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深度报告:效率为王,改造餐桌

预制菜行业深度报告:效率为王,改造餐桌
2022年08月16日 08:50 未来智库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于佳琦、田地)

1. 生意本质:食品加工的再进化,附加值在于口味还原

概念厘清:广义预制菜包括速冻调理食品、冷藏&常温预制菜

预制菜可视作多个品类的集合,是食品加工、餐饮业工业化进步的产物,预制包括食品加工 半成品与成品。广义预制菜,我们从温度带考虑分为冷冻、冷藏、常温类。从品类形态考虑,包括速冻菜肴、 烘焙半成品、中式面米、速冻肉制品等调理食品与净菜、常温料理包、自热食品。 狭义预制菜是速冻菜肴食品。 消费升级:预制本质不是新业态,而是原有业态的效率提升,本质是消费升级投资范畴。

行业驱动:提升效率,符合餐饮工业化趋势

预制菜提升烹饪效率,改造餐桌,符合餐饮工业化趋势。 预制菜相比于正常做菜流程,大幅节约了洗切腌制等加工时间,加快出餐速度。 狭义预制菜(速冻菜肴),可以看做是“速冻食品+复合调味料”的结合。

生意本质:底层是食品工业化,附加值在于口味还原

底层逻辑是食品工业化,预制菜行业没有很强的进入壁垒,与食品工业一样,部分类目存在 一定的原料资源属性。其附加值在于口味还原(加工工艺和口味配方)。需求端看,大部分预制菜生意可分为可选与必选,对企业的要求不同。 必选(高频):比如生腌制品,属于偏高频的生意,使用者比较精明(厨师和中老年群体), 复购较多,类似基础调味品,消费频次偏高频,购买者有一定的使用习惯。但缺点是发展速 度不会太快。这类生意看重渠道可获得性、产品稳定性、口味通用性。 可选(低频):比如爆款类熟制品、休闲面点和烘焙,以营销或是客情关系驱动,类似偏休 闲属性的饮料、卤味,需要一定的营销成本去获客。这类生意看重企业长期营销和洞察消费 者心智的能力,考验企业打造爆款的能力,迅速使单品进入C端、B端,形成大单品。

2. 行业特征:效率追求驱动行业,行业规模约4200亿

行业规模:广义规模约4220亿

中国2020年广义预制菜规模4220亿左右(出厂口径), 其中,狭义预制菜1070亿、速冻调理肉制品1200亿、速 冻米面750亿、净菜900亿、自热食品130亿。 B端:C端接近8:2,对比日本,2020年冷冻调理制品B/C端比 例接近1:1,我国C端预制菜尚有较大成长空间。 远期空间: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15%左右增速, 其中速冻菜肴保持20%增速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预 制菜市场规模或达8000亿元。

B端:满足核心需求——加快出餐速度、标准化

预制菜满足餐饮供应链改造需求,满足菜品标准化,加快出餐速度,节约备餐时间。 B端驱动:出餐速度、菜品标准化、人工成本。餐企面临成本、竞争等约束,倒推供应链发展。 餐厅自建的中央厨房多数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预制菜的需求(口味品质、投入产出比不足) 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渗透较高。真功夫、吉野家等连锁餐企预制菜占比在80%以上。 中餐标准化改造路径:先是食材标准化,再是烹饪环节标准化,目前阶段是前者,后者更难。

B端:渗透基本完成,工业化仍有空间

对于B端渗透率有不同理解,预制菜有多种类型(菜品全预制、部分食材预制、餐厅中使用某一预制 菜)。至少有使用预制菜(90%+):酒店、连锁餐饮、团餐渗透基本完成,有使用预制菜,未来更多 是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带来的空间。 部分工业化改造(40-50%):一道菜品中预制食材(50%)+辅料(蔬菜类50%),调研反馈如 猪肚等处理环节复杂、耗时、耗人工的食材,餐厅大部分采用预制,食材占比在40-50%。 完全工业化改造(

B端空间:狭义预制菜中性假设下可达1525亿

B端:2020年中国B端狭义预制菜(速冻菜肴)规模约827亿,B端占比78%。餐饮行业在疫情之后步入常态化低增长(7%)。以2021年4.7万亿餐饮收入计算,2025年我国 餐饮收入预计在6.2万亿。 假设未来预制菜占餐饮食材成本支出比例提升至20%,B端广义预制菜规模预计在5083亿,狭 义预制菜(速冻菜肴)1525亿,增速CAGR为17%。 底层逻辑:餐饮连锁化率、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 B 端预制菜需求提升;供给端工艺技 术改进。

