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CRO行业深度报告:立足创新、深耕产业、高速成长

医药CRO行业深度报告:立足创新、深耕产业、高速成长
2021年10月14日 10:19 未来智库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周平)

1. 贯穿药品全周期,CXO 行业发展日趋成熟

医药外包服务行业(CXO)是依附于药物研发、生产的外包产业链,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 形成了 CRO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CMO (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生产组织)、CDMO (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SO (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合同销售组织)等多个细分子行业, 贯穿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

1.1. 为助力研发而生,乘时代东风发展,CXO 已成医药行业重要领域

CXO 行业自 CRO 而起,CRO 行业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赫斯特集团(Hoechst, 现在的赛诺菲-安万特集团(Sanofi-Aventis))聘请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 Dennis Gillings 分析一种新型糖尿病药物的试验数据,最终分析指出需要将患有某些医疗疾病的 患者排除在该药物的适用人群之外,从而得以针对适当的人群进行商业化推广;同一时期, 还有一些研究机构为制药企业提供部分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服务。这一阶段的 CRO 企业主 要存在形式是公立或私立的研究机构,仅为制药公司提供少量的药物分析服务、动物实验 等服务,合作模式多为一次性/交易性的业务委托。

20 世纪 80 年代,药物研发成本上涨、研发成功率下降、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利益博弈、监 管趋严等多种原因使得制药公司纷纷进行业务重组、海外拓展等,一些公司放弃了自建研 究和临床试验团队,CRO 公司应运而生,1982 年 Quintiles 成立、1983 年 Parexel 成立、 1990 年 ICON 成立。这一阶段的 CRO 企业业务范围较窄,主要还是作为制药企业产能的 补充,合作模式也多为一次性/交易性的业务委托。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仿制药大量上市,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大型跨国药企在 全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了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提高了研发成本,研发投 入增多、周期长、成功率低等原因持续存在,CRO 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制药 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时期,CRO 公司逐渐增多,中国 CRO 行业开始发展,凯 莱英、昭衍新药等国内公司成立,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 FDA 的提议下,CRO 公司陆 续上市,1994 年 Quintiles 上市,1995 年 Parexel 上市,1998 年 ICON 上市。这一阶段的 CRO 公司数量增多,行业规模逐渐提升,并朝着全方位服务模式发展,开始介入临床中后期阶段,CRO 与药企开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1 世纪初期,药企与 CRO 的合作平稳增多,CRO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CRO 公司也开始 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随后,biotech 公司的崛起、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外包 率。这一阶段的 CRO 公司与药企开始尝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建立战 略合作伙伴关系,如 2008 年 Covance 和 Lily、2009 年 Quintiles 和 AstraZeneca、2011 年 Parexel 和 Merck,CRO 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全方位服务模式。

2010 年后,Biotech 公司浪潮加剧,研发成本进一步增高,药企一体化外包服务需求增多, CRO 行业规模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为满足药企的需求、扩大公司规模,一方面,大型 CRO 企业不断通过收并购专业型的中小 CRO 公司以快速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行业 竞争加剧,大型 CRO 公司间的合并案例增多,如 2015 年 Labcorp 收购 Covance、2016 年 Quintiles 和 IMS 合并成立 IQVIA、2021 年 ICON 收购 PRA,跃居全球第二。这一阶段的 CRO 公司除了与药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外,还开始提供定制化服务,龙头 CRO 公司还通 过建立投资基金扶持小型 biotech 公司,行业规模持续提升、集中度增加。

1.2. CRO 领域:孕育全球龙头公司的优质赛道,提供全方面、专业化服务

CRO 行业包括临床前 CRO 和临床 CRO 两大部分,均为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重要板块, 该板块诞生了多家全球排名前十的 CXO 公司,如 IQVIA、Labcorp、ICON、Charles River 等。目前,临床前及临床阶段的外包服务基本贯穿药物研发的全流程,业务种类丰富。

