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孔子第20世孙,被曹操以不忠不孝名义杀害,死前为幼子求情

孔融:孔子第20世孙,被曹操以不忠不孝名义杀害,死前为幼子求情
2024年04月06日 21:20 记者李满

“孔融让梨”故事中的主角孔融,长大后,真的如世人料想的那样成“大器”了吗?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会质疑“孔融让梨”背后的真实意图,说他让梨并非因为谦让,而是为了怕哥哥们打他,而做出无奈选择呢?

真实的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孙,生于公元152年,和孔子一样,出生在山东曲阜。他的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因出身在官宦世家,孔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文章一流,诗歌也极出众。少年时,就有才名。

幼年时代的孔融因出自名门,且有“孔融让梨”轶事的加持,他在乡人眼里是“必成大器”的存在。少年时代的孔融,又因父亲死后,表现出极大悲伤:“因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而被乡人称赞。

长大后,孔融因“有名士之风”,而享有极高的赞誉。

为官后,孔融敢于直言不讳,不怕得罪宦官,而受到司徒杨赐的赏识,从而一路官运亨通。根据史书记载,孔融曾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到此,“好孩子”孔融不负众望地成了“大器”了。然而,世间万物总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也慢慢走了样。

孔融40岁那年,在与好友祢衡闲聊时,竟发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该言论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绝对称得上大逆不道。以下是他这番言论的原话: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母无恩,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

这话的意思,看字面就非常清楚了,他是在从根本上否认“孝道”。他认为:父亲对子女是没有什么恩的,因为他们生下子女,从根本上而言,就是情欲发作而已。

他还认为:母亲对子女也没什么恩不恩的,因为母亲十月怀胎生下子女,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也是基于此,孔融认为:如果有粮食,宁可给陌生人也不愿意拿给父母吃,因为他们于子女“无恩”。

天知道,孔融说出这番话时,他所处的封建时代,还是个“以孝治天下”的年代。他公然发表这样的言论,用今天的话说,着实有些“毁三观”了。

孔融的这番言论被流传开后,世人对孔融的印象大打折扣。

在挑战“孝道”的同时,孔融还不遗余力地展示他残暴的一面,而这一面的展现,则是他之世界观的外现。

能彰显孔融之残暴面的的无数事件中,有两件非常典型。先说说第一件:收税。

孔融曾被董卓打发当北海相,当时,因北海黄巾军余孽肆虐,百姓们生活非常贫困。偏偏,在这种境况下,还连年灾荒,导致庄稼收成极差。收成不好,税收当然也就不足了。

孔融手下有个官员是个体恤民情的主,他见百姓水深火热,便建议孔融说:“要不今年先免税收,等明年再收?”

一般人听到不那么悦耳的建议,顶多将提建议者责骂一顿,再不济,就革他的职,可孔融并不如此,他先怼下属道:“税收上不来,明年我这北海相还要不要做了?”

很显然,下属心里想的是百姓,可孔融想的是他自己的官帽。怼完下属后,他竟直接命人将这个提建议的官员给杀了。

杀了劝他“免税收”的官员后,孔融继续施行他那强硬的收税政策。为了执行政策,他还恣意残杀税务人员,直弄得北海郡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孔融还在发现税收数目不对后,一连斩杀了五个出去监督收税的督邮。此事后来被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记载在了《御览》中,原文是:

“(孔融)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行到此,孔融便与世人印象里那个“让梨”的孔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影视剧中的孔融

另一件“典型”的、能彰显孔融之残暴面的事件,被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下来了,原文是:

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孔融在当北海相的时候,有一日路过一个坟地,看到有个人在坟前哭自己的亡父。此人哭得声音很大且哭声极惨,可是他的面容看起来却并不憔悴。于是,孔融便以“不孝”之名义,命人将这个哭坟的儿子给杀了。

也是自这以后,北海当地的哭坟者,哭得一个比一个凄惨,有的人哭坟时,还故意胡子拉碴以显出“憔悴感”。

孔融滥杀无辜的背后,是他对“名士”之虚名的变态追求。这种变态追求,颇有点类似于现当下为了博流量,或者维护人设而刻意“表现”。

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士风范,在北海郡任太守期间,孔融专门结交奇人异士,并终日与他们混在一块,且专挑“风雅”事来做。对于名士而言,最大的风雅,当然是饮酒作乐、高谈阔论了,这两样,孔融几乎每日都要做。

为彰显名士风范,孔融还提出过很多诡辩理论,这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理论,与现如今的各种网红为了流量而发出的各种“雷人”言论,颇有点异曲同工。

东汉末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一起结伴同行。同行很久后,他们出现了缺粮的窘境,于是,管秋阳就对弟弟说:

“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会一起饿死。”

最后的结果史书记载得很详细:为了活下去,兄弟俩真的将同伴杀了,并且吃掉了。这事发生后,主流对他们兄弟俩进行了强烈谴责。可名士孔融却站出来说:

“ 三人同行,两人聪俊,一人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这话暴露了孔融对人命的漠视:聪明人把愚蠢的人吃掉,是天经地义,愚蠢的人,就不配活着,吃掉愚蠢的人,就和吃掉一只动物,其本质是一样的。

