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异化世界中的殉道者与探索者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异化世界中的殉道者与探索者
2022年09月26日 23:12 德州冷墨欣语

将忍饥挨饿当作一种行为艺术,并以其为职业,这是不是很荒谬?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中,就描述了曾经流行的这种艺术。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饥饿表演为职业的艺术家。他可以长时间的粒米不进,甚至坚持40天之久,还装进铁笼子给人们欣赏,而他自己对这种艺术却无怨无悔。

这篇小说是卡夫卡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好友布洛德将自己的作品全部销毁,但他自己却一边流着泪,一边修改和校对《饥饿艺术家》,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篇小说极能体现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它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异化、现实生活的悖谬,以及抗争者的孤独。

冷漠庸俗的看客:人类生存状态的异化饥饿艺术家,表现出了卡夫卡对那个时代日益冷漠与庸俗的心灵的一种绝望。在饥饿艺术很流行的时候,当时人们十分喜爱这种艺术,甚至渴望每天都至少去观看一次。对于观众来说,饥饿艺术家自身的生存状况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将自己当成“看客”,以饥饿艺术家的痛苦为自己的快乐,甚至小孩子也热衷于观看饥饿表演艺术。钱迷心窍的经理、屠夫一样的看守,更是对这种艺术的讽刺。时间久了,人们开始对饥饿艺术产生厌倦。在饥饿艺术家死后,表演的笼子里换成了一只健壮的美洲豹,围观这只豹子的观众又络绎不绝。这和鲁迅笔下的看客有十分相似之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缺乏基本的同情心。比如阿Q在临刑前被游街示众,街上来的全是看热闹的“蚂蚁似的人”,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店里的食客也仍然只是以取笑他为乐。

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是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冷漠自私。如果说“食物”代表物质主义,“绝食”就代表理想主义,饥饿艺术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越来越物欲,同时也越来越冷漠的世界。心灵的麻木与委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孤独感与现代人如影随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饥饿艺术家》无疑是对麻木不仁的现代人的无情讽刺。异化的世界,造就了异化的人。在人海中,我们常常迷失自我。这不是一个人的困境,而是一个时代的窘境。卡夫卡并没有使用一句批判的话,却将那些这个异化的世界与异化的人,暴露在我们面前。

饥饿艺术家的毁灭:是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小说的结尾,他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他之所以愿意从事这项职业,是因为自己是找不到胃口合适的食物,并非真的喜欢挨饿。饥饿艺术家“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以一种荒唐的自虐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直到临终前,饥饿艺术家仍然有着继续饿下去的坚定信念。“食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隐喻着这个世界的真理与精神支柱。饥饿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探寻存在的意义,但是却始终没有找到。对他来说,这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不会被人理解。

其实,这也正是卡夫卡本人的写照。他之所以要在遗嘱中要求焚毁所有作品,似乎在说明自己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一无所获,这不正像是找不到合适食物的饥饿艺术家吗?然而,如同饥饿艺术家一样,卡夫卡没有勉强屈服于这个世界,而是以一种执拗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就像他对自己肺病的态度:“它只是一种公平的灾祸,但我并不把它看成一种灾祸。”卡夫卡,同样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对这个世界进行着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并不是以写作为职业,但他却对写作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热情,这正是他的作品打动人心的原因。很多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不少作品都是为了生计的勉强之作,而卡夫卡的作品,是真正以思考这个世界为出发点。卡夫卡的一生,如同饥饿艺术家一样,都是一首打动人心的交响乐,他们努力寻找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他以一种冷眼旁观者的态度来谈论死亡、孤独、恐惧、痛苦,展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与绝望,凸显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他似乎在提醒我们,如果人类拒绝反思,就永远会在堕落的世界里沉沦下去。卡夫卡为这篇小说留下的眼泪,既是为饥饿艺术家哭泣,也是在为这个让人绝望的世界哭泣。

结语奥斯卡 ·包姆评价说:“卡夫卡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感到对今天世界的绝望。他在恐惧的梦境的幻想中给世界以预言式的表达,他的作品不仅根植于他个人的命运,也根植于他时代的苦难之中。”庄子的梦,是一个蝴蝶蹁跹的、令人神往的梦。卡夫卡,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怖的但又真实的梦,是人类共同的噩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夫卡是艺术的殉道者,也是一个理想的探索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