北京琉璃窑店可感受千年琉璃烧造技术的华丽璀璨。
进入一尺花园的门店,听不到标配的“咖啡馆白噪音”,也闻不到浓郁的咖啡香气。点单时没有复杂的产地、品种、烘焙程度等介绍。
可以说,这是一家相当佛系、不像咖啡馆的咖啡馆。
而这些“反常识”的操作,却成就了一尺花园。
在刚刚结束的小长假,一尺花园在很多城市成了当地“附近的远方”,消费者携家带口,一待就是一整天。
顾客愿意驱车60公里排队的陶家宅店,年营收近1900万;2024年,仅上海浦东区域的门店就接待了217万人次,总营收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59%。
今年一季度,一尺花园联合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尺指数”。通过客流量、好评度、成长性等14项指标评估区域商业潜力,形成“品牌入驻—区域升值—数据反哺”的闭环。
不夸张地说,一尺花园开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地标,被消费者称为“地标制造者”。
“上海有8000家咖啡店,我们想做这8000家以外的咖啡店。”这是一尺花园创始团队的初衷。
8000家以外的咖啡馆,是怎么做的?又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发?
咖啡馆最重要的
并不是“咖啡”?
一尺花园,是一个对咖啡没有执念的品牌。
张梦翔介绍,一尺花园是一个从消费者需求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品牌,一开始并没有清晰的定位要做咖啡或者其他业态。
首店陶家宅门店,最初是一个上海郊区的民宿,因为很多住宿的客人早上需要喝咖啡,所以增加了咖啡产品,客人有就餐需求就增加了简餐。
“目前每家店的SKU大概150个,有中式简餐、西式简餐、咖啡、饮品、甜品、酒饮、下酒小菜等,品类十分丰富。”
简单来说,在一尺花园,一个顾客可以从早上待到晚上,能满足早咖、早午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酒等全时段需求,而这其中,咖啡的占比其实并不高。
“门店餐和饮的比例大致为7:3,饮品包含了咖啡、茶饮、酒水等。”
门店氛围布置中,没有大牌咖啡机的展示,也没有各种产区咖啡豆的陈列。点单时也不会介绍风味、萃取、烘焙程度等复杂的咖啡知识,不执着黄金萃取。
咖啡产品基本上是一个季度上新一次,和咖啡行业卷起来的“月月上新”相比,十分佛系。
当门店没有精品咖啡的“说教”后,顾客反而没有了必须品出“柑橘坚果”风味的负担,完全可以把咖啡当成一个场景道具,沉浸式享受空间。
正如有媒体评价,“一尺花园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城市温度。”
当咖啡成为道具后,消费者的期望是这家店本身,而不是一杯咖啡的创意、口感、价格等,咖啡馆由此真正摆脱了价格内卷、上新内卷。
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利于拓宽人群,让白领以外的人群愿意走进咖啡馆。
从一尺指数看到,在“一尺花园”的客群中,女性占比70%以上,这其中家庭消费占比45%~52%。
“很多都是周末全家一起到店,从早上玩到晚上,把门店当成了一次微度假。”张梦翔介绍。
或许放下对咖啡的执念,才能开好一家咖啡馆。
重构咖啡价值
引领“第三空间”革命
一尺花园给行业带来的第二个启发,是对“第三空间”的重构。
长久以来,在没有咖啡饮用习惯中国市场,咖啡一直都是以“空间”取胜的。
从最初的“岛系咖啡”,到星巴克的不断扩张,以及一度风靡的韩系咖啡馆,如咖啡陪你。
一尺花园的成功,让我看到,消费者对第三空间有了更高诉求,原来追求标准化和效率的“第三空间”模式,已经不太符合当下需求了。
一定程度上说,一尺花园引领了一次“第三空间”的革命,核心侧重2个点。
1、抓住“微度假”经济,成为“附近的远方”
一尺花园的理念是“与自然共生”,店内存在感最强的不是装修布置,而是大面积的绿植造景。
“公司有个植物组,由十几位园林专业、植物爱好者、美学设计等专业人士组成,主要负责每一家门店的植物种类和造景搭配。”
张梦翔介绍,一尺花园每一家店内,至少有20~30种不同植物。门店有专门的植物养护SOP,以及植物检测仪器,定期检测土壤的湿度等。
除了室内,一尺花园对户外空间的设计也颠覆传统逻辑:美兰湖店5400㎡的草坪可供露营、飞盘;陶家宅店用帐篷营造“城市绿洲”;世纪公园店藏身水杉林,四季景致皆成看点。
这种“自然友好型”场景精准击中后疫情时代“微度假”需求,将第三空间升级为“半日游目的地”“附近的远方”等。
2、赋予老建筑新生命:让空间成为城市IP放大器
一尺花园成功的另一个契机,是抓住了全国各地兴起的文旅热潮。
一尺花园选取有历史文化的老建筑,通过门店运营让被消费者遗忘的历史再次回归年轻人的视野。
比如济南大明湖店以“老残文化展”致敬历史;苏州平江路店注重书画体验;宁波陈宅店联名千年古街。
通过在地文化挖掘,将门店转化为“城市文化展厅”,甚至推动广富林遗址公园取消门票以吸引客流。
苏州太平老街店
一店一设、一店一故事,让消费者像参观景点一样,产生要把每一个城市的每一家店逛遍的想法。
在连锁咖啡品牌疯狂卷标准化的今天,一尺花园以“非标化”的空间运营模式,在废墟、古宅、公园甚至工业遗址中开辟出一条新路。
可以说,在一尺花园,咖啡只是入口,植物只是道具,它真正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生活提案”。
正如张梦翔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另一个咖啡馆,而是一个让时间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的容器,一个让文化传承下来的载体。”
或许,这正是商业的本质回归——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重新定义“无用之用”的价值。
在一尺花园,门店的座位并不多。张梦翔说,“人均面积超过5平米,为顾客体验放弃了部分对平效的追求。”
跳出咖啡“平效至上”思维,通过空间叙事构建情感联结。非标化场景的稀缺性,恰恰是抵御同质化竞争的核心壁垒。
一尺花园的成功,本质是一场关于“空间觉醒”的商业实验:它用咖啡作为媒介,以文化传承为亮点、自然为定位、打造“第三空间生存指南”。
对饮品行业的启示可浓缩为一句话: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既能读懂城市心跳,又能抚慰人心孤独的品牌。
统筹|艳子 编辑|子淇 视觉|江飞
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