1.2.1.临床前 CRO:药物创新源头产业,铸就坚实质量基础

药物发现:主要过程为通过高通量方法筛选化合物,再优化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合成路线 等,经过初步的有效性及成药性研究后,获得先导化合物,再经过深入研究及优化,获得 候选化合物。

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估三大部分。药学研究主要是药物制 剂研究,需要根据候选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拟治疗疾病等,探索可重复、稳定制备药物的 配方及方法,最终将其制成适合临床使用的药物制剂,具体涉及原料药及制剂的实验室级 别的制备工艺、质量分析及控制,辅料及包材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全方面研究。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估研究均需进行动物试验,其中,药效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 制和作用效果,安全性评估则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等。

1.2.2.临床 CRO:多维度、多阶段试验筛选优质药物

临床研究:分为一致性评价试验(BE)、I/II/III 期临床试验。主要业务包括临床试验申报、 医学服务、临床运营管理、数据统计管理,试验中心管理等。

商业化阶段:开展上市后研究(IV 期临床试验),收集上市后药物使用人群、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等信息。

真实世界研究(RWE):真实世界研究既往多用于药物上市后研究,主要为了收集和评价 药物在真实临床使用情况下的信息和效果,但目前 FDA 鼓励使用 RWE 方法进行药物上 市前研究,并已经根据 RWE 结果批准了三款药物。相较临床试验研究,RWE 对于受试者 的条件和限制不多,更能反应药物在真实诊疗中的使用情况,是未来药物上市前研究的一 大趋势。

2. 新药创新热情不减,驱动 CRO 市场快速发展

2.1. 多因素致新药研发困难重重

新药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一款新药的平均开发时间为 10-15 年,5000-10000 个临床前 候选化合物中,只有 5 个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终只能有 1 种药物可以通过审批上市销 售。目前,由于疾病复杂度提升、监管趋严、患者招募困难等原因,新药研发周期被进一 步拉长,德勤研究表明,新药研发临床阶段耗时在不断上升,由 2014 年的 6.15 年增加至 2020 年的 7.14 年。新药研发期的拉长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缩短了上市后的专利保护期 (美国、日本、中国对于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均为 20 年),减少了预期的销售收入。

新药研发成本上升、投资回报比下降。德勤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不 断上升,由 2013 年的 13.27 亿美元逐年增长至 2020 年的 24.42 亿美元,与此同时,新药 研发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2019 年下降至 1.6%的历史低位,全球新药研发竞争残酷。德 勤测算 2020 年 ROI 回升至 2.5%,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2020 年统计公司的新增管线 数量为 45 个,数量较 2019 年的 59 个新增管线有所下降,前期投入降低;第二,统计公 司的现有管线的有效临床试验数据提升管线价值,拉升整体预期回报。

专利到期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经过 10-15 年的艰难研发后,药品进入上市销售的商业化阶 段,在专利独占期内,新药销售额非常可观,但是专利过期后,药物的销售额往往会大幅 下降,遭遇“专利悬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千亿美元”药物立普妥上市后,成为连 续十年全球销量第一的药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 2009 年专利到期后,于 2012 年 销售额骤降。Evaluate pharma 统计,2022 年将是全球创新药专利到期的高峰,有价值 400 亿美元的药物将受到影响,潜在损失达 160 亿美元。

监管趋严、抑制药价,政策推动竞争加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受到严格的监管和 调控。创新药在专利独占期内销售价格很高,为抑制药价、鼓励创新和竞争,美国在 1984 年出台了 Hatch-Waxman 法案,加快仿制药的上市时间,并于 2009 年出台了 BPCIA 法案, 简化了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流程,以进行医改,与此同时,FDA 出台了多个法案,优化临床 试验审核过程、严格管理临床试验,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国际临床操 作指南 ICH-GCP 也不断更新,细化或简化流程,以更好的进行过程监管。监管的日趋复 杂、严格,增加了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和时间,进一步增加了新药创新的难度。