C端:成长空间至少3-4倍

C端:预计2030年C端狭义预制菜规模达到842亿,未来至少有3-4倍空间。 2020年中国狭义预制菜规模1060亿,其中C端233亿,占比22%。中国人均狭义预制菜消费量0.83kg,日本人均消费量5.8kg。保守估计,2030年国内的C端人均 消费量有3-4x空间(参考203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与日本90年代接近,预计2030年国内人均 消费量达到3kg)。

3. 品类王者:盈利和规模,微笑曲线两端

主线一:盈利能力——产品定价权

产品定价权:来自原料管控、工艺复杂度。 上游原料壁垒:特定产区原料、供应规模有限、生长周期漫长等 ;制成工艺壁垒:熟制 > 生腌 > 分切,熟制环节涉及多种调味料使用。

彭记坊:特色原料、制成工艺带来产品定价权,产品型企业。 荣膺湖南省著名商标”“坛子菜第一品牌”。彭记坊由坛子菜起家,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 原料优势:香芋取自广西荔浦,系国内23种香芋中最为优良品种。每年锁定特定产区的香芋、辣椒 等原料规模采购。二次生物发酵技术”和“清卤工艺”系公司产品技术核心:2011年彭记坊与湖南农大李宗军教授的 科研团队共同研发出“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及其发酵液、混合发酵液和在二次发酵蔬菜中的应用技 术”,实现亚销酸盐含量几乎为零。

产品定价权:原料的资源属性

原料资源属性:上游供给稳定性(量)、原料价格稳定性(价)、原料品质(稀缺性)。 肉制品中,鸡、鸭的供应稳定性>猪肉、牛肉,价格波动、生产周期(鸡3个月>猪18个月>牛 3-4年)、进口依赖度不同,相对而言,以牛肉、猪肉为生产原料对企业原料综合管理能力 要求更高;稀缺性原料:能够获取稀缺类原料、保障稳定供应规模,构成原料管理优势。如香芋(广西 荔浦香芋)。

可标准化程度:西餐 >中餐;面点>菜肴

西餐易标准化:标准化菜品+标准化厨具+标准化烹饪方式。西餐中的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选品都是易流程化标准化生产的菜品(三明治、汉堡), 门店订制厨具数字化加工,标准化程度比较高。西餐厅(牛排、意面)也能做到菜品标准化, 加上有温度恒定的煎锅,简单操作就能煎出上好的牛排。

中餐烹饪技法太丰富,煎炒烹炸里面最难标准化的是“炒”。油温、食材、调味,稍有变化出 品就会不同。即使是食材一致,不同厨师烧纸的菜品依然有差异。 中餐在个别品类上也有标准化相当高的产品,如面点类,庆丰包子、巴比馒头。 包子生产基地完全实现馅料和多种菜品标准化配方、标准化生产,外加冷链运输,包子上的 褶子都完全标准化。

渠道适用性:速冻米面>速冻菜肴

中餐菜系丰富,有地域限制,单一品牌难以全口味囊括。口味轻重&成瘾性:口味重&成瘾的菜系更易全国化,菜 系口味重的易传播(川菜、湘菜),麻辣小龙虾、酸菜 鱼更容易成为大单品。 炖品和蒸品耗时久,更容易保留风味、品质感强,如佛 跳墙、梅菜扣肉。 菜品适用性、延展性:粤菜讲究新鲜,湘菜适用度高, 融合当地菜系口味,灵活搭配、延展性强,湘菜中肉类、 腌制菜多(有腌制、熏制环节,工序复杂预制需求大)。

4. 渠道特征:议价偏强,分层定位

B端:渠道议价力偏强

产业链:上下游极度分散,渠道价差大,渠道商议价力较强。B端下游客户分散,需求分化。餐饮行业集中度低(20年中餐连锁化仅10%),单店或 1-5家连锁经营的中小餐饮商户主导市场; 游预制菜厂家体量较小,体量普遍在2亿元以下;基于以上两点,目前渠道商在产业链中议价力较强。

渗透空间:厨师与后厨工业化之间的博弈

预制菜对后厨改造:连锁餐饮(正餐)>酒店宴席>团餐。 预制菜渗透上限与厨师有关,连锁餐饮本身对去厨师化要求最高,预制菜占比提升空间大; 而厨师与工业化改造之间的博弈,会阻碍一些渠道里面,预制菜的渗透,比如高端酒店。 预制熟制品(对专业厨师依赖度低,只需要简单加热的食品):在后厨使用更多是被合理利 用,厨师加以改良,相对而言在B端推广的程度更受限。

