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的萧克将军在他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看着曾经住过的土房,思绪万千,无数回忆在他脑海中翻涌。他在这间房子里长大,离开时,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再次回到这个地方,他却成了一个腿脚都不方便的老人。
他哽咽道,家里三兄弟,如今也只剩下我一个了。时光流转,将军仍是铁骨铮铮,可唯有亲情,让他潸然泪下。走上革命道路,萧克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村,原名萧武毅,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萧克昌,二哥叫萧克允。萧家是书香世家,祖上一直都是读书人,父亲是清朝的秀才,逢年过节,村里的人都会来找萧克的父亲写对联。尽管是读书人,萧家却并不富裕,到萧克出生时,家中更是清贫。
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萧克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幸运的是,尽管生活艰难,父亲还是不忘让几个孩子接受教育。那年,萧克被送到私塾上学,在私塾中,他对知识极其渴望,身边没有谁学习比他更刻苦。萧克的三伯是父亲几兄弟中读书最多的,家中有许多藏书,萧克放学后,常常到三伯家去看书
萧克在三伯家中接触到了这些诗文,耳濡目染间,他受到了革命情感的熏陶,心中萌发了爱国情怀。萧克年纪稍长一点时,被家里送到了高小读书,高小毕业后到本县的嘉禾甲等师范上学。当时的师范院校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但一贫如洗的萧克还是承担不起他在学校的费用。眼看没有钱交学费,书都要没法读了,萧克的老师们比他自己还要着急,只因萧克在学校中是个用功读书,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在学校中,萧克是最穷的那个,身上穿的永远都是一件破旧的长衫,冬天的棉袄上不知打了多少补丁。可萧克也没有因此自卑,他觉得他把书读好,就是最大的财富。若不是那年家中的那场变故,萧克可能会一直把书读下去,再找一份稳定的,能养活家人的工作。可就在萧克还是个少年时,性格刚烈的大哥萧克昌得罪了村中的大地主萧仁秋,引来了牢狱之灾,含冤死在了狱中
萧克与战友合照,父母遭受丧子之痛,又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愁得一夜白了头。萧克听闻大哥含冤而死后,仿佛五雷轰顶,他既气愤又伤心,咬牙切齿地说,我一定要杀尽这些狗官和地主,为大哥报仇。萧克咬着牙继续半工半读,坚持学业。在几位思想先进的老师的影响下,萧克接受了三民主义救国思想
他独身一人仅凭一张手绘地图,翻山越岭来到广州,就读于黄埔军校,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萧克从军校毕业后,正值北伐战争的时候,他早已从军之意,便草草收拾了几件衣服,一路从广东追随北伐军的队伍到湖南。当他追上了北伐军后,他直接说道,我要进入叶挺将军的部队。战士们告诉他,叶将军的兵可不好当,要想清楚,但萧克只有这一个目标,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就是要进入叶挺将军麾下
萧克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时,他是叶挺手下的连指导员。那一年,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发动政变,三民主义的初心已然不再。许多人为了保命,对中国共产党都唯恐避之不及,萧克却偏偏在最危险的时候加入了中共,只因为他心里清楚,唯有中共能真正拯救亿万国民于水火之中。多年以后,萧克还是能记起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共的那一刻,那仿佛是他人生中最激动的时刻
起义军一路从南昌到广州,屡战屡败,溃不成军,萧克和战友们流亡到广东揭阳、潮州、海陆丰地区,最后在汕头被打散了。萧克孤身一人,拖着疲惫、孱弱的躯体,一路行乞走向心中的革命圣地广州,到了广州他才知道,那里的起义也失败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萧克陷入了迷茫之中,他联系不上党组织,身无分文,在广州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在广州沿街乞讨,有时在街头靠替人写信赚一点钱谋生
广州这地方也危险得很,他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扒车回到了家乡,想到那里后再思考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萧克的二哥萧克允也是共产党人,萧克在家乡找到二哥,激动不已。萧克允是因为反动派一直在搜寻共产党人,才回到家乡,兄弟俩相遇后,想一起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联系上党组织的方法。萧克允和萧克兄弟俩,联系组织的路走得异常艰难,好在最后遇到了萧亮
萧亮也加入了共产党,并且跟临武县的地下党组织还有秘密联系,在萧亮的帮助下,萧克和萧克允找到了党支部的负责人贺辉庭,恢复了党籍和组织身份。随后,萧克率领着游击队伍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一路跟着大部队到井冈山去,从连长做到了参谋长。在井冈山,萧克的练兵、带兵才能显露无遗,他既能稳定军心,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对于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萧克允奉命在通山突围敌人,以保住重要阵地。萧克允带头向碉堡冲去,胜利原本就在眼前,不幸的是,中途飞来的炮弹炸断了他的双腿。战士们冒死把他救到帐篷里,可最后他还是因为流血过多,来不及抢救而死去。萧克得到二哥壮烈牺牲的消息后,觉得悲从中来,他失去了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深感自己就像一片没有根的叶子,漂浮在世间各地,就是寻不来自己的家