2.2. 新药研发需求上升、创新热情不减

全球研发投入逐年攀升,中国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虽然新药创新存在诸多困难,但人 口老龄化、新兴技术的发现和应用、政策不断加码创新等因素持续推动新药创新发展。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预计将由 2019 年的 1824 亿美元增长至2024 年的 2270 亿美元,临床前阶段将达 730 亿美元,临床阶段将达 1540 亿美元。

中国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预计将由 2019 年的 211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476 亿美元,增远超全球平均增速。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推动需求持续上升。许多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提升, 还会结合各种慢性病形成复杂的发病机制,老龄人口对于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的需求巨大。 联合国 2019 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老龄人口增速超过年轻群体,全球老龄人口比例预计 将由 2015 年的 8%增长至 2020 年的 9%,并将在 2050 年增长至 16%。而近年来中国老龄 化程度一直高于全球平均,并呈加速向上趋势,联合国测算 2020 年中国老龄化数据约为 12%,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为 13.5%,增速明显高于预期, 情况不容乐观。

新兴技术涌现,政策引导创新、风投资本活跃,Biotech 兴起。PD-1 药物获得巨大的商业 成功,开启了生物大分子药物新时代,以 CAR-T 药物、九价 HPV 疫苗、新冠疫苗等为代 表的细胞和基因疗法不断创新,ADC 药物联结传统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开辟新的研发 方向,技术创新持续吸引资本进入医药研发领域,叠加政策鼓励创新,中小型生物技术公 司逐步崛起,成为新药研发主力军。

2.3. CRO 是降本增效的首选,提供一体化专业服务

新药研发时间紧、投入高,CRO 成为价廉物美的优选。研究表明,与 CRO 合作,可将新 药研发时间缩短 1/4~1/3,并且节省 30%~70%的研发费用。CRO 公司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 将医药研发流程模块化,同时进行多部分工作,提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在临床申请和 临床阶段,CRO 公司可简化流程,直接对接试验机构以及审评机构,缩短研发时间。

通过对比全球的中国制药企业、CRO 公司的人均成本,可以看出:CRO 公司人均成本更 低,国内 CRO 更具成本优势。目前,CRO 公司承担了近 1/3 的新药研发工作,近 2/3 的 中后期研究工作,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主要形式。

Biotech 崛起,呼唤 CXO 的专业服务。近年来,Biotech 公司兴起,其后期研发管线占比 持续增加,IQVIA 数据显示 Biotech 公司后期管线占比从 2003 年的 52%增加至 2018 年的 72%。Biotech 公司规模较小,人员、设备均不完善,因此倾向于将非核心的业务全部外包 给 CRO 公司,借助其专业的服务完成研发流程;同时,Biotech 公司研究方向多集中于肿 瘤和罕见病等领域,研发专业度和难度较高,对更加依赖专业化的 CRO 公司。

2.4. 全球 CRO 行业景气度不断上行,有望成千亿美元市场

在新药研发愈加复杂、困难,新药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CRO 行业持续蓬勃发展。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2019 年全球 CRO 行业市场规模为 626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可达 960 亿美元,有望成长为全球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中国 CRO 行业由于起步晚、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充足、工程师红利等多种原因,行业增 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中国 CRO 行业规模将在 2024 年达到 222 亿美元,预计 2019 年-2024 年 CAGR 为 26.5%,其中药物发现领域为 26.0%、临床前 领域为 18.2%、临床领域为 30.0%。

3. 政策引领、创新与海外拓展驱动国内 CRO 行业进入 3.0 时代

3.1. 国际 CRO 具备先行优势,国内 CRO 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全球 CRO 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激烈。全球 CRO 行业竞争激烈,约有 1000 多家从事医药 外包服务的公司,大型 CRO 公司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前八大 CRO 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约为 43%,前三大公司占比约 31%,全球 CRO 行 业市场集中度高。

