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不解:为何中国人见过西方之后,依然偏爱中国?

美国作家不解:为何中国人见过西方之后,依然偏爱中国?
2023年05月19日 07:50 良生侃国际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长期歪曲报道,导致西方民众至今仍对中国抱有极大的偏见和误解。许多人对于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中国信息封闭、与世隔绝,中国民众完全不了解西方世界。

虽然每年都有几千万中国人出国旅游、工作,甚至长期生活在海外,西方媒体却对此视而不见。于是形成了奇怪的反差,被认为“信息封闭”的中国人,出国之后,却发现西方民众生活在“封闭”和“偏狭”的信息环境中,对中国一无所知。

《纽约时报》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就很有代表性,文章作者叫做彼得科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专栏作家,但就是这位“经验丰富”的作家,却对一个问题迷惑不解,那就是:为何那些“见过西方世界”的中国人,依然“偏爱”中国?

让科伊产生这个疑问的是一名中国学者,在中国长大,在美国求学,之后就读哈佛大学,如今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可谓获得西方学术界认可。并且在最近出版了新书,解释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奇迹,其中不乏对中国大加赞扬的内容。

科伊试图弄清楚,为什么这样熟悉西方的学者仍然偏爱中国。

在科伊看来,类似的中国学者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世界,并且“见过西方最好的东西”,一定会对中国采取批评的立场,但是事实却令他意外,用科伊的话说,“她仍然是一个骄傲的中国人”。

为了搞清楚中国人的态度,作者查询数据,有调查指出:在中国,95%的民众对国家充满信心,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只有33%,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对国家的信任。那么为何中美的差异如此之大呢?

其中一个原因来自文化层面。与西方不同,中国民众期望国家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不认为宏观经济干预是对所谓自由的侵犯。这与美国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根植于两国文化上的根本不同。

此外,西方舆论中有一个对中国的常见误判,那就是美国人总认为中国在一门心思与美国对抗,所作所为都是针对美国而来。但其实,中国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处理国内问题,“中国人并不总是想着美国”。

科伊引用中国学者的话说:中国的年轻人思想更开放、更有社会意识、更宽容,也更能接受多样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亲美。他们可能喜欢好莱坞电影和看NBA,也喜欢到西方国家旅游,但这与认同中国生活和文化并不矛盾。

在经济层面,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极力避免走向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即脱实向虚。相反,中国希望成为一个更大更聪明的德国,更有效地管理资本的扩张。换句话说,中国绝不会放弃制造业,反而要在实体经济上取得更大进步,提升技术水平和规模,以建成围绕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

从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即使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西方人固有的偏见,以及迎合偏见的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西方人仍然对中国极度无知。偏见导致曲解,曲解导致狭隘,狭隘最终导致了无知。

相比西方,中国人目前反倒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见识,与西方的狭隘形成鲜明对比,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可想而知,在未来的中美竞争中,那些沉浸在中国依旧封闭落后幻象中的西方政客,必将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