渠道平台蜀海、望家欢、乐禾,整合产业链资源

B端需求分散,单一品类规模有限,相比品牌商,渠道商最有可能成为有规模的企业。 To B类渠道平台属于加工企业下游,作为完备的食材供应链一体化平台,不断地通过数字化科技 提升行业效率,加速资源互通联合。渠道平台通过配送、净菜加工、系统优化服务等一系列解决 方案创造附加值。定位不同:望家欢和乐禾更专注企事业客户,蜀海更专注中型餐饮客户(50家门店+),都处于 快速成长、做大规模阶段。

C端:线上关键是触达用户,线下核心是创造复购

C端:线上低频产品,看如何触达用户、认知度,线下渠道核心是实现高频复购。用户画像上明显分层,农贸渠道在于产品持续复购,电商渠道关键在于消费者触达(营销)。 线上而言,20—35岁是核心年龄层,收入高,有品质需求,客单价偏高,关键是如何使消费 者认识产品、产生购买冲动。 线下农贸渠道多为40+岁中年人,家庭有做饭需求,客单价30+,相互比价选购,对品质口感 和性价比要求高。

线上获客成本变高,渠道平台比品牌商占优

互联网平台入局:2020年疫情爆发,叮咚盒马纷纷布局快手菜,以最快的速度在后端寻找供应 链企业,在平台上线快手菜,21年双十一期间两大平台预制菜销量增速在50+%。 线上渠道很大概率,胜出的就是互联网平台,比如叮咚、盒马,掌握了未来十年核心的客群流 量,z世代在消费者中比重不断增长,z世代的消费习惯更偏向电子化、线上化。 对预制菜厂商而言,线下渠道优于线上,但不排除自建线上渠道(小程序等)获客。 线上渠道可以品牌宣传,叮咚 、抖音等线上平台有一定推力,但要靠线下形成自然流量 线上胜出的应该是叮咚、盒马类平台商,依赖平台流量,长期看线上渠道获客成本在变高。

5. 海外经验:美国渠道相对强势,日本注重口感配方

阶段:中国类似美国1950-1970年代

规模:1991年美国预制食品占速冻食品产量24%,(剔除水果制品后)预制食品占速冻比例为27%。 历史:1950年起冷冻调理制品步入成长期,CAGR高达20+%,1970年后逐步进入成熟期,大型集团开启收购兼并。 1992年美国人均速冻食品产量在52kg,人均调理制品产量11.8kg,中国人均调理制品产量不足5kg,中国目前所 处阶段类似美国1960-1970年,保守估计国内预制菜未来增速预计可达到20+%。

美国:集中度高,零售型企业利润率高于传统加工企业

美国CR5接近48.2%,CR10=55.1%,整体集中度较高。雀巢、康尼格拉以面点制品为主,泰森以调理肉制品(午餐肉、香肠)为主。从企业经营利润率看, 雀巢、康尼格拉渠道型公司利润率好于泰森这类产业链一体化企业。

美国与中国的区别

美国预制食品,最先开始发展的是主食类食品,面团、点心类,且面米制品占比高,类似国 内2000-2010年汤圆水饺等面米制品高速发展。 零售型企业占优,通过兼并收购扩张:美国渠道单一且品牌强势,出现的大型龙头如雀巢、 康尼格拉、通用磨坊、泰森等,雀巢和康尼格拉优势在于渠道网络、而泰森的优势则是丰富 的上游资源。雀巢在1980年代收购不少专业厂商,成长为综合型食品加工集团。 比拼资本实力、规模优势。

不同点:工艺技术:美国的预制菜发展受限于工艺技术的较少,本身他们的口味决定更多是馅料、酱 料,而国内的预制菜目前工业化渗透依然受到工艺、冷冻技术的瓶颈。品类:美国占比高的主食(面点披萨类50+%),正餐(菜肴)在美国占比26%,占比不算高。 中国预制菜更多是从正餐菜肴角度切入。 企业角度:国内目前品牌强势的预制菜的大型食品集团不多(或刚进入,投入不多)。 单品规模:中国由于烹饪方式复杂,消费习惯区域差异大,在菜肴品类出现大单品的概率不 高,而在面米制品(中式面米、西式烘焙半成品)这类出现大单品概率更高。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