国内 CRO 行业集中度较低,综合型企业少,有待进一步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9 年 统计,我国主要 CRO 公司市场份额占比仅 31.86%,行业集中度较全球平均水平低。从公 司类型看,50%为临床 CRO 公司,47%为临床前 CRO 公司,仅有 3%的公司为综合型 CRO 公司,企业规模和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

3.2. 成本低、盈利能力强,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国际 CRO 龙头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已经进入发展台期,通过选取上述 2018 年全球排名前 7 家 CRO 公司在 2020 年的财务数据,与国内 7 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 CRO 公司 2020 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发现:1)国内公司收入增速远超 国际,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国际龙头公司在 2020 年收入增速差异较大,两家公司呈现 负增长,平均增速为 7.0%,国内公司在 2020 年收入增速均在 14%以上,平均收入增速为 36.7%。2)国内公司净利润增速高,盈利能力强劲。

国内公司 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值为 78.6%,明显高于国际龙头公司的 59.7%;净利率方面,国内公司净利率平均值为 27.4%,远超国际龙头公司的 7.5%;国内公司在 2020 年人均创利平均值为 2.3 万美元/人, 综合来看,国内公司盈利能力远超国际。3)人均成本低,工程师红利持续驱动行业高长。国际龙头公司在 2020 年人均成本在 14-17 万美元/人间浮动,平均值为 15.4 万美元/ 人,国内公司 2020 年人均成本在 4.8-10 万美元/人间浮动,平均值为 7.1 万美元/人,国内 公司享受工程师红利,人均成本显著低于国际龙头公司。

3.3. 国内 CRO 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硬实力护航公司勇闯 3.0 时代

3.3.1.政策导向真研发、真创新,行业面临二次升级

所有的新药最终都需要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后,方可申请上市销售,临床试验连接早 期研发和商业化阶段,其变化和发展对新药研发具有重要影响,临床 CRO 行业的发展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 CRO 行业的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临床 CRO 行业可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末-2015 年,野蛮生长的 1.0 时代:为对临床试验进行监管,我国于 2003 年出台了第一版《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大量流程不 规范、数据不真实的乱象,2015 年 7 月 22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 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要求药品申报企业对申请的药品进行自查,确 保数据真实、资料完善,这一史上最严格的数据核查要求造成行业震动,大量申请被撤回、 驳回,被称为“722”事件,中国 CRO 行业自此进入规范化发展。

2015 年-2021 年,高速增长的 2.0 时代:“722”事件后,中国临床 CRO 行业受到短期影 响,2017 年起逐步恢复,临床试验数量逐渐上升,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20 年 7 月 1 日起,新版《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正式实施,其内容与国际 ICH-GCP 标准全面对接。 2021 年 7 月 2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药物创新和试验设计创新 提出意见,倡导真创新。《指导原则》是对既往临床试验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的指引, 我国 CRO 行业将进行二次升级,进入 3.0 时代。

3.3.2.立足创新、向“一体化、差异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 CRO 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除借鉴国外成熟模式外,最主要的是受到了 新兴技术的驱动,PD-1 药物的专利漏洞(日本小野制药未在中国提交 PD-1 的广泛保护专 利)及细胞与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直接驱动了中国 biotech 公司的兴起和外包需求。目 前,新药研发多点开花,涌现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细胞和基因药物、创新小分子药物等多 个研究方向和技术,将持续驱动行业高景气发展。

对于国内 CRO 公司而言,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协助解决国内新药创 新难点。我们预计,随着国内 CRO 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竞争加剧,集中度上升,国内 CRO 公司将持续向“一体化、差异化、信息化”三大方向发展,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体化:包含纵向一体化和业务全球化。

纵向一体化:为提升实力、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药企对一站式服务需求上升, CRO 公司往往会通过并购或者自建新业务延伸产业链,打造一体化服务能力。如国际龙 头公司 Labcorp 以大临床、中心实验室、数统业务闻名,业务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国内 龙头 CRO 公司中,药明康德业务已经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康龙化成正在积极布局临床 试验相关业务,拓展服务范围。