直到战争取得胜利,他才来到二哥的坟前,郑重地为他献上一束花,敬上一个礼。萧克夫妇和儿子的艰难岁月,萧克于和蹇先佛结为伴侣,他们先后育有三个孩子,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一个。萧克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在长征时出生的,取名为堡生。当蹇先佛抱着孩子在茫茫的大草地上行走时,因为饥饿栽倒在地上,幸好是李伯钊把自己的米给了蹇先佛,才让他们能活下去
日军的细菌战部队进攻慈利,堡生不幸染上了鼠疫,在逃亡的路上死去。对萧克和蹇先佛夫妇来说,这是他们一生的痛,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们还是会回望起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在堡生之后,蹇先佛还生下了一个女孩,可惜出生不久后便夭折了。儿子萧星华出生在的夏天,出生二十天后,萧克夫妇因为战事频繁转移,就把他寄养在阜平的老乡王金生家里。王金生家里穷,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少了萧星华一口饭。
萧星华的童年是在接连不断地饥饿和战争中度过的,那个饥荒的年代里,哪怕王金生把他当作自家的孩子,一切也只能尽力而为。几年间,战争和饥饿带走了许多人,王金生所在那个村里的二十二个孩子,到最后只活下来两个,萧星华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在哪里打仗,萧克夫妇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儿子萧星华。到了能把儿子接到身边的时候,他们在王金生家看到了瘦骨嶙峋的萧星华,不觉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的萧星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他跟随着父母在各地频繁流动,根本就没有上学的条件。萧克常在前线打仗,母亲蹇先佛便抽出时间来教儿子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萧克也知道,子弹不长眼睛,他也害怕自己哪一天就战死沙场,从此和妻儿阴阳相隔。他和儿子鲜少见面,更不要说过问儿子学习的事了
萧星华接过父亲交给他的写满汉字的纸后,一刻不停地学着上面的字,每个字要写好多遍,遇到不理解的,他就去问母亲或者部队里的叔叔阿姨。部队里人人都夸赞他学习刻苦,只有尚且年幼的他知道,自己是一直盼望着认完这三百个字后,就能回来和他团聚。等到萧星华把三百个字都认全了,萧克还是没有回来。夜深人静时,他总是睁着眼睛望向窗外,盼望着哪一刻出现一道光亮,响起父亲的声音
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空中时,萧克终于回到了妻儿身边与他们团聚,当远远看到父亲时,萧星华便飞快地跑过去扑进他怀里,许久的思念都化成了眼泪。时间来到了,彼时新中国早已成立,一切都是崭新的样子。国家为将士们授军衔,萧克被授予上将。
良好的家风,萧克一生戎马,却也是极其正直的人,不管在何处,他都秉着清白做人的原则,后代多年耳濡目染,营造出了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萧星华是萧克夫妇唯一的孩子,他们很疼爱这个孩子,但并不溺爱他,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对儿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大家都是一样的
萧星华谨遵教诲,一直自食其力,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师级干部。当身边的人向萧克夸赞,他的儿子工作很出色时,萧克总要驳回去,他有什么出色的,仗都没打过。不管是儿子、孙子、侄子,哪怕是请求萧克给他们介绍一份工作,萧克都不会答应。他曾给一个想求他用用关系的侄子回信道,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本事,找靠山也无用
勤俭节约一直是萧家的家风,这是萧克在战争年代就养成的良好习惯,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从不挥霍,这体现在战争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上。萧克爱吃红烧肉,但为了节约,他规定只有节假日才能吃,平日里一家人吃的都是清淡的五谷杂粮,很少有佳肴。萧克和蹇先佛在家中常说,北京是缺水的城市,要节约水资源,因此,家里的浴缸旁会放着两只大桶,一家人洗完澡都会把水倒进桶里,用来冲厕所
萧克有两个孙子,萧云松和萧云志,两人生活在安定年代,自小也不用受什么苦,但在爷爷的教诲下,他们也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他们在大学时,衣服不穿烂就绝对不换,同学们从家里带的午餐都是面包、饼干,萧家两兄弟带的是窝窝头,同学们都很诧异,但他们觉得并没有什么
当的萧克站在曾经住过的土房前感慨万千时,他还念起了萧亮这个故人,问旁人说,萧亮家的房子呢?他有没有后人,旁人告诉他,萧亮当年背叛了革命,投靠国民党,出卖了许多革命同志,后来又成为土匪,横行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在家乡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被捕后就依法处决了,萧克听闻这些后,叹了一口气再次说道,萧家现在只剩我一人了。可见,重感情的他一直把萧亮当作兄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