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万亿B端出行市场 有人提前看到未来

被低估的万亿B端出行市场 有人提前看到未来
2024年05月24日 10:38 巨头财经

从2014年滴滴、快的、Uber等网约车大战算起,已经整整十年;从2019年Model 3进口中国开始,新能源汽车也历经五年爆发式增长。

但在B端出行赛道,好像总是少了点「进取」的味道,对此我们抛出三个「天问」

❶ 智慧出行喊了那么多年,满大街跑的网约车也没多“智慧”,顶多油改个电,还是司机勤奋驱动的生产力模式;

❷ 因为竞争内卷,平均单公里营收不增反降,乘客体验多年也没有实质提升;

❸ 更令人不安的是,链路上的玩家仿佛司空见惯,对于B端出行的数据价值挖掘,始终没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在C端出行大变革浪潮中,B端出行的进化速度显得格格不入。

但万万没想到,这三个问题,被这样一家科技创新公司先想明白了。他们提前市场两年,从B端出行多场景出发,结合新能源汽车与数智化的基因,构建1+N+1的业务形态,极有可能趟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出行业态。

它就是智行盒子,低调融了10个亿,定制车即将量产,已获多笔意向订单。去年,各路资本就闻到血腥味,开始一波波涌向郑州。巨头财经带来独家视角拆解,文中很多观点是全网首发。

主笔 / 村口有牛 ;文章架构师 / 佳佳 ;出品 / 巨头财经

01 被低估的万亿B端出行市场,有人提前看到未来

过去五年,C端造车造富的故事,实在过于绚烂,以至于B端出行的市场,被严重低估了。

广义上的B端出行赛道很大,除了公众熟悉的网约车、出租车,还包括政企用车、福祉用车、文旅用车等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在该市场的总需求价值已达2192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激增至9421亿元,展现出B端出行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活力。

下面以网约车为例,方便大家理解B端市场的运作逻辑。

大多数网约车平台,采用自营+聚合的发展模式,一般有三类角色参与:即平台端、车辆运营端和司机端。国家也要求三证合一,分别对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平台除去自营拥有车辆(比例很小),可以和车辆运营商签约,也可以和司机个体签约,其实前者才是主力,每家运营商拥有几辆到几万辆车规模不等。全国有300多家网约车平台,600万+网约车驾驶员,数万家车辆运营商。

在非网约车的B端出行市场,尚未形成滴滴/高德等类似平台,基本由各地车辆运营商主导。整个生态呈现几个特征:

· 以城市为单位,运力极其分散,很难形成品牌规模效应;

· 除了少数高端定制款型,车辆基本以低配车、减配车、库存车、二手车等为主,和C端出行体验有代差;

· 低阶竞争内卷,长期靠价格战拿单,整体毛利低,缺乏有效利润增长。

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日益增长的出行体验需求和无法被提供精细化服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于B端运营商来说,亟需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100%实现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时代到来之前,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空白周期,需要将B端出行改造得更智慧、更实用、更经济。

一家专注于智慧出行的公司,就提前看到了未来。

02 智行盒子给出的硬核解题思路,“ 1 + N + 1 ”

智行盒子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河南自主培育的智慧出行品牌,定位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公司(重要!不是造车公司)。

公司曾进入一汽、北汽、江淮、吉利等主流汽车和零部件公司供应商体系,深耕中国本土汽车设计,累计参与百余款车型开发。

与清一色面向C端造车的新势力们不同,智行盒子主打B端市场,以专属定制车和车辆管理系统(SaaS)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模型,解决出行市场全生态痛点。

面对复杂B端出行场景,智行盒子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即打造「1+N+1」的业务形态。

第一个“1”代表为B端市场量身打造的专属定制车型,第二个“1”是指智行盒子自主研发的数智运营体系,字母“N”则代表多元应用场景。

这个思路精妙的地方在于,它从最大公约数的共性需求出发,搭建了一个模块化组件且边际成本很低的解决方案。

03 一款眼前一亮的新能源车,专为B端出行设计

这个眼前一亮的微创新,早该来了。

海马EX00,是由智行盒子深度定制的国内首款紧凑级MPV,整车长度4500mm。这辆车创新使用3排5座“1+1+3”L型座椅布局,也是国内首款无B柱量产乘用车。

-> 乘客视角:

· 取消左侧后门,右侧配备电动侧滑门,配合右前行李门,同时开启时最大门洞距离可达1600mm;侧滑门上车一级踏步,并配备多处上下车扶手、行车扶手、起身落座扶手,舒适的上下车体验;

· 超大专属前置行李空间,后备箱可放置两个28寸行李箱,灵活空间定制改装,可支持轮椅及婴儿车上车,服务特殊出行需求;

· 乘客位60W手机快充,告别电量焦虑,双空调设置,乘客舱环境独立控制,风量、温度自由掌控,“C位”零重力座椅,可躺可坐,加热、通风、按摩自主调控。

-> 司机视角:

· 过道空间长度达2100mm,宽度650mm,司机可在车内平躺休息,缓解驾驶疲劳;