孔融的这一理论,与日军侵华时残杀中国百姓而食之时,所采用的理论:异曲同工。

右为影视剧中的孔融

孔融此语,在成功为自己迎来关注的同时,也让今天的世人见识了他的诡辩之术。孔融这一番“人肉可食”的观点,当真是惊世骇俗,世人在此后不再相信孔融的人品。

除了诡辩外,孔融为表现名士风范,做过很多离谱事,其中最离谱的一件事便是:为表现自己的“临危不惧”,在敌军打到北海时,依旧在太守府饮酒作诗、谈笑自若。

因孔融在北海不作为,且对贤士的忠告置若罔闻,北海越来越弱,最终陷入敌军频繁来犯的困境。

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兵攻打北海,他这次率兵来犯,是铆足了劲。这场仗,一直从春天打到夏天。为了守城,守军每天浴血奋战,最后竟奋战到只剩下几百人。

可这期间,为了维持自己名士之“临危不惧”的形象,孔融摆出了一副超凡淡定的姿态。他只每日与那些奇人异士们谈笑风生、饮酒吟诗,完全不把战事放在眼里。

战士们来汇报战事时,无论他听到了什么,都始终面不改色。几个月里,他从未亲自督战,自然也不会关心将士的死活。

直到将士来报说“守军只剩下区区几百人”时,他的眼神里,才现出一丝惊诧。孔融的举措当然让城中将士气愤不已,可孔融是名士又是领导,他们终究只能又气又恼地杀敌。

之后,他为了保全自己名士的风范,竟在袁谭破城之际,率亲信悄悄逃往了山东。

逃走时,孔融为了能更显“从容”,竟将自己留在北海的妻妾和子女全部抛下了。之后,他的妻妾和子女均被袁谭所俘虏,且下场着实凄惨。

孔融像

这段历史,被《后汉书》记载下来了,曰: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孔融弃城逃跑,这事极严重,按照当时的律法,他应当被处以极刑。可因为当时的丞相曹操欣赏他的才华,他侥幸逃过死劫。惜才的曹操,甚至还在此后提拔他为了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按理,对于对自己“网开一面”的曹操,孔融应当多几分感恩。可孔融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名士”风范,孔融在此后,将“作死”演绎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孔融这位名士,在世人眼里的最大特点是“敢于仗义执言”。为了维持这一名士风范,孔融经常和曹操对着干,他甚至不惜为了这个风范而对曹操进行各种冷嘲热讽。

孔融最有名的一次“讽曹”,发生在曹操攻下邺城之后。

攻下邺城后,曹操长子曹丕贪图袁熙之妻甄氏的美貌,私纳为妾。孔融与曹操说: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不知孔融这话是在讥讽自己,于是便问:“出何经典?”很显然,曹操也懵了,毕竟历史书上,从来没有说妲己被赐给了周公。

孔融见曹操发问了,便不急不慢地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很明显,孔融这话,是在讽刺曹操父子行为荒诞,讥讽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古制。

曹操听了这话后,当场没有发作。但私底下定然已经对孔融起了杀心。

几年后,曹操北征乌桓三郡。在曹操和世人看来,这是关乎国家北方统一的大计。可孔融偏要泼冷水,他讽刺曹操道: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氏不贡楛矢,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不得不说,孔融对曹操这番讽刺,当真是过了点。他在讥讽曹操“师出无名”。

再后来,曹操上表请求禁酒,以节约粮食。孔融又跳出来讽刺曹操说: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尧不干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

孔融此番长篇大论,只为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你曹操禁酒是错误的,因为无酒将不能成就大业。

到此,曹操对孔融的忍让已经到顶了。

公元208年,曹操以不忠不孝的名义,将孔融处死了,还下令株连全家。为孔融定罪名时,曹操借了力,他借了军谋祭酒(官名)路粹之手,奏孔融之罪状。孔融当年与祢衡那番“不孝言论”也被罗列在了“罪状”名录中。路粹罗列完后说:

“(孔融)真可谓大逆不道,应该处以极刑。”

208年9月26日,孔融被处死,享年56岁,其全家也一并被处死了。

孔融死时,曾为其幼子求情,死到临头,他想让曹操网开一面,饶自己年幼儿子一命。可曹操这样的人,疑心如此之重,他岂会留下一个孔融血脉,影响自己往后的睡眠?

孔融年9岁的儿子在得知父亲被处死时,竟淡定说出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之语。显然,孔融的儿子明显比孔融更加通透,他已然明白:父既被杀,他们也定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觉悟,当真不愧为孔子之后人也。

曹操听了这话后,更加下定了要诛杀其子的决心,他想: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悟性,长大还了得。

可叹,孔融这位国人心中的榜样,其结局竟如此惨烈。不过,从其种种行为来看,他有如此结局,实属必然。

看完孔融的一生后,再回到孔融4岁那年的“让梨”举动,也难怪人们会质疑:他当年,莫不是怕选大的梨会被哥哥们胖揍,才不得已选了最小的?他压根儿不是谦让,而是迫不得已的屈服,是“大奸若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