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两条看似不太相干的新闻。
一条是因为人口变化导致我国两年来超2万多幼儿园关停,还有一条说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不要只盯着考研考公。
这两条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太多联系,实际上讲得都是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出生的人口嫌少,干活的人口嫌多。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大家看到的矛盾,只不过是个开胃菜。
这倒是让我想到了欠债的人。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欠过债,欠债的人有个很有意思的特征,就是债主一般都是同时找上门来讨债,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因为在债务爆雷前夕,债务人会把身边所有能借的钱都借一遍,银行网贷信用卡亲戚朋友等等。
等榨不出一点油水以后,就预示着全面违约。
这个模式不仅仅对个人有效,经济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
你借来的钱,除非可以钱生钱,无论你放高利贷也好,做生意也罢,反正生出来的钱一定要覆盖利息,并且可以收回本金,这样才是良性循环。
一旦利润无法覆盖利息,爆雷是迟早的事情。
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硬是把借来的债理解为收入,然后债务到期的时候,傻眼了,因为借来的钱根本就是负收益,连个利息都还不上,更不要说本金了。
于是现在目标就是怎么把债给平摊下去。
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高位买房的那波人,用自己未来30年的收入去平开发商和土地财政的债务。
往大了说,为了要廉价劳动力把养育成本全部推给家庭,这也是一种债,这不,16年以后生育率暴跌,全社会帮着还债;
再或者回报率超低的教育,也是一种隐性债,因为现在有这么多大学生并不是社会发展生产力需要,而是为了延缓就业和增加内需的需要。
换一句话说,就业市场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大学生,今年1179万大学毕业生又创新高。
只不过过去高速发展的二十年,或者说拼命举债的二十年带来的岗位增长,把这些就业需求给消化了。
但是经济增长一旦放缓,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的矛盾一下子就公开化了。
所以现在遍地是债,年轻人就业是债,养老金压力是债,房子卖不出去是债,人口结构是债,各种城投债更是债。
毋庸置疑,未来几年就是来还债的,如果这点还没想明白,以后迟早要吃大亏。
但是还债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这里的还债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以整个社会经济作为基础。
再说得直白一点,举债的人未必是还债的人,或者说这两者之间的重合度甚至非常低。
就拿房地产来说,举债的人是政府,银行,房企和炒房客,但最终还债的人却是所谓的刚需。
在2024年之前,你说你没看过七叔的文章,认为房地产会像以前一直涨下去,我觉得情有可原。
但是今年开始,还坚持这样的想法,那只能说好自为之了。
在还债的阶段,你一定要立足于本金,切记放弃资产会无限增值的妄念,然后再去思考你想做的事情。
比如买房,你可以贷款,但前提是你手头的本金基本上可以覆盖房贷,或者说贷款的这么多年,你可以保证收入不会降低,那你放心大胆的买;
结婚生娃,一定要在不改变你生活状态的条件下再去做,类似于高额彩礼,普通家庭富养娃这类行为,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千万记住一句话,收入是弹性的,资产也是弹性的,唯一债务是刚性的,债一定有人来还。
至于谁还,真的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你不想承担刚性的债务,就一定要离可能产生债务的行为远一点。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在规则的设定上,大部分人的作用就是用来化债的,无论是买房结婚生育,这些人生必经的道路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知道什么叫阳谋吗?
这就是阳谋,尽管逻辑上你知道这么做未必是最优解,但还是要去做。
这种情况下,你就得稍微权衡一下,哪些对你来说更重要,哪些可以舍弃,就好像天赋加点一样,不可能每个天赋都点满,点你最喜欢的天赋即可。
最后,我想强调一句,一个人的人生是没有标准化的,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束缚,跳规则才能活得更潇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