· 全球首创车云联动智能安全模型实现司机驾驶行为全程监测,基于“人、车、路”的VDR系统,实现全数据监控与分析;

· 司乘位独立SOS一键报警,保障司乘安全无忧。

无论时尚复古的外观,还是其便捷性、智能化及实用性,都展现了智行盒子对于未来出行生态的前瞻性思考,为B端出行提出一种全新思路。

这款车将在202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目前已经超过数万台的B端预订。

04 对B端出行数据价值的理解,才最性感

海马EX00虽然创新,但智行盒子最性感的地方,在于其对B端出行数据价值的超前理解,这也是资本涌向盒子的根本原因。

智行盒子的专属定制车,不仅满足了更好的出行体验,更能实现出行数据的采集/打通/分析/运用,这对B端运营降本增效至关重要。

-> 前所未有的数据丰度

主机厂商不掌握司乘数据,出行平台不掌握车机数据,二者并不相通。海马EX00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数据破壁而生。

· 整车状态数据(安全预警、车辆电耗、轮速、电池续航状态、关键零部件状态、剩余里程等百余项整车状态信号数据);

· 司机驾驶行为(车辆定位、速度、加速度、刹车踏板开度、方向盘转角等);

· 乘客画像(乘客购物及内容偏好);

· 路端数据(实时在线路况数据, 路面信息和周边地理信息);

· 行程画像(出发及目的地、行程时间、发生时段、行程天气等);

智行盒子创始人、董事长张署光,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正是「数据」这一要素,坚定了智行盒子重新构建出行行业生态的决心。”

-> 从需求出发挖掘价值

在智行盒子之前,鲜有人从车辆运营商和司机的角度出发,理解数据的价值,比如保险占整个营运成本的20%,比如对司机的开车习惯、行车路径等的实时掌控,比如对提高单公里平均营收的迫切渴望等等。

基于对B端群体需求的原生理解,智行盒子打磨了三个算法模型,充分挖掘三个场景的数据价值。

·资产风控模型:大数据识别风险及时预警,电子围栏、远程车控有效降低风险,助力取得金融授信,降低营运险保费;

·运力匹配模型:三模定位,人车定位更精准,综合车辆数据,订单匹配更智能,融合乘客偏好,提升出行体验;

·座舱服务推荐模型:依托数字屏、座椅按摩、车载零售柜等,终结单一里程收费模式,多元化增值服务;

按照模型推算,单公里可以为车辆运营商多创收0.5元,单车全年有机会实现增收过万元。金融降本、运力提效、增值创收,三者都是实打实刚性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智行盒子第一款新车,就获得数万辆运营商订单的原因。

解决B端真实痛点,就不需要销售技巧了。

05 一套完整的B端出行解决方案,股东能量加持

当前,整个网约车市场约800-1000w的存量,平均5年更换一批,每年约有100-200w台的换新市场。

除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大B端出行还包括政务车、文旅车、福祉车等多元需求场景。全国有4.1万家养老院、5.7万家康养中心、2.1万家私立医院、1.2万家的公立医院,1万多家A级景区,此外,政务用车和企业用车规模也相当可观。

B端出行对车的需求量很大,但单纯靠卖车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市场更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智行盒子独创的1+N+1模式,将车本身的冗余精简到极致,在数据和运营打通上发挥到极致,可以搭积木式解决共性需求。

以文旅需求为例:

通过智行盒子的车机系统,可以打通景区APP、小程序,根据景区客流灵活调节运力,在景区周边建立5公里生态圈,提供接驳服务,缓解景区周边交通状态,模块化车身设计,城市专属颜色和车身涂装,一张移动的城市名片。

在车内,零重力座椅、数字屏幕、景点介绍、双空调设置、手机快充、HIDO智能商业系统,让游客拥有极致乘车体验。

通过数智赋能,构建“人、车、景”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服务模式,为智慧文旅画龙点睛,关键是景区升级的刚性需求,无须太强的市场教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军文旅、政企、福祉等市场,智行盒子的政府和国企股东能量加持,也是其一大优势。

2023年,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海马汽车联合向智行盒子投资10亿元,智行盒子落地郑州经开区。

06 巨头财经的思考,难能可贵的三点人间清醒

为什么是智行盒子先打开局面?

对于主机厂商来说,很容易陷入“去库存化”思维陷阱;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缺乏自我变革的充分动能;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过于沉醉于对终局形态的眺望。

而智行盒子,更像是一个出生在冬天的孩子,充分理解B端运营商对降本增效的需求,专注为该群体赋能,推进B端出行市场的新标准化。

这家公司,还有难能可贵的三点人间清醒:

❶ 做一家科技创新型的、有利润、有生态想象力的公司;

❷ 不一定要自建工厂,但永远保留具备定制一款车的能力,同时保证80%的运力和100%座舱商业化,在自己生态内生长;

❸ 盒子的真正壁垒在于时间,已经提前两年布局,今年10月陆续交车运营,等后来者入局,盒子大概率能跑到十几万辆车,彼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智行盒子的1+N+1模型,虽然超前行业1-2年,但仍需静候更长时间的检验。

总得有人提前看见未来,并付诸于硬核行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