业务全球化。为扩展客户范围、持续扩张规模、降低局部风险,龙头公司需要持续开拓全 球市场。国际龙头公司 IQVIA 业务覆盖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泰格医药拥有 17 家合资公 司及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 46 个国家。

差异化:包含优势服务领域和合作模式创新。

优势服务领域。目前,疾病呈现多领域、复杂度提升的态势,技术更新迭代快,针对新兴 技术和疾病提供差异化和专业化服务的 CRO 公司更容易脱颖而出,并以此为优势业务逐 渐发展壮大。

合作模式创新。CRO 公司与药企的合作模式从一次性的项目外包合作发展至战略合作伙 伴关系,进而发展至深度绑定的定制服务关系。近年来,部分国内龙头 CRO 公司对外投 资逐渐增多,形成业务生态圈,将逐步拉大公司间的差距。

信息化: 随着新药研发发展,药物试验方法不断更新升级,对药物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全 面性要求越加严格,药物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促使 CRO 企业向信息化转型。国际 龙头企业均建有各自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收并购拓展信息化能力,如 Quintiles 和 IMS 合并后,获得了海量真实患者数据,截止至 2020 年拥有大小约 45PB、包含 10 亿个匿名 患者全部信息的数据库。《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试验可选择的试验 设计之一。多种因素表明信息化能力是未来国内 CRO 公司的必备素质之一。

4. IQVIA:全球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先行者与探索者

IQVIA 前身是 Quintiles,由前述 Dennis Gillings 教授于 1982 年创立,是为生命科学行业 提供高级分析、技术解决方案和临床研究服务的全球领先供应商。IQVIA 位于商业服务和 医疗保健的交叉点,通过其分析、变革性技术、大数据资源和广泛的领域专业知识,在医 疗保健的各个方面建立智能连接,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其业务覆盖 100 多个国家和 地区,拥有 74000 名员工,是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之一,业务覆盖临 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商业咨询等多个阶段。

4.1. 探索创新服务形式,收并购拓宽业务范围

IQVIA 成立之初主要为医药企业提供数据外包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在欧洲、亚 太均成立了分支机构,业务逐渐扩展至全球,同时,CRO 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994 年,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探索新的医药外包服务形式,并 且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与礼来公司共同开发抗抑郁药欣百达,但这一业务 模式相比传统的服务外包模式风险较大,受到了金融市场的质疑,2003 年,由于股价表现低迷,公司进行私有化退市,2008 年、2009 年,公司分别完成了主要股东重组、控股公 司重组,并于 2013 年重新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 IQVIA 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不断提升既有业务服务能力、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公司还 进行了多项收并购,以快速拓展服务边界。2011 年至 2014 年,公司分别收购了 Outcome、 Advion BioService、Expression Analysis、Novella、Encore 等公司,提高了真实世界服务能 力、生物标志物、基因测序能力,拓展了医疗器械临床服务业务和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业务; 2015 年,公司与 Quest 成立合资公司,拓展临床试验实验室服务能力;2016 年,公司与 医药商业资讯龙头公司 IMS 合并,成立 Quintiles IMS Holdings,并于 2017 年正式更名为 IQVIA。

Quintiles 与 IMS 合并多维度的丰富和拓展了公司业务,首先,优化了公司传统的临床试 验服务能力,使得公司从商业化角度改进临床实验设计,更好的为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服务;再次,获得大量患者正常情况下的用药情况和数据,完善了真实世界服务能力;最 后,差异化、全流程的服务提升了效率,整体性的提高了公司实力和品牌力。

丰富的行业及项目经验、多维度全流程的服务、基于市场洞悉的创新探索造就了 IQVIA 全 球医药外包服务的龙头地位,2013年重新上市以来,公司整体股价持续上涨,涨幅超550%, 约为同期标普 500 涨幅的两倍。

