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岁大寿为无后忧愁,寡居儿媳双膝跪地:公公,您还有个儿子

包拯60岁大寿为无后忧愁,寡居儿媳双膝跪地:公公,您还有个儿子
2022年06月15日 20:04 鹅组编外组鹅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这首歌词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对于80、90后来说,几乎是看着关于包青天的电视剧长大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包青天,几乎立即会浮现出他那黑黑的样子,尤其是他额头上的月牙,也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标志特征。

相比较他独特的外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做人和为官人生态度。

青天是指晴朗的白天,后来又被指代清官,纵观历史上的人物,能得到这一称号的,着实不多,似乎只有包拯、海瑞、袁可力等三人,而其中有数包拯最为出名。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恨为官不做实事之人,在他的思想里,当官不为民做主,还真就不如回家卖红薯。

他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随意附和,更不屑于取悦他人,他的官当得越大,他就越注重洁身自好,后来甚至连亲戚朋友都断绝了来往。

他为官期间十分注重整顿吏治,更将为民请命当成为官的首要重任,只要将百姓将自己的冤屈诉说给包拯,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包拯后来虽然位高权重,但却绝不徇私情,甚至吃的、住的都和百姓无二,正是因为这样的大公无私,让他的名字,成为了清廉的象征。

可是包拯在老的时候也有一件愁心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而去了,在他60岁大寿的时候,更是为此自责不已。

可是他寡居的儿媳却双膝跪地对包拯说:公公,您还有个儿子,我已经养到了2岁。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包拯的婚姻

包拯刚直不阿,在婚姻上也是极为谨慎,一般的王公贵族,大多都是妻妾成群,但是包拯不是如此,别说妻妾成群,就连三妻四妾,他都接受不了。

包拯原配妻子为李氏,两人恩爱非常,只是可惜,这位李氏没有享福的命,嫁给包拯之后没有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由于李氏的早逝,连为包拯生个一儿半女都没能做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即便想坚持一夫一妻制,也扛不住没有后代的压力,毕竟古人对这事非常在乎。

思量再三,包拯只能再娶,包拯娶的继室为董氏,这位董氏没有让包家失望,她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繶,这让已经30多岁的包拯,总算长舒了一口气。

由于包拯的缘故,包繶自幼便受到了赵宋皇家的特殊照顾,还没有成年便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只需等到他成年,便可就任履职。

包繶的人生着实令人羡慕,但是你如果知道他的结局,想必就不会羡慕他了。

一转眼,包繶长到了19岁,在包拯的安排下,他与崔氏成了婚,既然已经成家,自然要立业,可是还没等他就任履职,便在婚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了。

儿孙先后离世

包繶的去世,令包拯心痛不已,好在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名叫包文辅。

没了儿子,还有孙子,包拯把爱都给了包文辅,能把孙子养大成人,倒也是一件宽慰人心的事情。

可是令人悲痛欲绝的是,包文辅在五岁的时候便夭折了,短短几年,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孙子,这让包拯心如刀绞,毕竟断子绝孙这事,是常人无法接受的。

包拯虽然不愿意接受这悲痛的现实,但他也没有任何办法,毕竟此时的他,已经60岁了,想要再生个儿子,几乎没有可能了。

包拯思索之下,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了,但是儿媳崔氏还有大把的余生,便劝说她改嫁,寻求自己的幸福。

可是崔氏却一口回绝,她说:

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而在这之后,崔氏一直没有改嫁,后来整整为包家守节了20多年,只不过这是后话了。

崔氏虽然不愿意改嫁,但是也没有办法来为包家延续香火,毕竟他的丈夫早已经去世多年,而她能做的就是替丈夫好好孝敬包拯。

60岁大寿意外惊喜

时间一晃,包拯60岁大寿到了,虽然前来祝寿的人络绎不绝,但包拯内心的痛却不能被抚平,包拯时常在想,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可是趁着他过大寿的时候,寡居多年的儿媳崔氏抱出了一个娃娃,双膝跪地却对包拯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并且我已经养到了两岁。

包拯听儿媳这样说,那是一脸雾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个两岁大的儿子,这让他欣喜之下,又难免震惊,便询问儿媳这是怎么回事。

崔氏这才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讲出来。

包拯这个两岁大的儿子,生母为孙氏,她原本只是包拯原配李氏的陪嫁丫鬟,和李氏一起嫁到了包家,成为了包拯的媵妾。

在李氏去世之后,孙氏便一直呆在包家,可是包拯太过正直,根本接受不了孙氏,后来为了不耽误孙氏,便将她给赶回了娘家。

可是包拯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候的孙氏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

包拯幼子传宗接代

被赶回娘家的孙氏觉得很委屈,但是她又不敢将这件事情告诉包拯,万不得已之下,便告诉了与她关系很好的崔氏。

崔氏听闻孙氏有了公公的骨肉,也是欣喜万分,在孙氏回家之后,总是往孙氏家里送银两,让她好生照顾肚子里的宝宝。

后来孙氏便生下了一个男孩,崔氏觉得孙家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再加上,她深知包拯的脾气,是不会让孙氏再回包家的,她便直接将孙氏生的儿子抱到了自己家中抚养。

这一养,就是两年。

当包拯知悉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对孙氏自然也多了几分愧疚,但是这也了却了他一桩忧心的事情。

包拯为这个儿子取名为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三年之后,包拯去世了,而包绶年仅五岁,宋仁宗亲自去吊唁包拯的时候,见到了这个五岁的娃娃,便十分心疼,接连赐给了包家很多财物以确保包绶能长大成人,并为包家延续香火。

包绶不负众望,成人之后,行为举止酷似包拯。

包绶四十七岁的时候,染了重病,便撒手归西,好在他完成了为包家开枝散叶的重任。

包绶去世后,人们打开了他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著述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而衣袋里也仅仅只有四十六枚铜钱……

参考献:《包拯墓志铭》、《宋史》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