4.2. 三大板块联动,覆盖药品研发销售全流程

依据 2020 年年报,IQVIA 业务分为技术与分析服务、研究及开发服务、合同销售及医学 服务三大板块,业务范围涵盖药物发现至商业化全流程,主要业务集中在临床阶段及商业 化阶段。

技术与分析服务:包含软件技术平台、真实世界解决方案、分析和咨询服务、信息产品四 个子业务。

软件技术平台提供广泛的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和相关的实施服务。软件即服务 (“SaaS”) 解 决方案支持广泛的临床和商业流程,包括临床试验设计和规划、站点启动、患者同意、站 点支付、内容管理、多渠道营销、现实世界证据生成、客户关系管理 (“CRM”)、绩效管理、 激励补偿、区域对齐、名册管理、呼叫规划、合规性和安全报告以及主数据管理等,为客 户管理、优化、执行其临床和商业战略,并履行监管义务。同时,公司使用专有算法,将 100 多个国家/地区的国家级数据、医疗保健专业知识和治疗知识结合起来,创建全球市 场洞察系列产品,如 MIDAS、Analytics Link 和疾病洞察。

真实世界的解决方案使生命科学和供应商客户能够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生成和传播证 据,为医疗保健决策提供信息,并最终改善患者的结果。公司建立了规模化的信息网络, 内含全球超过 10 亿的匿名患者数据,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功能、隐私和安全保护措施、 分疾病领域访问等功能维护数据库,最终为客户解答与安全性、有效性和价值相关的医疗 干预措施的关键问题。

分析和咨询服务包括高级分析和商业流程外包服务,帮助生命科学公司成功转变其商业模 式,更有效地与医疗保健利益相关者互动并降低其运营成本;帮助客户的研发部门应对药 物开发过程中的战略挑战;帮助客户制定研发战略、产品组合、品牌和商业战略,以及定 价和市场准入,并推出卓越的产品。

信息产品包括 100 多个国家/地区提供的与药品销售、处方趋势、医疗和促销活动相关的一致国家级绩效指标,涉及多个渠道,包括零售、医院和邮购;次国家级产品包括在 70 多个国家/地区提供的区域信息,在区域、邮政编码和个人开药者级别(取决于相关国家/ 地区的法规)方面提供对销售或开药活动的一致衡量;信息数据库跟踪 100 多个国家/地 区的超过 2200 万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的全面视图,服务客户的营 销和销售计划。

研究和开发服务:包括项目管理和临床监测、临床试验支持服务、临床实验室服务、战略 规划和设计、虚拟试验五个子业务。

项目管理和临床监查提供协议设计、可行性和运营规划、站点启动、患者招募和临床站点 监控等服务,有效地推进和协调多中心临床试验(通常是 II-IV 期),减少数据收集步骤 和时间。

临床试验支持服务提供广泛的功能服务和咨询,通过专业知识支持临床试验,帮助客户有 效地收集、分析和报告获得监管批准所需的质量数据和证据。

临床实验室服务提供全球规模的端到端临床试验实验室和研究服务,主要包括实验室、基 因组、生物分析、ADME、发现、疫苗和生物标志物实验室服务以及样本和同意跟踪服务。

战略规划和设计提供咨询服务以改进决策和绩效,包括投资组合、项目和协议规划和设计、 生物标志物咨询、利益风险管理、监管事务、生物统计学、建模和模拟、和个性化医疗。

虚拟试验利用专有信息资产和变革性技术,将试验直接带给患者,增加患者参与度并缩短 周期时间,帮助客户覆盖多样化且难以招募的患者群体。

合同销售和医学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提供者参与服务、患者参与服务、医疗事务服务三个 子业务。

医疗保健提供者参与服务为生物制药公司和其他生命科学供应商(例如医疗器械公司)开 发和部署量身定制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解决方案,包括合同销售和市场准入人员,从进入市 场到接近专利到期的产品生命周期中提高品牌价值。

患者参与服务以医护人员为基础,直接与患者接触,提高患者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同时 帮助解决复杂的报销问题,提高依从性,得到更好的整体结果。

医疗事务服务帮助生物制药公司规划和从临床试验设置过渡到商业化。从临床试验阶段开 始,部署教育人员到临床试验现场,加快患者招募和提高保留率,协助将复杂的临床试验 数据转化为科学平台上易于理解的内容,并提供现场医疗团队,以促进产品批准前后与关 键意见领袖和医疗保健决策者的接触。

4.3. 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营收和净利润稳健增长

近十年,IQVIA 营业收入增速处于 5-10%的区间内(除 2016、2017 年与 IMS 合并,增速 较高,2020 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增速较低),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113.59 亿美元,同比增 长 2.44%,归母净利润 2.7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07%,扣非归母净利润 3.44 亿美元,同 比增长 18.62%。

近十年,公司毛利率由 25%逐渐上升并稳定至 34%左右,净利率稳定至 2%左右,2020 年 实现毛利率 33.97%,归母净利率 2.47%。

分业务板块看,研究及开发服务、技术及分析服务营收占比高。2020 年,研究及开发服务 实现营收 58.60 亿美元,占比 50.71%,增速-0.48%,技术及分析服务实现营收 48.58 亿美 元,占比 42.77%,增速 8.29%,合同销售及医学服务实现营收 7.41 亿美元,占比 6.52%, 增速-8.97%。2020 年,新冠疫情导致研究及开发服务、合同销售及医学服务等需在医院开 展的业务增速下降。

分地区看,亚太区占比逐年升高,自 2011 年的 16.32%升高至 2020 年的 19.76%。2020 年, 美国地区实现营收 54.19 亿美元,占比 47.71%,增速-0.70%,亚太区实现营收 22.45 亿美 元,占比 19.76%,增速 4.47%,欧洲及非洲地区实现营收 36.95 亿美元,占比 32.53%,增 速 6.27%。

4.4. 四位一体打造全球医药外包服务 Top1

IQVIA 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开发服务和商业外包服务 提供商之一,纵观其发展路径,可以将其总结为“全面覆盖、优势业务、信息技术、创新 模式”四大要点。

公司以药物临床研究相关服务为核心,通过收并购 Outcome、Advion BioService、Expression Analysis、Novella、Encore 等公司完善核心业务,并向上下游延伸服务链,将业务范围拓 展至实验室服务、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等领域,形成“核心业务为主、全产业链覆盖”的格局; 2016 年与 IMS 合并后,极大的提升了商业信息化能力,多维度的提升了公司实力;同时, 作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先行者,公司基于自身对行业的理解,在传统的项目外包和服务 外包模式之外,率先采用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引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公司的转型。

5. 风险提示

5.1. 政策变动风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受医药研发政策影响较大,MPA 药物审批要求、药物审批的节奏 变化或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均有可能影响 CXO 行业市场空间的未来发展。

5.2. 国际关系风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的客户有国外医药企业,CXO 公司也需进行海外布局以谋求长远 发展,若国际关系恶化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监管趋严,将会对国内 CXO 公司的发展造 成不利影响。

5.3.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存在 IQVIA、LabCorp、Charles River 等多个国际 龙头公司和药明康德、泰格、康龙化成等多个国内龙头公司,属于充分竞争市场,行业竞 争加剧会影响中小型 CXO 公司。

5.4. 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或外包服务率降低风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依附于医药行业存在,若医药研发投入降低,或医药企业自建团队 开展业务,外包服务率降低,行业市场空间和景气度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5.5. 外汇波动风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的客户有国外医药企业,结算币种涉及美元、欧元、日元等,若汇 率波动较大,可能会导致汇兑损失,对 CXO 公司业绩和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